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飞(安徽)散文2篇
作者简介:王飞,女,安徽省作协会员。散文和小说散发于《安庆日报》《安庆晚报》《振风》《作家文荟》《长河文艺》《安徽妇女研究》《人民网》《安徽网》《安庆新闻》《作家导报》《纪实文学》《中国作家网》《学习强国》等报刊和网络媒体。




1.《禅源山水》
一、卧佛狮子山
“秋烟缭绕芳千古,圣泽长明照万秋”。历史的车轮已碾过了千百年,卧佛狮子山依然刚毅地卧伏于薛义河边,一弯河水千百年如一日绕山而过,载着中国佛教禅宗母土的文化信息,走出大别山,传向广阔的世界。
翻开史页,穿过历史的烟河,我们似乎还能清晰地看到南北朝时佛教禅宗二祖为避祸而来的匆匆步伐。或许,是这“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禅缘,让二祖慧可在此却步,卓锡传法。他面壁参禅于山上的大葫芦石洞内,建禅堂于香囊石上,并在山中开设道场,收徒传道。他承接达摩的禅宗思想,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给学禅的人以较大的影响。后又传道于三祖僧璨,再传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使佛教禅宗在皖西荆楚一带广为弘扬。
千年的文化,在历史过往的硝烟燃起与熄灭中传承光大,二祖寺的烟火也同样经过了千年的风雨洗尘,只是“跃过三湖四泽中,一肩担月上九龙,龛得葫芦可禅定,榻衣岩石能悟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饮露充,物与民胞共寒暑,调和风雨万帮同”。这二祖慧可上九龙时的吟唱依然是一首美丽的歌谣,在这片禅宗母土润泽下生长的人们之间,深情的传唱。
循着歌声,越过观音桥,沿山间石阶拾级而上,可依偎于狮子山的怀抱。而今的狮子山,满山遍野,绿树成荫。春季有映山红的渲染,秋季有山茶花的婀娜;山上的上院,庙宇已印刻了时光流失后的痕迹,见证了香火绵延的过往。山下新建的下院,庙宇辉煌,香炉里冉冉而起的烟火,是禅宗文化发扬光大的见证。
“六角亭”隐身于狮子山间,石柱上“九龙腾西天,人间慈善忍”是佛家对人生的参悟与劝介。若在此小憩,远望,见河对面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地,有序的摆放。梯地里满栽着的绿茶,在远距离的视野中好似无数绿色的丝带在飘荡。这里是禅茶的基地之一。在这里,在一河相拥的偏静之地,相携着传承和弘扬中国两种渊远的文化,禅源和禅茶。在这里,可以听到晨钟暮鼓的绵长,也能闻到沁人心脾的茶香。
这就是太湖禅的源头——狮子山二祖寺。
二、佛地寺前镇
或许,二祖慧可寻觅的禅源之地太湖,与禅、与佛有着更久远的渊源。比二祖来的更早的是东晋元帝大兴年间的天竺高僧佛图澄,他在佛图山修建的佛图寺是太湖乃至江淮地区有文字记载的首座佛教寺院。
“小蓬莱”佛图山不仅因其“古寺梵钟”,香火鼎盛而名噪一时,更因她拥抱着天柱塔、飞来泉、天就门、披云石、八正桥、生白洞、一线天、祖师洞八大奇景而招来文人墨客的青睐和爱山乐水人的独爱。
每一次走进“小蓬莱”,在陡峭的山峰中寻觅,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是视野中大自然的物种。可其千姿百态的风姿,奇峰异石的耸立,却总让我想起那些久传的神话,包括佛图澄当年在此环视后留下的诧异和惊叹的目光。
天高云淡,斜阳穿透的天柱塔,上粗下细,立于悬崖顶上,在光的折射中有顷刻倾倒之状,让人忐忑不安。可它已历经千年的日月风化,雷霆侵扰,却未见有丝毫的松动。所以,人们相信此乃造化神工,故有姑嫂二仙相约来佛图山玩,一夜造就山门、石塔之传说。
在蝉声高远的时节,找一份自然的阴凉,佛图山中的飞来泉是最好的选择。在挥汗如雨的旅途中听到如春雷滚滚的水声,本就多了许多的渴望与向往。走近飞来泉,可见它在山间三折三迭,三迭三泻,泉流叠放,如银蛇飞舞,更见飞珠如玉花缤纷,晴日亦见雨雾之茫茫。
身临泉边,虽是炎夏之季节,却有深秋凉爽的感觉。此乃山水绝唱,也若观音撒露。
“天石门”为三块巨石二峙一覆天然而成,撑架在进山入寺的必经之路上。我曾在天石门下停足,看下之迂回,上之曲折,闭目寻思这“禅门”之奥妙,到底是天工之神斧?还是仙姑的巧作?此乃天机,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领会。但入得山来,却总为这山与佛的厚重,人与景的情缘而激动不已,流连忘返之情难以释怀。
“仙桥渡迷途,佛塔挺白日。天工结构奇,凿空无斧锧。”佛图山、佛图寺能给每一位来观者留下一份佛缘。
在佛图澄远走了1500多年后,在寺前镇这块厚土上诞生了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赵朴初先生。
坐落在寺前镇境内的赵朴初公园和纪念馆,依山傍水,庄严肃穆。前面是美丽的花亭湖,后面是层层相连的远山。纪念馆粉墙、黛瓦、马头墙,青石板铺就地面,简朴淡雅。馆内珍藏有大量的赵朴初先生的笔墨等各种资料。这里是佛教圣地,更是爱祖国、爱和平、爱家乡的教育之地。
一尊白色的赵朴初先生的雕像,静立在赵朴初公园的拾级台阶之上,他在这片故乡的土地上,生情脉脉地望向远方,满脸的和蔼慈祥。
是山水留住了佛,还是佛让这里的山水变得更加的秀美。每每走过寺前,我总会这样地沉思。
三、湖光山色
当薛义河与寺前河的河水最终汇入一湖碧水时,佛、禅与太湖的情缘似乎更加的密切与厚重。佛教领袖赵朴初先生的故居沉淀于湖水之下,古刹西风禅寺,坐落在湖边的凤凰山上。西风禅寺内钟罄常鸣,穿过山谷,飘荡在花亭湖面上。花亭湖,因着众多的禅源而多了一个令人肃敬的名字:禅湖!
因近水楼台,我无数次地将自己融入花亭湖与凤凰山的湖光山色之中,赏四季变化的美丽风景,将对她深深的爱恋揽入情怀。
揣一份觅春的意愿,择一个早春的丽日,从花亭湖的莲花码头,拾级而上。可见藏于密林中灰白色台阶似飘忽的长龙,从湖边蜿蜒至禅寺。此径虽有几分陡峭,但两边树影斑驳,佛经诵唱,总是让人多了宁静与放松,少了喧嚣的浮躁和跋涉的疲劳。
怀一份虔诚之心,走进西风寺的庙堂,在佛前敬一炷香,求一份家人平安的心愿。静心,领略晨钟暮鼓的禅意,守一年满满的希望。
沿禅寺后山古老的石阶缓步入山,两边修竹成林,落叶厚积,山的境界越发亲近。彼时,虽然冬已渐远,春将来临,山在静静等候,等待着一轮生命的孕育和勃发。
“四月人间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夏日,是湖光山色最俏丽的季节。可谓莺歌燕舞,鸟语花香,草木葳蕤,山花烂漫。满山的松树在这个季节里默默的扬花结果,增添又一年的绿装。枯藤也悄悄地露出新芽,然后挂满片片的叶子,妖娆地缠绕树枝,张扬地演绎着“树缠藤”的执着风情。竹笋再也耐不住地下的寂寞,纷纷破土而出,在片片的竹林里露出了尖尖的头角。蜜蜂忙于采花酿蜜,蝴蝶勤于追逐起舞。桃花、栗树花、山楂花、映山红花、茶花……数不尽的山间野花,竟相开放。山,穿上了最华丽的衣裳。湖,睁开了最明亮的眼眸。
秋高气爽的季节,走在从花亭湖大坝通往西风禅寺的柏油路上,可见路旁有数不尽的芒花飞絮,芊芊细腰在秋风中风情起舞,衣袂飘飘。远近的山坡,皆层林尽染,枫叶点红,红、黄、绿,艳丽的三色松树丝挂满了树的枝头。山,用另一种景色修饰自己成熟的季节。
从“西风洞”内穿行,出洞口,过“一线天”,入“观湖亭 ”,居高望远,一幅浓墨艳彩的画卷在眼前缓缓舒展,清晰可见。湖水与天际相融,碧黛与蔚蓝相映,水天相连,山景倒影,犹如镜面。破浪前行的快艇,若水面嬉戏的水鸭,拨动清波。漫游的游船,则似只只俏丽的小鸟,正梳洗美丽的羽毛,并对镜自赏。
若红日当空,秋风咋起,可见湖面波光粼粼,涟漪万顷。山间,片片树叶曼舞,落地“嗖嗖”有声。或许,山水之情,就是这样的在季节变化中昵哝?
在一场风雪中走近西风寺,始见山脚下积雪很少,偶尔,在树丛中某棵低矮的棕树芭叶上有雪花积聚,薄薄的一层,若美女初打的粉底。越往上行,脚下的积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转瞬间,就走进了白雪皑皑的世界。此时,环顾四周,山之高处,尽被雪花粉饰,银装素裹,玉树琼枝,洁白的世界,彰显了山的神圣。
银色的世界里,西风禅寺肃穆无声,但远远地就能听到,寺后的修竹茂林里,百鸟歌吟,婉转动听。或许是千山之鸟,风雪而归?此乃佛门圣地,不敢枉语。
雪花依旧在空中飘舞,西风寺中暮鼓声起,回荡在凤凰山谷,飘向山下那日夜相守的禅湖。一湖禅水平静无纹,她和我一样,在静听这暮鼓声声。
四、太湖山水,禅源圣地
在2031平方公里的太湖山水中行走,到处都能感受到禅源的深厚与广博。登上桐山之顶,能目睹千年过后的药王庙,香火不断的绵延;站在百年的罗汉松旁,能感受到海外寺古刹的悠远;走进境内不计其数的大小庙宇,在佛前不绝的香火,在人们虔诚的膜拜中,可以寻觅到这一方人对善的追求,对恶憎恶的精神。晨钟暮鼓,声声传递的是佛的精深、禅的厚重,“一花五叶”铸就了一方人杰地灵的土地!
2.《看一湖水,品一杯茶》
七月,流火。大地在热的炙烤中。汗流浃背的你,若想寻一处阴凉,度过一个妙曼的署夜。我可以带你去一个地方,那里群山逶迤,水天相映。
趁夕阳西下,在红霞浸染中,看一湖水,品一杯茶。看一群谦谦女子端庄的背影,闻一丝茶香随风飘来,远处暮鼓声远,近处莲花盛开,周遭是一副画卷,你、我都在画中。
转瞬,暮色苍茫,湖水如镜,白云与红霞投影湖中,微微荡漾的涟漪,浮动水天一色的画影。伴随暮鼓声声的撞击,群山头顶的白云,慢慢飘去,山,收敛了晚霞的光艳,穿上了青黛的晚礼服,优雅端庄,等待一场夜的宴请。
山风徐来,松涛和着晚钟,奏一曲迎接晚歌的和音。百鸟不鸣,千虫不哝,湖面渐渐褪去日的明媚,几缕薄雾,如白纱般从湖中升起,袅袅娜娜,立在水中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湖,拉开了夜的帷幕,等待远客与近邻的光临。
在湖边,寻一处安静或热闹之地,看远山近水,听渔歌唱晚。四周都是水墨,满眼都是美景。在火热的季节,离开城市的喧嚣,摆脱气候的燥热,寻到山水间的清凉,烦躁的心情渐渐安静。于情景中,想湖的故事,想云卷云舒中的人来人往,想花开花落中的今朝和昔昨,所有的心事都演绎成美丽的遐想。
花亭湖,一个美丽的湖,一个宁静的湖,一个有禅意的湖,一个有温度、有故事的人造湖。群山有了它,就有了明亮的眼睛,增加了山的神韵。小城有了它,验证了历史的记载,有了传承和发展。我常常在湖边行走,看见了山的威严,湖的明媚,感受到了湖光山色的柔情,山水相随的密不可分。
相传,太湖,我们生活的家园,在很久以前,拥有许许多多的大小湖泊。我们这里的地名,也因此而得。又因我们的方言读“大”为“太”,所以“大湖”之名,变成了“太湖”之称。
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传说中的大湖渐渐隐退,群山与丘陵,传承与沿袭生息繁衍的烟火。“太湖”是否有久远的失之痛,是否有急切的等之情?“大湖”难寻,“太湖”还在。失去与得到,常常难以主宰,失去与得到总在希望的等候之中。
群山中的“花亭湖”,或许就是应证那些美丽的传说。它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在充满激情、勤劳、勇敢的劳动者们的创造中,孕育,降生。当一座伟岸的水库大坝,像一个壮士的双臂,牵起了两座相隔的大山,一湖净水就在群山的拥抱中,慢慢睁开了它纯情的眼眸。蓝天白云在湖水中寻到了过往,崇山峻岭等到了“大湖”的重生。
我常常独自遐想,这个湖的前世今生。它是不是袭了前世的妙曼,有多了今生的幸运。白云依旧是它的裙裾,青山还是它的近邻。一湖若前世的水,却在今生可以浇灌广袤的土地,借水电送光明到千家万户。她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降生,又在一个新时代里,开始了她更多的征程。
渔歌唱晚,航帆启程,近山有佛语梵音,远处有寻她而来的游人。朝霞满天时,旅游的快艇切开水面,翻卷波浪。暮色苍茫时,休闲的脚步踏在沿湖的马路和小径。亭台楼阁,丰富了她的温润,莲花与庙堂,让她前世今生修炼成一处,令人神往、叫人深思的“禅湖”。
女人似水。我或许也和众生一样,经历过前世的缺失,到今生来修炼。无论艰难与幸福,都是生活的赐予。我要努力地成为一滴清澈的水,任岁月苍老容颜,内心的善良不能缺失。我的眼泪落到了湖里,它的浑浊会被湖水稀释。
是谁在湖边沏了香茶,是谁在湖边拨动了琴弦,和了音韵,唱了歌谣?那个临湖而坐、品茗而醉的女子,是我吗?说好了帮你寻一处阴凉的,可这一湖水,一杯茶的气息太浓,你还没抵达,我却先醉了。
夜色弥漫,苍茫全然落幕。花亭湖也穿起了艳丽的晚装,亭台楼阁,马路小径,崇林与湖面,到处是灯光闪耀,如挂满天空的璀璨明星,映照成山水间的不夜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我在湖边踱步良久,想起“春江花月夜”的诗句,想起历史的长河中几曾有过这样的静好?在夜的深远与宁静中,回味看一湖水,品一杯茶的闲情,禁不住有几分欣喜的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