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布尔乔亚”
止 若
布尔乔亚,就是资产阶级。常见的英语中的单词“bourgeoisie”来自法语;源于意大利语的单词为“borghesia”。而后者由希腊语“pyrgos”演化而来的“borgo”的意思是村庄。
因此,“borghese”就是指在村庄中心拥有房子的自由人。(如今,在村庄中心拥有房子的自由人实在很多,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穷人,也就称不上布尔乔亚。)
资产阶级出现于中古时期的意大利,那时住在村庄中的居民开始变得比住在附近乡间的人还要富有。因此他们可以获得相对上较多的权力和影响力,越来越接近统治阶级和神职人员,同时逐渐远离平民的阶级。这种中古时期的资产阶级原型就是磨坊拥有者,他们能够快速地对当地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力,以至于可以对统治者表达否决权。(当今比地主富裕的人多得很,但他们没有神职人员那种“否决权”。)
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出现,原因是意大利同欧洲的两个商业世界联系密切。意大利不仅从地中海贸易中得到好处,而且是西欧,北欧同东方各国贸易的中间商,从中得到了利益。在商品和贸易活动哺育下,意大利的一些城镇商品经济繁荣起来,为资产阶级萌芽提供了条件。在此之后,资产阶级这一新兴的阶级陆续在中欧、西欧兴起,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阶级。(萌芽状态已经过去,好几亿打工崽也算是一种独立的有产或半有产的阶级了,但非布尔乔亚的群体。)
接下来的世纪里,资产阶级这个名词则较适合用来指称最初的银行家,以及那些从事新兴活动——如贸易和金融的人。19世纪之前,这个词大部分情况下指的就是低于贵族、高于农奴和无产阶级的广大的人群。(打工人群的地位和种地人群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为了养家活口而劳作;不同在于劳作创造的剩余价值归老板,但老板却与布尔乔亚有所不同。)
在马克思主义里,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社会中拥有生产资料,且占有工人劳动的阶级,这和“资本家”实际上是相同的意思。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赚取薪资者)与资产阶级在本质上是互相敌对的,比如说,劳工自然都希望薪资能够越高越好,然而资本家却希望薪资(即成本)能够越低越好。换句话说,资本家会剥削劳工。(特色社会不存在剥削,打工仔是为祖国建设和发展做贡献,老板用资本赚了很多钱,那是人家的本事。)
在最激进的极权的话语中,“资产阶级”是一种侮辱;那些被认为与资产阶级合作的人通常被称为资产阶级的走狗。若将“拥有生产工具”定义为一个人对某个特定的生产工具拥有完全的控制,那么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中,已经剩下非常少的资产阶级者了。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用语中,资产阶级是指那些控制了公司机构的人,控制的方法有透过对公司大多数股份的掌握、选择权、信托、基金、中介或关于市场业务的公开发言。因此“资本家”是指财富主要通过投资得来的人,而他们不需要靠具体工作以求生。(叫什么不重要,老板要比打工人群高光许多。)
在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的中文用法里,资产阶级(或布尔乔亚)和普罗大众(普罗是从无产阶级Proletarian的头音而来)时常被用来指称富人与穷人,而不一定是指拥有或不拥有生产工具的人。(旧社会地主没有电视、手机等等,长工、短工更没有。而今老板、打工人都有电视、手机等,老板拖欠打工人的工资,政府帮忙往回要,所以打工人比没有翻身时的长工、短工幸福多了!而老板不叫布尔乔亚——叫老板——似乎是他们养活了打工的人,还帮政府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于是,社会主流阶级并不构成新的布尔乔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