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甲骨刻辞为证再说
《诗经•七月》所用历法 ——豳历
黄金来
《七月》是《诗经》中创作年代最早,篇幅最长,也是古代民歌中最完美、最生动、文学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首,先周豳地农事诗。
《七月》使用何种历法,数千年来众说纷纭。有学者说使用的是夏历;有学者说使用的是周历;多数人说使用的是夏历和周历;还有人说使用的是春秋时代鲁历。

有位中学老师进修高师,听授课教师讲《七月》说:诗中“凡是提到月时为夏历,提到日时为周历”。这位老师问:“中间不是还有个商朝吗?怎么这首诗写了数百年?这是怎么回事?”授课教师瞠目结舌,红着脸说:“这个我也不知道,教材上是这样讲的。”课堂气氛非常尴尬。
其原因主要有:
①是我国文、史界长期以来都对先周的研究极少。
②是远在汉代之前,学者们总把先周与周含混看待。
③是对先周豳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更为空白。
④是把“豳风”与豳地分开,不认为《七月》所用的历法为历法;把完整的历法割裂看待,在历法之外别找历法。故而造成了诸多困惑。
这样珍贵而伟大的作品,长期弄不清所用历法,非常使人遗憾!

2009年,陕西彬县文化馆出刊《豳州文化》,要我写篇关于《七月》的文章,我又重读作品,写了《七月•豳历•历法》一文,当时认真思考了以下问题,把《七月》的用历确认为豳历。
一、先周豳国,以农为本,数百年间与夏、商并存,不能没有历法。
远古时代,豳地就有颛顼之墟,帝喾驻跸之处和姜嫄生弃之地。特别是在洪水为患,民必“择高地以求永安”的年代,豳地原隰广大、土地肥美、四季分明、利于陶复陶穴,是发展农耕的最佳选择。
史载:夏衰弃稷不务,不窋“变于西戎”,这实质是谋图新生,誓与夏政权决裂。经过数代在西地,团结邻邦、联合戎狄、惨淡经营,到公刘时代,势力已极强大。有学者说:公刘在西地已享有“八寨之宗”的尊誉。沈约说:“诸侯以天子礼待公刘”。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公刘乘成汤起兵灭夏之隙,离开半耕半牧之域,迁往豳地。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等书都说“随公刘迁者有十八国”。其雄强之势,《诗•大雅•公刘》就有非常具体的载述:“乃场乃疆”、“君之宗之”、“其军三单”、“彻田为粮”,岂能没有历法?
沈德潜说:“古者治贵正时,王事之先务。惟岁时而发号施令,万事各顺其宜”。仅据《竹书纪年》看,公刘迁豳后,有十余代在豳地与商并存,直到商的第十三代国君祖乙的时候,始“命邠侯高圉”,这才臣服于商。先周居于豳地将二百余年,若从古公亶父迁岐为至,380余年,岂能没有自己适宜豳地生产、生活的历法?
二、《七月》属于《诗经•豳风》,是在独特的历法基础上,描写的民歌。所咏时序、物候、完全符合豳地实际,这也表明,先周豳国已有历法。
《七月》诗的特点是反复迭唱,其时序、月次,重复出现次数较多,对各月事物的描述又很分散,不易让人把历法看得更清楚,这里我们以全年的月次为序,只选每月的个别事物,把这个历法语译于下:
一之日寒风噼啪响,二之日冷气刺骨寒。
三之日趁闲修锄犁,四之日春耕下地忙。
蚕月理条采柔桑, 四月远志穗儿长。
五月蚂蚱田里叫, 六月蝈蝈颤翅膀。
七月食瓜又烹葵, 八月扑枣酿酒酱。
九月筑好打谷场, 十月改岁粮入仓。
公堂斟满双杯酒, 高歌共祝寿无疆。

诗中历法的十二月非常完整,时令、物候,无一不符合豳地实际,可见它就是当时已有的豳历。
杨公骥先生《中国文学》中指出:“据周正解诗,则豳地之夏历七月不需授寒衣;周正春季不能爰求柔桑;夏历二月不能莠葽;三月不能鸣蜩;六月不能获稻;八月不能纳禾稼”。“《七月》并不合于周正时令,而与所谓的夏历相近”。这个“和夏历相近”的历法,应该说,正是先周豳地实有的豳历。
三、“十月改岁”,是确认《七月》所用历法的关键。就此完全可以梳理出与夏历不同的豳历来。
我国古代,特别是在周以前,各朝对于“年”的认识和称谓,有着鲜明的不同。
《尔雅•释天》说:“夏曰岁,殷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岁者,取岁星一周之意;祀者,取四时祭祀一讫之意;年者,禾一熟之意;载者,取物一终始之意。
《七月》的用历,称年为“改岁”,年终为“卒岁”。可见其历法是在夏历之后,殷历之前的历法。换言之是对夏历的改革,就是先周前期,邑于豳地的豳历。
史言:“伏羲定岁作历,起于甲寅”。“夏以前皆以建寅为岁首,自商始有改正朔之事”。《历代建元考》说:“夏以建寅为正,殷以建丑为正,周以建子为正,秦以建亥为正”。这是因为各自地域、时序的差异所致。

《七月》言“十月改岁”,表明所用历法是“以建子为正”的历法,也表明时序晚于夏历,其时有殷历与豳历并存,周历还根本没有产生。
为了表明豳历与夏历有别,豳历对凡时序、物候,与夏历相同之月,仍然照常称“月”;对与夏历不相同之月,皆改称“日”,特称如“一之日”、“二之日”,“蚕月”等。因为背景特殊,其过渡性、民间气、民俗味都很重。
“建”为北斗星的斗柄所指。古人制历是把斗柄旋转一周,分为十二时段,视为一年,分别用“十二支”代表月次。因地域、物候、时序迟早有别,各代的斗建不同,我们可以“原则性的”归结出一个《夏、豳、周、秦历法表》来,至于各代如何设月、置年、加闰,实际上在汉以前,还各有不同。
斗建 夏历 豳历 殷历 周历 秦历(统一前)
寅 一月 三之日 二月 三月 四月
卯 二月 四之日 三月 四月 五月
辰 三月 蚕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巳 四月( 正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午 五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未 六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申 七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酉 八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戌 九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亥 十月 十月(改岁)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子 十一月 一之日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丑 十二月 二之日 一月 二月 三月

2012年,古豳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由我主编《豳诗辑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七月》的【赏析】中,又一次的肯定了所用历法的豳历,虽然先后已历时将近十年,但心里总是恨缺少实物佐证,很不踏实。
有幸的是,前些天看到了岐山县政协编辑出版的《周文化丛书》,其中有本《甲骨卷》,如获至宝,便对其寄寓了找到豳历的殷切愿望。
因为我知道古代邦国,每有大事都搞卜筮,其资料都有珍藏;先周的历次迁邑,都是有计划的军事转移,重要文物都必带走;岐山、宝鸡地区,经常出土文物,多为窖藏。所以深信,只要精诚之至,感天动地,就会大海捞针。便对书中所录甲骨,逐片查寻起来,果然出奇得很,很快发现了编号为H11:2的甲骨刻辞,正是豳历。
【原件如图】


共为十四字:
自三月至于三月三月唯五月西尚(是常)
【注解】
①第一字是“自”,意为,“从”、“由”等。
②第二、六字都是“三”。
③第三、七、九、十一字都是“月”。
④第四字是“至”,意为“到”或“截至”等。
⑤第五字是“于”,意为“在”、“到”等。
⑥第八字是表示重复上字的符号。
⑦第九字是“唯”,意为“只”、“只有”等。
⑧第十字是“五”。
⑨第十一个字是“西”,假借意为“是”。
⑩第十三个字是“尚”,通假意为“常”。
(11)“自三月至”是“由三个月分作截至”,即以三个月分作时段。如:岁末三个月,岁首三个月,岁中两个三个月,各为一个时段,明确的体现了历法“斗建”原则。
(12)“三月三月”是两个三月分。指历法中的四月至九月,六个月分。
(13)“是常”,即照常。

【意译】
(豳历)自(岁末)三个月,到(岁首)三个月,(时序、称谓)都与(夏历)有别。唯(岁中)两个三个月中,有五个月份,(豳历)照常(如夏历)。——豳历即《诗•七月》用历,换言意译:
(《七月》用历)自(冬季)三个月,到(春季)三个月,(时序、称谓)都与(夏历)有别,唯(夏季秋季)两个三个月中,有五个月分,(《七月》用历)照常(如夏历)。
【提示与结论】
1. H11:2所述历法与《诗•七月》所用历法完全吻合,即为豳历卜筮。豳历与夏历的异同,请参看上文的《历法表》。
2. 甲骨刻辞,因受骨材与文字数量的局限,记述必须绝对的精赅,省词省意、通假字、活用字都特别多,阅读应当细心研磨、体会。
3. 刻辞记述的方法,是豳历与夏历两历相比较,旨在突出豳历特点。刻辞“唯”、“是常”,这种词,用得非常精炼,对比性、提示性都很强。
4. 刻辞中的“三月”、“五月”都指时段,即“三个月分”、“五个月分”都不是单个月之称。
5. 刻辞中的“三月三月”,是指两历中的“四、五、六、七、八、九”六个月分。“唯五月是常”就指这“五个月分”照常如夏历。那么,其中哪个月不“照常”呢?是四月。因为四月,夏历特称谓“正月”。《诗经•小雅•正月》就是例证。诗的开头便说:
正月繁霜,(四月连连降寒霜,)
我心忧伤,(国事不宁我心伤。)
民之讹之,(民间谣言真可怕,)
亦孔之将。(沸沸扬扬传的广!)
注释说:“夏之四月谓之正月”。《诗•十月之交》注也说:“夏之四月为纯阳,故谓之正月。”
6. 刻辞中说明了,岁末三个月,夏历与豳历不相同。夏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而豳历称“改岁、一之日,二之日”;岁首三个月也不同,夏历为“一月、二月、三月”,豳历称“三之日,四之日,蚕月”。
7. 我国历法起源很早,陈全方先生说:“在商代甲骨文中的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在一月中又分为上、中、下三旬,每旬10天。”H11:2和《七月》历法,都是就“月建”这个定型大框架而言的。至于平年闰年,“年中置闰”,还是“归余于尾”等,皆属框架内的灵活变化,故都未涉及。
8. 甲骨文,虽然出土于先周后期都邑西岐,而实为先周前期豳地的历史实物。它完全可以证明《诗•七月》所用历法就是豳历。也可以证实,数千年来人们心头的遗憾,现在就可以宣告消除!
《甲骨文》主编于少特先生文章说,甲骨片H11:2,1977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凤雏村甲组,周宗庙建筑遗址,西巷2号房间的H11:2窖中。共为17000余片,其中有字甲骨283片,此为其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