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湾 行
● 周 士 国

2005年6月11日,作者在台湾垦丁公园留影
2005年6月上旬,应台湾国际文化与经贸交流促进会邀请,我率荆州市企业文化考察团一行9人,取道香港、泰国,飞抵台北,开始了为期8天的台湾环岛考察,实地探访了台北、台中、台东、高雄、基隆、花莲、知本、新竹、南投、嘉义等县市,参观了台湾故宫博物院、太鲁阁国家公园、垦丁国家公园、阿里山风景区和日月潭风景区;实地考察了台湾东洋集团、高雄千耀钻石集团、南投百大产业集团、嘉义茶文化有限公司等著名企业,以及阿里山邵族民俗文化村、日月 潭原住民族文化村等,受到沿途地方百姓和企业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
为期8天的台湾观光考察,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台湾与大陆血脉相承,中华民族同根同脉,两岸人民有着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记得在台南的一次接待舞会上,一位姓吴的中年女士和我们谈起她的老家、她的亲人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台湾同胞见到我们就象见到他们的亲人一样,有拉不完的家常,诉不完的亲情。是啊,半个多世纪的两岸隔绝,徒增了彼此之间的遥远感和神秘感。今日得以一见,能不悲喜交加、痛解乡愁吗?
然而,令人感触更深的是:宝岛台湾那保存完整的中华历史文化,纯朴原始的民风民俗,自由和谐的文化氛围,这些可以说是我们这些走马观花者,对台湾当代社会面貌和历史文化表象的初步理解和高度概括。
保存完整的中华历史文化
记得一位社会科学者曾经说过:要想领略完整的中华历史文化,只有去台湾。这话咋听起来似乎有点主观武断,但实践证明是千真万确的。远的不说,仅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华五千年来的历史文物、奇珍异宝就有上百万件之多,更不用说流散在民间的文化古籍了。
台湾的寺庙、宗祠可谓林林总总、遍地皆是。城隍庙、土地庙、山神庙、教堂、祠堂更是多如牛毛、遍地开花;每个里(村子)几乎都有一座土地庙,每个乡几乎都有一座城隍庙。每逢大的节气(或亲人的忌日),人们都要三五成群地结伴去庙堂觐祀、祷告,乞求幸福和安康。台湾人们大都相信因果报应,推崇积德行善、修身养性的儒家思想,所以很少有人去干那些有损阴德之事。台湾的社会治安、社会秩序出奇的好,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与人们受这些传统伦理的教化,受天理人性思想的熏陶有关。

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沿袭旧俗,实行土葬。据台湾媒体报道:应蒋氏后世子孙们的一致请求,不久的将来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遗体有望从陈列馆中请出,运回大陆的浙江奉化溪口老家进行土葬。按照台湾人的说法,这叫着“入土为安”。在台湾,到处可以看到一座座“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的“阴司城”,与阳间的城市规格一模一样;几乎每隔十来公里,便有一座这样的“城市”。
台湾的文字还是沿用的繁体方块字;学堂的老师们要求学生们不仅要会写,而且要会读出它的标准字音,理解它的字意内涵;写字时要求一丝不苟,不能潦草。
台湾的衡器还是沿用老枰,16两为1斤,16钱为1两;容器还是采用石、斗、升等计量器具。当然,大城市里偶尔也采用国际公制计量单位来进行换算,但是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仍然沿用旧的计量单位。记得赴台的第二天晚上,我在宾馆附近的一家水果店买潘石榴,说好了只卖半斤,可店主在秤完七两后还要给我加一个,我连忙摆手说多了多了,我只要半斤;可店主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刚才只有七两,加上一个才有半斤呢!”我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台湾的秤是16两的呀!
台湾的年号仍采用民国纪年,如2005年的年号为“中华民国九十四年”;钱币、报纸、信笺、单据,以及一切涉及年号称谓的地方,均使用“中华民国XX年”字样。台湾的农民和土地拥有者不叫村民,也不叫农民,而是叫地主。这个在大陆已经灭绝了几十年的臭名昭著的称谓,在台湾却非常吃香,正兴旺、时髦着呢!
总之,台湾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具有完整的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的积淀,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风俗遗存。
纯朴原始的民风民俗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台湾民众与大陆人民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痛恨帝国主义和外来侵略者;前不久发生在钓鱼岛的台湾渔民反抗日本当局事件,就是明证。台湾人民痛恨日本帝国主义,对于其他一切外来入侵者也是深恶痛绝。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着挚朴的爱国热情;对于两岸的三通、祖国的统一,他们早就盼望已久。特别是对于前不久的连宋访问大陆之事,台湾全岛反应非常热烈。尽管事情已过去了数月,但台湾的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至今还在狂热地炒作。

台湾的国民素质普遍很高,社会秩序堪称良好。也许是“衣食足而知礼节”的缘故吧,台湾的市民相当讲礼貌,说话非常客气;走路、行车都是“礼让三先”。记得在花莲参观的那天,我因横穿马路时一时走神,没有看清右边过来的车辆,谁知那几辆汽车齐刷刷地停住了,直等我穿过了马路他们才一齐慢慢地开过去;若不是亲眼所见,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在台湾的大小街头,看不到一个烟头、一片纸屑、一块瓜果皮,每隔数10米便有一个垃圾箱;每个垃圾箱都分为三格:塑胶类、纸质类和果皮类。大街上的车流来往繁忙却静如止水,听不到刺耳的鸣笛声和人们的喧哗声。商场、超市门前,无人看管的摩托车都是自觉地摆成一条线,看起来十分地舒适和整洁。大中城市里,看不到一个流动商贩和摆摊设点的,全都是门面商店和自动售货机,购物、休闲、游乐等非常方便、快捷。
台湾的民间习俗跟大陆一样,他们也过元宵、春节、端午、中秋这些传统的节日。我们在高雄观光时,正值端午前夕,只见横穿高雄的一条大河里正举行龙舟比赛。据介绍,台湾的民众在端午节这天,也习惯采艾蒿、吃粽子、划龙船,两岸的民间习俗如出一辙。
自由和谐的文化氛围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在整个台湾的城市街头、乡村马路边,看不到一条政治性标语,更没有一条反共、仇共的标语口号,也没有“计划生育”、“土地管理”之类的国策宣传,映入眼帘的都是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商品广告,连政治人物、学者专家、企业界的精英们也被制成巨幅广告画像,立于公路两则;很多国大代表、国会议员们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也用这种方法来做自我形象宣传和展示。在台湾,国民的言论完全自由。据说一个普通公民可以在公开场合谩骂总统;总统有一点点工作上的失误或个人行为上的不检点,立刻会引来全岛上下的非议和指摘。每天的电视新闻,绝大部分版块都是政治辩论性的节目内容。主持人“唯恐天下不乱”,简直成了一个煽风点火的幕后操纵者;国大代表、立法委员、各地的州长、市长、县长们便成了最活跃的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看谁的措辞激烈,看谁的言语尖刻,看谁的观点露骨,有时候简直搞得当局者下不来台。比如6月8日晚间热播的宋楚俞状告陈水扁,要求阿扁公开向其陪礼道歉,并索赔1元钱的社会新闻,就搞得阿扁总统十分地尴尬;连我们这些电视机前的观众们也为他捏着一把汗呢;可是当镜头切换到阿扁时,这位贵为总统的男人却是一脸微笑,意思是说被骂的很痛快。

在台湾,新闻媒体成了第二监察院,连总统、议员们都惧怕新闻媒体;但慑于宪法和法律,他们也拿新闻媒体没有办法。当我们问一位国大代表,台湾党政高官中有没有腐败现象时,这位国大代表笑了笑说:“并不是他们不想腐败,而是不敢腐败呀!你想想看,这么多双监督的眼睛盯着你,你敢胡来吗?也许你的手还没有伸出去就被抓住了,你还要不要自己的政治生命?”一语道破了天机;他的这番话,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在台湾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还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老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据一位旅台的江陵同乡介绍:前年秋天,位于台北市总统府附近的一项重点工程,需要征收一位市民的1坪土地(1坪=3.3㎡),政府愿出价300万台币(高出正常地价10倍),但这位市民还是不答应,政府采取强制措施也没有用;后来这位市民一纸诉状将政府告上法院,结果法院判决市民胜诉,最后裁决政府以3000万台币的天价收购了这1坪土地。还有一件发生在前年的新鲜事:台中市政府要修一条高速公路,规划设计要伐掉路边的一棵百年古树。正要砍伐时,突然遭到当地200多居民的强烈阻挠;最后在法律和新闻媒体的干预下,政府不得不重新规划图纸,仅此一项便多花了上千万台币;台湾的政治和文化空气由此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