《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生命的赞歌——原中国书协、美协理事、国画大师朱屺瞻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生命的光辉
——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双理事、国画大师朱屺瞻先生
他是一代国画大师,他是一代真正名副其实的国画大师。
2021年是著名画家朱屺瞻先生(1892-1996)诞辰130周年。这一年的5月27日,“赤心惟存——纪念朱屺瞻先生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拉开序幕,与此同时,“纪念朱屺瞻先生诞辰130周年艺术展”也正式开幕。
回顾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一次与朱老先生短暂会面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令我浮想联翩、思绪万千。那时老先生已百岁。
当我提笔准备完成这篇"股份制"产物的文章的时候,我竟为文章的标题如何确立而不知所措,甚至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在稿纸前发呆。
到底如何确立该文的标题呢?我陷入沉思中:朱先生一生坎坷,但他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执着追求书画艺术之路,特别是老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艺术功力、良好的品德素养,令他的同辈大师、甚至前辈大师们,包括齐白石、徐悲鸿等都为之肃然起敬。
那一年,当105岁的朱先生离开他眷恋的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家乡、华东几个城市和乡村、甚至整个中国美术界,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德高望众的大师级人物而产生震撼!朱先生用他一生的辛劳、勤勉、追求和奋斗,实践着他最初的梦想,他用他脚踏实地的行动、用他永远不肯放下的手中的画笔、用他光辉的生命,描绘和谱写了一曲曲华美的乐章和生命的赞歌。
就是这位已故的艺术大师,就是这位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艺术大师,留给了这个世界太多的宝贵精神财富了,而这一切都将是永恒的。
朱屺瞻先生,清光绪18年,也就是1892年5月2日,生于江苏太仓浏河新镇。朱先生的童年多有不幸,他8岁时丧母,父为其聘秀才童颂禹为塾师,此童塾师多才艺,课余常画兰竹自娱,朱先生耳濡目染,遂自习作画。先生与其母感情颇深,每当思念,啼泣不止。童塾师为之黯然,抚其头口诵《诗经·魏风》云:“陟彼屺兮,瞻望母兮!”于是为先生更名屺瞻。
自此,朱先生习画不断,孜孜以求。17岁时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并亲得校监(即校长)、著名国学家唐文治的教益。唐大师谆谆告诫:“习字作画,点划皆须着力,切忌浮滑。”这为日后朱先生驰骋于中国画坛奠定了基础。到了20岁时,朱先生进入刘海粟创办的上海国画美术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木炭临摹,作静物写生,画艺大进。一年后,先生受聘任该校教师,作国画以兰竹花鸟为主,兼作山水,亦习书法,临魏碑及米南宫之行书。
在此后的多年中,朱先生与沪上书画家王一亭、高剑父、潘天寿、黄宾虹等交往密切,切磋画艺。由于朱先生的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他38岁时,先生的国画《寒林》《墨荷》、油画《春寒》《劳苦》《静物》等作品展出于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也就是这一年的冬季,经徐悲鸿引荐,朱先生又与年已近70岁的大画家齐白石相交。没过几年,朱先生创作的国画《苍松》《荷花》《国色天香》等名作,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出版《朱屺瞻画集》。一时,书画名家唐文治、蒋梦麟、刘海粟、汪亚尘、俞寄凡、王济远、潘良玉、朱古民、潘光旦等皆为之题词作序。
时间到了1933年的2月,朱先生以多幅作品参加“全国艺术家捐助东北义勇军作品展览会”,将义卖所得款悉数赠于东北义通军。同年10月,朱先生在上海举办首次“朱屺瞻绘画展览”,共展出国画、油画60余幅,其中《秋树寒鸦图》等被视为高品位佳作。1937年4月,朱先生所作国画《竹石》、油画《菊花》等参加于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与汤定之、汪声远、沈尹默等大书画家结交成友,并收藏了金农、石涛、八大山人、青藤道士等中国书画界极其名贵的珍品近百幅。并倾囊购进将落入日本人之手的石涛名作《万点恶墨卷》《八大山人书画册》。为保护文物,朱先生于解放后交国家博物馆收藏。
时间到了1946年春,上海美术会成立,朱先生被选为监事。10月,大画家齐白石南下京、沪,先生与之谋面,不胜喜悦。时京剧大师梅兰芳亦参与相见。先生得白石“贵在独创”之画理,作《梅竹图卷》,白石为之题诗、治印,交谊独深。后来,白石众人又为朱先生在上海创办的“梅花草堂”作篆书匾额,白石老人叹喟:“吾友真与白石有缘也。”即时齐白石87岁,先生为56岁。两人成了莫逆之交。
全国解放后,朱先生参加了上海市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朱先生失落创作的《潇湘烟雨图》,入选于北京举办的“全国国画展览会”。不久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理事,还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等,并多次在上海、南京、西安、成都、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获得极高的声誉。
时间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朱先生于上海家居养菖蒲室绘《雨中杜鹃轴》《碧花蔓牵牛》《花容雪艳》《万朵红霞图》《江流天地外图》《梅花草堂图》等佳作。1979年7月,先生在北京为人民大会堂作巨幅《红梅图》等,并被文化部聘为中国画研究组成员。同年10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朱屺瞻画集》,序文说:“朱老的作品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画气派。他的传神之作是当代屈指可数的。他的艺术创作成就和国际国内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认识。”1981年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为90岁高龄的朱先生举办《朱屺瞻国画展览》,展出其近作177幅。赞扬先生继承祖国绘画艺术传统,学习西洋画艺,兼收并蓄,以强烈色彩揉掺于淋漓纵横的泼墨之间,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气派。之后,《朱屺瞻国画展览》相继在江苏南京、四川成都等地展出。《人民日报》和各地大报专栏纷纷报导画展盛况,向世人盛赞先生画艺画风。此后不久,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朱先生拍摄艺术纪录片《画家朱屺瞻》。1986年,朱先生95岁高龄之时,应邀赴美国纽约、休斯顿讲学。上海书画社还为先生出版了《朱屺瞻年谱》,并评为当年度上海文化新闻人物。1988年初,先生的作品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画廊展出,受到东南亚各国华人高度赞赏。
1990年,朱先生百岁,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屺瞻百岁画集》,香港中华书局出版了《当代中国画名家朱屺瞻》,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世纪丹青——艺术大师朱屺瞻传》。北京、上海、香港和家乡太仓市等地为先生举办《朱屺瞻百岁画展》。太仓市人民政府仰慕先生爱国爱乡,道德高尚,在浏河公园北部重建“梅花草堂”。1991年4月,朱先生荣获首届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还被聘为上海大学艺术系教授。1995年5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筹建的朱屺瞻艺术馆在上海虹口公园内落成并开幕。1996年4月20日,著名艺术大师朱屺瞻先生病逝,享年105岁。
纵观朱先生的一生绘画,最突出的是他的大胆创新。他说:“过去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要加一句变到老。”这正是朱先生对艺术永不满足,不断攀登的创新精神。我们尝析他的一幅幅画面,能感受到其不断求索、求新的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执着情怀。尤其是先生对画面设色,成功地吸取了西洋画印象派的用色和某些技法,即通过吸收消化,为自己的绘画需要服务。朱先生曾致力于研究我国古代著名山水画家董源、巨然、郭熙、黄公望等的笔法,还用功于临摹宋元名画。他曾说:“画山水要有意境,画花卉翎毛亦须有生气、天趣,斯有境界,舍此皆非上乘。”又说:“画花卉忌板,画鱼鸟忌呆,须画得生动。生者,生机天趣也。”我们透过朱先生《江南三月》的画面,不仅看到逼真的江南景色,而且似乎呼吸到春天的气息,感受到洋溢着花香鸟语的新鲜空气,充满着生机和情趣。朱先生不因名高而自封,不因年长而自大,也不为荣誉而陶醉。
朱先生用他高尚的人品、高超的艺术、深厚的底蕴,谱写了一曲壮美的乐章和生命的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