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受组织委派,2018年3月--2021年5月,作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三年多的扶贫时间,写下了10万字的扶贫日记,以下是根据日记整理的三篇随笔。
岭脚村里听蛙鸣
为进一步夯实村里产业发展基础,吃过早饭,迎着朝阳,我开车带着村干部前往隔壁县的龙潭镇岭脚村学习考察稻蛙养殖。穿行在弯弯曲曲的山路,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令人清爽愉悦。翻过一座又一座山,路过一个又一个小山村,从山腰,到山顶,再行至山脚,一路盘旋,经过两个小时,终于来到了我们的目的地岭脚村。
一路经过,感觉卫生维护良好,看不到垃圾,这在农村是很难得的。村部三层的新办公楼就在路边,自成院落,在我见过的村子里算是非常气派的了。和能干利索的女村支书见面简单说明来意后,她带着我们顶着午时骄阳直奔养蛙基地。
养蛙基地的入口,是一座八龙喷水的亭子,清澈的泉水从石头雕刻的龙口中汩汩涌出。不少妇女在这里洗衣、洗菜,小孩子在嬉戏。旁边的溪流两岸,用石头砌成,整齐美观,河道干净,溪水潺潺,这也正是我们下一步想要做的。
稻蛙养殖基地就在溪流旁边,十多亩地用结实的尼龙白色围网围着,为防止鹭丝鸟吃蛙,上面用白色的天网罩着。从高处看,整个基地就象是个八卦阵图,颇有些气势和味道。基地老板姓禹,80后,年轻而友善。两年前个人投资20多万建起了这个基地。他领着我们从入口进入养蛙场,只见田地里全是赭绿色的虎斑蛙,见有陌生人来访,蛙们纷纷跳进禾苗中躲藏起来。
禹老板介绍说,每亩产成蛙可达2000斤,有专门的公司上门收购,市场收购价16-30元不等,按最低价测算,亩产值也在3万元以上。10多亩一年就有50多万。我们惊叹,禹老板却谦虚地笑着说,比种地稍微好点。我们又问了基础建设、育种、防病、喂养、销售等方面的问题,禹老板一一作答,毫无保留,让人敬佩。陪同的村妇女主任说,每到晚上,这里万蛙齐鸣,蛙鼓声声,蛙乐震天,好不热闹。
从基地出来往回走,在老村部看到一堵沉雄厚朴、高大结实、气势非凡的巨大古砖墙,一看就是有来头、有历史的古建筑。大门两边的门柱是用整块的青石磨成,拱门也是青砖砌就。正门上方内嵌一块青石匾额,可以看到雕刻苍劲有力、沉稳灵秀、大气淋漓的楷书“槐园”二字,右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落款“陈遐龄题”,落款为行书,有王羲之遗风,雕刻也极具功力,很好地保持了书法的原有韵味。边框雕有精美的祥云和龙的图案,拱门虽然都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元素,但造型却洋味十足,在中国这应该是少见的。
周围高墙为双层夹墙,青砖平砌,高耸厚实,均为板墙,开窗较高,墙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开有丁字形射击孔,用于防御侵袭。“槐园”的一石一木,均经过细微的设计和加工,墙面砖块,都用人工水磨处理,其建筑工艺,应为当时之冠。墙上依然残存着硝烟的痕迹,似乎在诉说曾经的风云故事。槐园院墙里面为木质通廊,园内以前的亭台楼阁早已灰飞烟灭,破坏一空。院子正面新建的村部和卫生室等与老建筑格格不入,极不协调,大刹风景,且院内零乱不堪,杂草丛生,顿生遗憾。这么好的老建筑没能保护好,令人痛心惋惜。从院内遗存下来整齐整块、浸润着历史沧桑的青石地板,就能够感受到“槐园”主人的严谨。由此可知其主人不是一般乡村土豪,应该是见过世面的文化人。当地不少村民在大门内闲坐说笑,据他们说庄园主建此园时才26岁,为一方之才俊,大名王槐光。
从“槐园”出来,开车往回走,刚上村道不久,看到右边有青砖飞檐的建筑。又赶紧下来,前往一探究竟。原来是岭脚村的王氏宗祠。王氏宗祠与“槐园”相距不过100米,为县里保存最完好的古宗祠之一。
王氏宗祠在建筑风格上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精髓,独具匠心的设计让整个空间不仅布局合理,而且功能齐全。整个祠堂古朴雄伟,工艺精美。祠堂墙体用青砖砌成围合式建筑,高大的马头墙,檐瓦高翘,上面安着各种“座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 等数种。马头墙下的壁画,以历史典故为主,比如有“三英战吕布”等,人物刻画细致有神。虽历经一百多年风吹日晒雨淋,依然色彩艳丽,清晰可见。让我们对古人高超的技艺,过硬的做工质量,不得不叹服。
最引人入胜的要数正门,门前两尊石狮威武雄壮。抬头一看,整个牌坊状门楼上,“太原郡”、“王氏宗祠”字眼在阳光下特别耀眼,煜煜生辉,彩绘雕刻美不胜收,精妙绝伦。门楼上的雕刻,采用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麒麟、祥云、八仙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历史故事仿佛就在眼前,雕刻的人物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槐园”主人王槐光就是王氏宗祠的族人和后人。
探访过王氏宗祠,我们向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地米粮洞进发。米粮洞素有湘西第二条金鞭溪之誉,景区为原始次森林,与我们村交界。但由于交通关系,这条旅游线路至今也没有打通。
相传,天宫有一位专门掌管米粮的仙女,只因一次错发米粮,触犯天条,玉皇大帝龙颜大怒,下令先丢下两块巨石,形成一个长10余公里的峡谷,然后将仙女发落谷中思过。仙女初到之时十分寂寞,便在谷底石壁上画各种奇树异草、飞虫蛙鱼等动植物及溪水。点化之后,溪水终年流淌,百花争艳飘香,飞禽走兽欢唱,奇树异草繁长,伴随仙女静心修炼,仙女炼成了泼水成米的神功,救济周围数百里的困难村民。后人为纪念她的恩德,称她为米粮仙姑,称她的修炼之洞为米粮洞,峡谷为米粮谷。
米粮谷原始次生林集幽、险、奇、秀于一身,古木参天,野趣无限,是省内目前保存最好的原始次森林林地,属省定的阔叶植物标本采植园。生长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拱桐、红豆杉、银杏、楠木等名贵树种,名贵中药材、山果随处可见,飞禽走兽多栖息在森林的深处,百鸟鸣唱,娓娓动听,叫人流连忘返。
只可惜,与一山之隔、同样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椒林村,却因为没有公路连通,而要绕道几个小时才能到达。为打通这条旅游黄金通道,助推脱贫攻坚,我们特意拜访了镇党委书记,希望双方携手,共同努力,尽快修通这条路,造福两地百姓。
探寻抗日英雄兰春达的传奇故事
邵阳雪峰山一带自古民风剽悍 ,加上山高林密 ,为当地各族人民积极参与抗战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邵阳的绥宁 、武冈 、隆回 、洞口一带 ,流传着诸多普通百姓痛击日军鬼子的故事。如在洞口,就有“巾帼机智杀敌寇”“四人棒杀二鬼子”“有勇有谋潘永淳”等故事流传。我们村的瑶民英雄兰春达就是这些抗日故事中的杰出代表。但兰春达的事迹除了当地人有些或多或少的了解外,鲜为人知。
我驻村后,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清理察看战壕遗迹,听80岁以上老人讲述往事,知道了当年的兰春达是一位有血有肉、有勇有谋、勇猛尚武、能骑善射、仗义疏财、保境安民、热血抗日的瑶民英雄。我深知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来宣扬这位抗日英雄,让更多的人知道英雄,勿忘历史,勿忘英烈,珍惜和平。我的扶贫公众号也先后推出了《抗日英雄兰春达》《雪峰山会战之浴血椒林》《抗日英雄兰春达保护中共抗日宣传联络地》等文章。随后我又邀请洞口藉作家谢长华先生来村探寻和探讨,如何用更好的方式传颂英雄兰春达。
谢长华先生受我邀请,深入椒林村体验生活,探寻抗日英雄兰春达的生平足迹和英雄事迹,不辞辛苦,察看当年的战争遗迹,逐一访问多位兰春达的后人和见过或熟悉兰春达的老人,并拜谒了兰春达的故居和墓地,为创作抗日英雄兰春达积累第一手素材。
我们访问的第一站是渔塘村。开车从椒林村向渔塘村出发,虽然只有5公里左右的路程,但山路陡峭狭窄,弯多惊险,爬坡时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路,会车十分艰难,双方车上的人都下来指挥才好不容易通过。道路的尽头就是村部。
付舒林老人,85岁。兰春达抗日时,老人家12岁,亲眼见过兰春达,也知道兰春达的很多故事细节。
在村部的会议室里,精气神不错的付老打开了话匣子。从付老的讲述中,我们听到了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搞清了兰春达的出生年月,兰春达生于1891年,死于1951年,正好60岁。兰春达身体壮实,能骑马,枪法准,百步内能打香火。性格勇猛,用当地话说是个“猛子”,猛得狠,打日本鬼子很厉害。他的嗅枪队在1945年雪峰山会战抗日中,只牺牲了一个名叫丁狗牯的队员。
我们访问的第二站:飞山村,兰春达的老家。
村秘书秋香,兰春达的孙媳妇,唱瑶族山歌的高手。她告诉我们,村里有一半人姓兰。大爷爷兰春达的故事是嫁过来后才了解一点。在秋香的带路下,前往兰春达的老家飞山。
车子在一座三层的楼房前面停了下来,这是秋香的家。秋香手脚麻利地切了个西瓜给我们解渴,自己家种的,味道香甜。吃过西瓜,她领着我们来到离她屋后大约100米的一座古旧木屋前,说这就是兰春达的祖屋,看上去还不错,外墙上半部分的白色石灰粉刷的地方,还依稀看见有彩绘。到正面一看,房子比较破旧,连着有三座的样子,都住了人家。我们心中起了疑问,兰春达当时是个大家族,在当地是十分有影响的人,旧居怎么可能只有这么一点规模?应该不合常理。秋香也讲不出其中原由。
在她带我们去找兰春达墓地的路上,遇到一位看上去70岁左右的老人在田里锄地,一交谈,得知是兰春达的亲侄子,72岁。谢老师很兴奋,马上拉上老人坐在田埂上,递上烟,迫不急待地请老人讲起兰春达来。
老人绘声绘色地讲了很多当年兰春达拉队伍成立民间武装和打日本鬼子的故事。兰春达有两兄弟,弟弟兰绍成,也就是老人的父亲,是一位教书的知识分子。同时,老人也解开了我们对兰春达祖屋的疑问。他说,兰春达当年的房子大得很,有两个槽门,房子周边有两口水塘,解放后水塘被填了,房子也拆得只有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点点了,还分给了其他的村民住着。
老人身体很好,还是家里干农活的主力。他带我们去兰春达的墓地。来到一片蕨草、杂树丛生的坡地,老人扒开一人多高的蕨草,露出了一座矮小的墓碑。谢老师用水将墓碑上的字淋湿,才看清上书“故父兰春达老大人之坟位”,为兰春达的儿子所立。墓地极为普通,略显寒酸,我们一番感叹。
此时已是傍晚6点多了,秋香和老人热情地留我们吃饭,因驻点已准备了晚饭,我们一再谢过好意。
回到支书家,吃过晚饭,我们又赶往吴家组88岁高龄的吴怀德老人家。吴老在这一带教了一辈子书,说起兰春达,吴老眉飞色舞,但吴老所讲基本是我们知道了的,没能听到更多有价值的细节和故事。
第二天,我们来到当年兰春达在最后全歼日本军队的马颈骨战役中的伏击地马颈村。
1945年5月7日,著名的马颈骨歼灭战打响。马颈骨四面环山,下临深渊。三股日军进入此地,中国军队在马颈骨四面八方早已埋伏雄兵,严阵以待。日军一到,山上大炮齐轰,枪声大作,打得日军狼奔豕突,溃不成军。兰春达率队配合军队作战。十几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的日军企图往山门镇方向逃跑,在山坳上设伏的兰春达自卫队依托工事,把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鸟铳打出的散弹虽不能一枪毙命,但疼痛难耐,被击中的日军鬼哭狼嚎,有的竞开枪自杀,有的下跪求饶。这一战击毙包括109联队长在内的日军官兵3000余人,生擒日军1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
当年兰春达的伏击地,在一片山坳中。旁边就是窄窄的千年湘黔古商道,谷底是深潭与河流。站立此处,犹闻当年激烈的枪炮声,犹见当年兰春达指挥战斗痛击日军的雄姿。
从马颈骨下来,我们走过70年代末修建的高高的龙井大桥,谢老师有事要回长沙了,只好与谢老师挥手告别。谢老师回长沙后,很快创作出了电影故事梗概《兰春达》。
美丽赤松茸
还记得那是2018年的11月29日,难得的冬日暖阳,我们的扶贫产业项目赤松茸终于开始种植了。虽然只是试验,虽然只有一小块田,但我们花足了心思,充满了期盼。我还把省农科院朱教授从长沙请来,深入田间地头亲临指导。村里帮忙翻土的老黄问我,这个能成功吗?要是成功了明年大家就都会参加了。我信心满满的对老黄说,放心,一定会成功的。赤松茸菌丝全部种下去后,我只要有时间,都会去看一看,气温高的时候将地膜掀开透气,隔一段时间用喷壶洒水,保持湿润。
赤松茸种下去不到10天,碰上了几十年一遇的持续冰雪低温灾害天气。心想,完了,如此气候下,赤松茸如何生长啊。十二月过去了,没有变化,一月过去了,还是没变化。扒开稻草层仔细察看,还是有新鲜的白色菌丝。与朱教授联系,把照片拍了发他,朱教授回复说应该还能长出来,心里稍安心下来。
春节初六返村,已是二月份了。再去看时,依然还是老样子,心里真是没底了。失败了损失事小,重要的是老百姓从此对产业不会再有积极性了。
到三月份,事情太多了,把赤松茸都忘到一边了,走过路过,也懒得去关注了。
一天中午,我在楼上写材料,忽听房东老爷子在下面连声大喊:严队长,快下来,严队长,快下来。我还以为发生了什么紧急事情,连忙下去,老爷子指着一堆东西说,你看,这是什么?这不是赤松茸吗?天啦,是我们的赤松茸长出来了吗?这么壮实,这么漂亮。老爷子说,刚从田里采回来的。我马上直奔试验田,村支书的爱人提个蓝子也跟来了。快看,这里好多,快看,这个好大。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白色粗壮的菌柱上面顶着个赭红的菌帽,好看极了,象一颗颗巨大的红宝石。我感动了,眼角也湿润了,多好的赤松茸啊,你终于长出来了,真是对不起你啊,没能好好照顾你,把你放弃了。而你经历了千难万苦,顶住了霜雪冰天,独自长成最美的风景,给我莫大的惊喜。
我们将大的赤松茸轻轻的采下来,放进蓝子里,不一会,就有了大半蓝。一提,沉甸甸的,有近20斤吧。在回来的路上,碰到尹叔,他说,好大的蘑菇啊,成功了,成功了好啊。我连忙选了些大的让尹叔尝个鲜。
回到家,大家围着漂亮的赤松茸热烈地讨论着。村支书也回来了,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心中看到了希望,规划着下半年如何在村里推开这一扶贫产业,助力村里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突然有人提出,我们炒点尝尝吧,看味道怎么样?
我的厨艺还过得去,大家推荐我掌勺。书记爱人用山泉水把赤松茸稍微清洗,洗后的赤松茸红白分明,更加美丽,宛若一个个漂亮的女子,身材姣好,雍容华贵。我边切边说,真是舍不得吃掉你们啊。
将赤松茸切成片,切上半斤五花肉。柴火灶里,烧得旺旺的大火,先放入五花肉,将肉炒香,倒入赤松茸,翻炒。三分钟左右,感觉五花肉与赤松茸相互交融,香气出来了。加入适量盐,倒入开水盖过赤松茸,大火焖煮几分钟,起锅前放入大蒜叶,出锅,满满的一大盆。大家你一碗,我一碗,迫不及待的尝起鲜来。真好吃啊,爽滑,脆嫩,香甜,味道纯正鲜美,不愧是菇中极品,人间美味啊。
老爷子提议说,严队长要写成文章,大力宣传介绍赤松茸,让客人来村里亲手采摘赤松茸带回去,让更多的人尝到这么好吃的松茸菇。
我说,好的,马上就写,哈哈哈。
作者简介:严柏洪,中国金融作协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湖南金融作协会员,湖南金融美协会员,曾担任三年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在《文汇报》《新民晚报》《湖南散文》《武汉文学》《中国金融文学》《金融文坛》等报刋及文学平台发表文学作品近3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