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荆与紫薇
文/朱双顶
簇簇开于干,团团绽于枝,紫荆花与紫薇花,相异一字也就相差一季。一为春季先叶而开,是丑极生美,怒放却在老树干;一为盛夏叶茂而绽,是一年一剪,争艳总在新枝顶。真是花有花品,也是花各有志……

一、兄弟和睦紫荆花
我与紫荆花缘起安庆,再续合肥。在安庆工作期间搬入新办公址后,就有了整天面对大湖风景区之机,每日清晨总要到大湖公园转上一圈。公园中一片不认识的灌木丛,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只因冬天时一丛丛的散落在草坪之上而若眼。也许是栽种时间不算太长的缘故,枝条并非粗壮,也一点不好看,暗灰色的皮上有点片状的粗糙。当初的映象不是太好,心想美丽的公园,绿草之上种上它并不和谐,也不知园丁有何用意。在猜疑中不知不觉地到了春天,某一天再路过它,竟然是满枝锦团簇簇,于粗糙的干中皮下突然间冒出了一簇簇的钟状花萼,整条的紫色花十分艳丽,它完全颠覆了红花还需绿叶配的常识,开于绿草坪之上的一簇簇紫色花,确有一番别样的美。此时,我才感悟到园丁之匠心,更是感悟到丑到极致便生美。后来,才了解到此花原来叫紫荆花,是越老皮越糙且作片裂状,但也越老越绽放,且花是先于叶生而争美。
落脚合肥入住新小区,谁想与紫荆花再续前缘,而这与在安庆时仿佛有相同的经历。入住时也为冬季,小区内的绿化是人工速成,便有了雕琢的意蕴,夹杂在绿化之中的紫荆树条毫不起眼了,就是刻意去找也较难,何况没有去想、也不在意的我,哪里会发现它的所在呢?又是春天到了,某一天,在小区的绿化丛中又突然地冒出了一枝两枝紫荆花,令我十分诧异。而此处的紫荆花没有安庆时的一丛丛的热烈了,是时不时处冒出三两枝,却让人更觉一种艳中之可爱了,是可爱得追我而来了,感谢小区绿化人的用心!
那么,紫荆花究竟是一种什么花呢?提到紫荆花,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香港区花紫荆花,而我说的此紫荆花却非彼紫荆花。香港的区花紫荆花是马蹄甲属的植物,原生于香港,也叫洋紫荆、红花羊蹄甲、香港樱花等,相传为传道士发现,然后繁殖培育,有白色、浅白色、粉色和红色,开在冬春之时,花期半月左右。只因它是纪念香港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英雄花,才被定为香港的区花。我说的紫荆花则是常见的北方紫荆,为紫荆属,与香港区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品种,仅是名字相同而已。它又叫紫珠、裸枝树,春季开花时,看不见一片叶子,耐寒而喜阳光,喜排水好的肥土,原生状态下是落叶乔木,但栽培下常呈灌木状。它萌蘖性强,所以生命力旺盛,繁殖简单,播种、分株、压条、扦插、嫁接均可。清李渔说它是“春季所开,多红少紫,欲备其色,故间植之。然少枝无叶,贴树生花,虽若紫衣少年,亭亭独立,但觉窄袍紧袂,衣瘦身肥,立于翩翩舞袖之中,不免代为踧踖。”然而局促不安的紫荆花,总是在绽放之时给人带来惊艳。

对紫荆花的喜爱,除了花色惊艳外,更多的还是有紫荆花象征兄弟和睦之意,表达对骨肉兄弟的思念之情。这说来还有一段感人的传说故事。在南朝时,有位叫田真的人,与兄弟田庆、田广三人分家,当别的家产都已分置妥当时,最后发现院子里还有一株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不好处理。当晚兄弟三人商量块定,将这株紫荆花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砍树时,却发现这株紫荆花树已经枯萎。田真见状不禁对两兄弟感叹道:“人不如木也。”于是兄弟三人回到家中,将已分的家又合起来,并和睦相处。说也奇怪,那株紫荆花树好像颇通人性似的,也随之生机盎然,又长得花繁叶茂。
比起十大名花,紫荆花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可能要逊色些,但仍不失有很多的赞许。正是因为紫荆花作为亲情的象征,表达着亲人兄弟朋友的团聚之意,就有了栽紫荆、爱紫荆、咏紫荆之人。唐诗人韦应物暮春之时,游子在外,不由得触景生情,在《见紫荆花》诗中吟道:“杂英纷已积,含芳独暮春。还如故园树,忽忆故园人。”树相同,人还好吗?一诗挂念寄深情。而唐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面对弟弟与妻子儿女被冲散不知落处之时,忽然间得到弟弟安然无恙之消息,于不幸中之万幸之下,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得舍弟消息》:“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天处。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所以就有了宋诗人韦骧《紫荆花》的诗中之说:“紫丰暮春庭,少陵诗思清。老蛟蟠曲干,丹矿缀繁英。花谱元无品,春工别有情。不随桃李色,俗眼莫相轻。”将紫荆花得到杜甫诗赞清纯,不与桃李争春,不随流俗,就成了诗人此时之境。
“谱接三荆树,名齐连萼花。”诗人的赞美,不抵我之享受。紫荆花与我的缘份,看来是要节节攀升了,让其长伴我安享退休后生活,也正是我玉想琼思之愿,有它为伴,自是常想起我那远在江南水乡的长兄为父的老大,定然会安好!

二、沉迷之爱痒痒情
“似痴如醉弱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钟情于紫薇花的宋杨万里,不知在写紫薇花诗作时,是否也在沉迷于对天上的紫薇仙女之痴想中?但紫薇仙女对王子的暗恋,却成了紫薇花的花语一一沉迷之爱情,而长存人间。当有人用手去轻摸紫薇树而引起紫薇花不停颤动时,也许会想起紫薇仙女忍不住痒而笑来。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宫中住着一位俊美的王子,得到天庭所有仙女的倾心,而平凡的紫薇仙女更是情不自禁地默默地暗恋着他。终于有一天,这位王子路过紫薇园,紫薇仙女万分激动不能自已。可英俊的王子早已有了心中人,这是去约会牡丹仙女。看到远去的王子,紫薇仙女心里隐隐作痛,很是失落,是既苦涩又喜欢,苦涩的是王子幸福不是自己给的,喜欢的是王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幸福。于是紫薇仙女从此发誓要把幸福传给人间,便有了紫薇花语一一沉迷的爱情人间传递,有了如果你家周围开满了紫薇花,紫薇仙女就会眷顾你,给你带来一生一世幸福之传说。
人们虽然无法见到紫薇仙女,却可以见到无处不在的紫薇花。开在大地上的紫薇花,却以其独特的品性傲立群花之中。它生命力旺盛,繁殖力超强,为花中少见,用播种、扦插、压条、分株、嫁接等,都能将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它保持低调,不与群芳争春,唯喜欢阳光普照,是阳光越充足越绽放,于是夏秋之交便成了它展姿怒放的时节,自是赢得安享夏秋艳阳高照,所以白居易称赞它是“独上芳菲当夏景,不将颜色托春风”。它所需较少,所供用却多,不择环境,肥沃湿润更好,瘦脊干旱也能生存,抵抗能力却强,粗放管理就成了人们的常态,只要在早春施上一次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即可,要想花开得更艳丽就再在五、六月间再追一点少量氮肥就行了,栽植可观花、观干、观根,取用根、皮、叶、花均可入药,是“盛夏绿遮眼,此花红满堂”。它花色丰富而迷人,艳丽而多情,有紫色、玫红、大红、深粉红、淡红、白色等,是“楚云轻掩冉,蜀锦碎参差”。它的花期尤长,每年开在6一9月,以弥补夏秋之交时节少花之缺失,被称之“百日红”,于是便有了宋杨万里的“谁道花红无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之句,有了明薛蕙的“紫薇开最久,烂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续故枝”之说。在初冬之际,它凋谢的树枝总是被人剪去,仅留下树干而已,留待来春发新芽长薪枝,所以紫薇花总是开在新枝顶。
由此可见,紫薇花为人们所喜爱,是贵在高洁不争春,美在盛夏艳阳照,情在全身可堪用;是人见人爱人人赞,诗作诗吟诗诗颂。就连其花名来源也有一段动听的神话故事。传说在盘古开天地后,大地尚处于洪荒一片,死气沉沉,缺少生机。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叫紫薇,见此就想让大地充满生机,变成美丽的仙境,于是就来到万花仙女处相求。万花仙女答应了她的请求,条件是让她变成一株花。紫薇仙女毫不犹豫地说:“只要能让大地变成仙境,我心甘情愿做一朵花。”于是便有了充满生机的大地,而紫薇倾刻间就变成了一株花。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将这株花叫做紫薇花,并以此希望给人们带好运。

紫薇花对于文人雅士,也有着迷人的传说。而唐杜牧可算得上是其中赫赫有名的一位,他只因一首《紫薇花》诗,便获得了一个“杜紫薇”的雅号。杜牧经历了从唐宪宗到唐宣宗六朝,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他任池州刺史时所写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牡童遥指杏花村”,让其享誉古今。但他也算是个生不逢时之人,赶上了没落的晚唐时期,遇上了牛李党争而苦不堪言,虽想尽力不去趋附势,独守刚直节操,却又有隐言之苦,于是写下了名噪一时的《紫薇花》诗以铭志。令人叹服的是,杜牧虽以《紫薇花》为诗名,而全诗却一字未提紫薇花,但让人吟起来却享受到紫薇花的精神所在,充分感觉到它的不与群芳争春、淡雅高洁的风骨和一枝独秀的品格:“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这让杜牧从此享有了“紫薇舍人杜紫薇”的盛名,只可惜他的爱国、忠君、报国之情,无奈地随着紫薇花瓣而飘落于历史长河之中,却将《紫薇花》诗作留给后人赞叹。
我之于紫薇花的喜欢,是缘于退休后的与紫薇花的偶然结伴。因工作的变动,于退休前落脚于安徽庐州,有幸迁居合肥滨湖新区,成了大而美的唐西河公园边的新居民。退休后公园就成了我每日清晨像上班样必须打卡之地,而公园中的“紫薇林”就这样被我所拥得,与紫薇花就有了不离不弃之伴,是春有芽绿渐渐长,微风吹来迎清客;夏赏盛艳伞伞绽,朝阳之下情似火;秋为再续不厌烦,花渐落去盼来年;冬来赏干光滑洁,抚摸虽痒只心知。
公园里的花虽一年四季品种轮换,但唯独让我最爱的却是紫薇花,也许是紫薇花的不争春,花期由夏延至秋而长开献人间,更能符合刚退下来的我此时心情。我虽不能够“卧对山窗下,犹堪比凤池”来拥有紫薇花,却能够与紫薇花日日公园见、期年不相忘,每当想起在紫薇花盛开时,时不时地来到树前,伸手轻抚树干时而引发紫薇花的颤动,便由不得发出会心的笑,此时的我不以自己不能独享而为憾,却以能够与众人同享而为乐,是不是也有点醉翁“乐其乐也”之意蕴呢?而有了“紫薇花对紫微翁,名目虽同貌不同”之感,现时正沉迷于痒痒情之里,于清晨之中,日日观赏紫薇花那盛开微笑之样,而倍感欢悦。
二〇二二年七月二十八日修改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