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影《人生大事》中想起了潮汕“阿嫲”
谢泽鑫 / 文
最近刚上映的国产电影《人生大事》感动了一大批观影者,作为向来对国产电影不抱太大希望的笔者与爱人一同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片子。虽然没有像大家所说的被感动到一塌糊涂,但确实是一部挺不错的作品,有笑点也有泪点,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值得令人深思和感悟的镜头。影片中“显性”的主角是小文和三哥,而笔者认为“外婆”才是全剧的主角,在影片中只出现过一个镜头,一句台词也没有的“外婆”贯穿了整部作品,她才是这部作品的“魂灵”。
开篇镜头中酷暑的天气,祥和的室内场景,一位老奶奶躺在床上,像是在午睡之中,旁边小女孩喊着“外婆……”,可外婆却一直没有回应,从接下来的镜头中我们得知是突然外婆去世了,这对于身旁那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小文而言,显然不知道“去世”是什么概念,只知道外婆被带走了,她决定要去寻找外婆,故事也就这样展开了。影片中外婆虽然去世了,但她却一直活在外孙女小文的心中,外婆的每一句话,每次教诲,她都记在心中。从小文的言行举止中,无不折射出外婆日常关心小文的身影。我们不知道影片中外婆生前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但从小文的描述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外婆为人善良,日常勤俭,是位和善的老奶奶。她才是这一部戏的“隐藏”的主角,虽然只给了她一个躺着的镜头和几段简短的录音话语,但已经足以让我们在脑海中浮现出老奶奶慈祥的样貌。

电影之所以令许多人潸然泪下,皆因在其中看到了许多自己深藏在脑海中的场景或画面。感受最深切的莫过于那些由爷爷奶奶辈养大的人,笔者便是其中的一位。出生于潮汕,家庭并不富裕,那时候父母很是年轻,由于工作原因而无法带我们兄弟俩,所以从小就被“阿嫲”(在潮汕是对奶奶的称呼)抚养直到长大成人,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记忆都与“阿嫲”分不开,而对于父母的印象只是负责给抚养费、学费,以至于小的时候也像影片中的小文一样觉得自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读小学时候,课堂上老师布置了作文,作文的题目是 “我的爸爸”,那是我唯一交不出的作文,因为我不知道我的爸爸是怎样的人,我跟他的接触几乎是零,自然就写不出来,也完成不了作文,那一刻真的感到什么叫无助。
另外还有像影片中小文所说的“外婆说,不干不净,吃了没毛病”,阿嫲时常会也会说道“邋遢食、邋遢大”。虽然不在同个地域生活,但影片中的外婆和现实生活中的阿嫲对于生活看法却是出奇的一致。也许对于现在的人而言这是很不卫生的做法,就像影片中三哥说的那样,东西掉了就不要吃了,很脏的,而小文却“解释”说东西掉了三秒钟之内捡起来是还可以吃的,其实这也是老一辈人给“粒粒皆辛苦”安排的“借口”。诚然现在的生活物质水平相比之前是提高了许多,再也不用为吃的犯愁,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忘记“粒粒皆辛苦”的说辞。最后在影片中三哥将掉在桌上的饭粒捡起来吃下去,也是真正领悟到了什么叫生活,对生活习惯的一种释然。

听说阿嫲以前经常是一边背着我们兄弟俩人,一边在田里干着农活,虽然这些也仅仅只是从她身边的熟人谈起,但我们都深信不疑,因为阿嫲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依旧每天坚持干着活,干起活来毫不逊色于我们这些年轻小伙子,她一刻也不让自己歇着,勤劳的基因已经深植在了她身上的每个细胞里,同时也代代相传了下去。
同时影片中也诠释了父母对孩子爱护的缺失会造成的后果,也在告诉着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要及时,不要等到要失去的时候才想着去弥补,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就再也弥补不了。影片中三哥将小文送走的时候,当小文在车里呼喊,三哥在雨中奔跑追赶着出租车的那一刻,是父爱的一种释放,三哥奋不顾身向前奔跑,他用尽了全力,即使把鞋子都跑掉了,直到最后没有了力气。无论是外婆、姥姥还是阿嫲的爱都是无法替代亲生父母的爱,如果有条件的话,作为父母一定要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哪怕只是陪伴写作业抑或是玩游戏,都会成为童年回忆的点滴。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一代也意识到将下一代交给老一辈抚养所带来的“毛病”,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孩子也都由自己的父母带大了,潮汕“阿嫲”这个群体的数量也在慢慢减少,这种现象究竟是好还是坏呢?笔者觉得只能用时代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同样都是出于对后代的关爱,那也就没有什么好与坏之分了。

作者简介:
谢泽鑫,90后,广东揭阳人。自小热爱戏剧文学和潮汕传统文化。离开故乡潮汕在广州求学工作将近十载,日常工作之余,常走进各大剧场观摩戏剧作品,偶有戏剧评论文章发表于《南国红豆》杂志刊物。部分习作收录于《我们在观众席——广州青年剧评团2016年度评论集》、《我们在观众席——广州青年剧评团2017-2018年度评论集》等书刊。现为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州青年剧评团成员、粤剧艺术博物馆志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