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希顺(河北)诗词8首
作者简介:郝希顺,网名水静,河北临漳县砖寨营乡农民。家遭变故,自幼辍学。工作之余常与诗书为伴,以做公益为乐,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金质奖,全国个人促进奖。因多次见义勇为,扶贫助教等,被评为邯郸好人,河北好人等荣誉称号。虽为乡野俗老,志存高远,宁为水清无鱼,不以人浊多友。人生格言:常想一二,不思八九,见贤思齐,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1.七律·端午吊屈子
又逢端午楚云低,艾草凄凄杜宇啼。
忧国无须藏碧血,怀沙不愧出淤泥。
承欢廊庙歌台远,共泣离骚柏路迷。
借问伤麟何所欲,沉香浪底化瑶溪。
2.七律·题漳河大桥落成
谁借丹青绘彩虹,党群友谊贯西东。
人文激越晚歌劲,灯火辉煌富路通。
治邺投巫遗厚德,淘沙靖浪树新功。
发挥神笔抒民意,一幅蓝图两袖风。
3.七律·纪念刘伯承元帅130周年
仗剑从容拯国民,刳睛沥胆铸军神。
一生猷略轻名利,盖世功勋甘守贫。
无产惟遗华北梦,有情倍感太行亲。
东风霹雳慰刘帅,喜报神州万象新。
4.排律·纪念刘伯承元帅130周年
掩卷思刘帅,回眸泪满盈。
明昭匡国强,立志拯民盛。
仗剑崎岖路,中流击楫行。
红心常向党,浩气永恢宏。
再谱燕然颂,犹闻铁骨铮。
讨袁惩国贼,护法请长缨。
泸顺密云骤,南昌起义荣。
刳睛殇旧事,泣血誉神名。
赤胆有经纬,沙场任纵横。
红都持正义,绝壁赖存生。
智破乌江险,强占遵义城。
运筹闻鬼叫,谈笑阅师贞。
气概感彝族,豪情歃血盟。
北征多倥偬,南下更纷争。
窑洞论游击,疆场引共鸣。
延河云水怒,华北女儿情。
神州遍烽火,金瓯满鬼狰。
清漳溅血泪,赤岸灭冦鲸。
运动智谋广,相逢勇悍赢。
讴歌天地泣,劲旅鬼神惊。
重庆假谈判,邯郸奋举旌。
驱顽潜海岛,问鼎占南京。
致远航标正,高瞻路未倾。
谋猷凝国粹,治校益求精。
洞贯一身胆,胸藏百万兵。
拳拳强旅梦,滚滚铁流声。
舜华播馨远,尧天祭帅令。
临屏吟素韵,碧血续峥嵘。
5.鹧鸪天·读曹操《遗令》有感
霸主三台天下闻,新歌旧赋入黄尘。仙山常有佞臣冢,荒野难寻魏武坟。
浊浪逝,懿风存。惟余汉柏吊殊勋。仰观魏阙寻前事,尚有茵茵几处春。
6.鹧鸪天·秋瑾
小住京华梦未沉,孑然东渡觅知音。娇柔素有凌云志,巾帼常怀烈士心。
忧国恨,付清琴,鉴湖侠女寄情深。潇湘夜雨轩亭泪,犹闻龙泉壁上吟。
7.沁园春·大美临漳
漳水汤汤,三国故地,六朝苍烟。润地灵人杰,天骄物阜;清风遗范,芳懿光宣。
鬼谷纵横,文姬归汉,悲啸胡笳愁管弦。沉吟罢,颂西门治邺,廉令高贤。
欲倾谁挽狂澜,观沧海、挥鞭赋长篇。凭汉风魏韵,长歌短赋,文留傲骨,史记铭镌。国粹弘彰,邺风荡漾,星斗文章染杏坛。登铜雀,望临漳崛起,筑梦云山。
8.沁园春·沧桑邺城
齐桓争雄,魏武问鼎,沧桑邺城。凭太行险壁,浊漳横浪;京畿隘口,衢地驰征。
六代浮沉,千秋功过,落照烟霞与史评。三台耸,怀古凭诗赋,慷慨纵横。
犹闻铜雀笳笙。有多少、仁贤儒雅卿。叹尘封千载,文留傲骨;歌扬七子,风遗霓旌。物换星移,满城桃李,湖漾晴波闻共鸣。三曹苑,建安风遒正,再续峥嵘。
散文3篇
《山之神、路之魂》
太行山素以险、奇、峻、秀而闻名遐尔,它西阻黄河,东踞冀豫,北枕幽燕,南抵秦岭。象巨龙般雄卧于神州大地,黄河滚滚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然而,当到达太行山脉脚下时却无懈可击一筹莫展,只好随峰顺势一路南行,避而绕之数百里直至灵宝、三门峡方能乘隙东转。八百里太行,万千峰浪奔,东西锁八陉,通衢控九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未年一代枭雄曹操,定邺城,征高干,行军太行山,望将士行军攀援之苦曾吟《苦寒行》诗曰:‘北上太行山, 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 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 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 虎豹夹路啼。
谿谷少人民, 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 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 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 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 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 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 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 悠悠令我哀。
真可谓望羊肠之崎岖,叹行军之艰难。
唐·白居易也曾有诗云:
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
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
渡太行之险谷,望岩峦而胆寒,凿凿之语,俱无虚言。试想当年若非凭借太行山峥嵘摧嵬,李渊太原起兵伐隋,怎敢将军事要隘一一太行五陉之井陉,交由女儿阳平公主,让她带一营女兵而守之。真是一‘妇’当关,千古传唱,娘子关从此蛮声神州。
纵观人类有史以来,无不任太行阻断,攀援而渡,百步九折,扶膺长叹。虽愚公精神可嘉,历代人民挖山开路不止,但却只能动山之毛皮,路远梦遥。
试看今朝,建囩虽短,百年伟业,公路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先有国道条条,盘旋于青山绿水之间,后有高速浩浩,穿插在云峰雾海之中,天堑通途,蜿蜒纵横。
我们一行被高速公路两侧断壁上的《红色征程》大型抗日浮雕震撼着,从九千壮士入涉县,到三十万大军出太行;从响嘡铺伏击战,到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从冒着枪林弹雨支前的百姓,到为掩护群众转移而壮烈牺牲的左权将军塑像,一幅幅栩栩如生保家卫国的浮雕,让人心胸激荡,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太行亮剑精神,使我们振奋激昂。大家都为此次红色游感慨不已。
兴奋之余,一好友忽指山顶说:“大家快看那边青砖蓝瓦好大一座山神庙……”我专心驾车飞驰无暇顾及,少倾,遇有养护路段车速自然放缓,我未曾看到山神庙,但我却看到山神了,是的!真的是“山神”他们都穿着杏黄色的荧光衣服,在烈日酷暑下,在风沙吹拂中,有的在养护,有的在绿化,各尽其职,默默奉献。是他们逢山凿隧,遇壑高架,历尽千辛万苦,才使我们在绝壁断涯之中,通京衢、连边陲,高速飞驰。
我们一行陶醉在如画的太行美景中,流恋在战火纷飞,军民似水的红色记忆中。同时更为筑路工人的执着所感动。
太行叠翠,漳水流丹。真是山在脚下飞,人在画中游,大美太行山,最美筑路人啊!
是的,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太行山,用双手改造了大自然,只有他们才是当之无愧的山之神、路之魂!
《父亲的眼泪》
春节过后,我又一次满怀惆怅,恋恋不舍地离开亲人,离开魂牵梦萦的故乡,开始了漫漫的他乡谋生之路,十多天前回家过年的喜悦还意犹未尽,还是回家时的那条高速公路,只是一去一返,却让人思虑万千。
当我关上车门,看到父母离我而去步履跚跚的背影时,不禁潸然泪下,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背影》中父亲的背影又恍惚眼前。“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的旋律,再一次在脑海飘荡,心中的酸痛、惆怅、无奈伴随着苦涩的泪水,欲语又止。常挂在嘴边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传统美德,此时显得是那么的空洞、虚伪、苍白无力。父母老了!父母真的老了!父亲今年八十四岁高龄,一生清苦勤俭,与世无争,两手的老茧和满脸的皱纹,刻录着父亲一生的苦难和沧桑。
悠然回首,突然看到父亲用袖子拭着眼泪,我酸楚的泪水情不自禁地再次夺眶而出,四十年前父亲的一次流泪让我刻骨铭心……
那年,我十三岁,因奶奶看病、埋葬,和接踵而至的厄运是贫穷的家雪上加霜。要强的母亲经不起一连串的打击,精神崩溃而离家出走。那天,放假后,我捧着全公社总分第一名的奖状,兴致勃勃地跑回家,准备让父亲高兴一下,当踏进破烂的木门时,只见父亲坐在灶台前左手拉风箱蒸窝头,右手用袖子不停地擦眼泪,父亲看我回来强忍着泪水说:“孩子,大人没能耐,让你和你娘受委屈了,现在责任田里的农活我已基本上做完,你也放了秋假,西南地的棉花隔几天你去摘一次,我蒸好了两大锅窝窝头,你在家带好两个妹妹,我准备出去看能不能找到你娘……”话没说完父亲便爬在风箱上哭了起来,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父亲的眼泪。
父亲靠边收、捡破烂边打听母亲下落,十三岁的我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知多少个阴晴圆缺,让我度日如年,庆幸的是一年多后母亲突然回家,而且精神分裂症也彻底好转。原来母亲离家后被一位好心的道姑收留,在安阳市水冶镇龙山寺庙落脚,经过道姑一年多的耐心开导,母亲不仅视野开扩,心胸豁达,还养成乐观向上的好心态。我们一家又恢复了往日的欢笑,举家沉浸在幸福的团圆之中。
为了早日还清外债我决定和爹共同担起家庭的重担,第二天早上,我从抽屉里拿出那张全公社总分数第一名的奖状看了又看,然后无奈地摇摇头把它放好,和爹轮流拉着地板车,踏上了去峰峰矿区的谋生之路。时光荏苒,年与时驰,每天和父亲一起出入矿区垃圾场捡拾废品,然后分类整理好卖到收购站,晚上回到出租屋,就把捡来的连环画、故事书、杂志及报纸上好的文章剪下来整理好,胡乱地吃些晚饭,便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到深夜。
一天,娘从家捎来的征兵喜讯,再次点亮了我心中的希望之火,我连夜回家参加了征兵报名,体检顺利通过。乡村的夜寂静而漫长,回忆着体检结束后带兵领导满意的笑容,听着娘的叮嘱,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决心到部队好好学习、锻炼,争取为社会多做贡献。然而,厄运又一次捉弄了无助的我,由于托不到关系办初中毕业证,眼看着别人穿上自已该穿的军装而泪如涌泉。愤怒、无奈、无望又无情地一齐向我袭来,我孤独地躺在床上望着墙角的蜘蛛网暗自伤心,此时父亲又一次老泪纵横……
往事不堪回首,苦难磨砺出不屈的品格,我虽然失去了上学的机会,破灭了当兵的理想,但我绝不会平淡一生,暗下决心要把空白的人生涂上亮丽的色彩。我没有和父亲商量,便拿走了父亲为我准备安身立命的钱,去峰峰第一运输公司汽校,报名学开车做了一名专职司机。从此我和父亲分多聚少,所谓的孝敬也只不过是偶尔的一个电话和几张钞票。
直到几天前突然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才意识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真正含义。当我匆匆忙忙赶到到家时(遵照医嘱父亲的病情适合在家静疗)两个妹妹对我说:“爹已经昏过去两次了,多亏了徐医生及时抢救,才醒过来,后来爹一直念叨着你,反复地说:“你哥今天就回来了……”我看着老态龙钟的父亲,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洒在父亲的被子上,哽咽着握住父亲的手,刚要呼唤,不知是巧合还是心有灵犀,父亲竟慢慢地睁开眼睛说:“回一一来一一了,我一一没一一事,放心吧!"可能是我的到来给父亲带来无尽的喜悦,父亲的状况突然好起来,大脑也清醒了许多,好像正常人一样又说又笑。我绝对不相信所谓的什么回光返照,认为父亲就是好了,父亲应该好起来,因为我还没来的及孝顺过他一天呢。
幸福的情景延续了几个小时,父亲突然说起一些莫名其妙的胡话,紧接着输液的点滴开始停止下滴,父亲痛苦地挣扎了几下后脸色变的苍白,两个妹妹急忙往父亲嘴里灌速效救心丸,但都于事无补,情急之中我利用平时所学的心肺复苏,给父亲做人工呼吸,连续四次后父亲有了轻微的呼吸,我又让妹夫火速借来制氧机,给父亲输上氧气。五、六个小时后出现了奇迹,父亲在我们的啼哭和呼喊声中,慢慢地睁开眼睛。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护理,眼看着父亲一天天好起,我们家又恢复了往日的欢笑和幸福,短暂的半个月是我懂得了“执父之手陪父到老”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更使我懂得了陪伴才是真正的孝顺。万物为空唯亲情归真,让一切物质沉淀为淡定,唯亲情得以升华。
我和父母坐在院中的老槐树下,享受着冬日暧阳的熏陶,感悟着陪伴父母的幸福,母亲兴高采烈地说:“儿啊!知道娘为什么一直不同意你给你父亲过生日吗?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再过几天等你爹闯过八十四岁这道坎,明年我就同意你给你爹过生日了。”
爹笑了!笑的脸上的皱纹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只见父亲又抬起右手用袖子拭了一下眼泪,那泪水分明是爹笑出来的幸福泪花。
《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汉危欲倾,曹操北伐灭袁绍,攻克邺城,举国暂无战事。集政治、军事、文学与一身的曹操,在休生养息之际定邺城为陪都经略天下。大修邺城之际的曹操,发挥军事家的战略戎韬与诗人的无限想象,将邺城打造成中轴对称,格局严谨,居防一体的建筑布局,这种建筑格式承前启后,成为中国古城建筑之典范,蛮声海外,影响深远。
曹操集挖护城河之土以城墙为基础,堆土成三台,台顶筑楼阁数百间,三台凌空相连,台下地道贯通,铜雀台居中,左右冰井台、金凤台,台高数十丈。登临恣望,纵目披襟,百鸟低迴,岚绕云舞,素有铜雀飞云之胜景。三台气势恢宏,南览邺城无遗,西眺行山巍巍、北倚漳水滔滔。战乱之际不仅凭高观敌便于指挥,城陷之时更是凭台上储备物资,固台待援。当时的三台已达到我国古代高台建筑的顶峰。
据史料记载:建安十五年(210年)冬,严才叛乱,攻掖门,王修观烽火,率领部属急奔邺城救援,曹操在铜雀台上望见远处飞驰而至的援军笑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王修,字叔治)从此记载看,铜雀台不但是曹操和宾客们饮宴赋诗的地方,而且更是战备要地。至此在三曹(操、丕、植)的影响下邺下文人以王桀、陈琳、阮瑀、刘桢、徐干、应汤、孔融七子及蔡文姬为代表的文学集团,时常登台吟诗作赋,歌舞咏唱。
在曹氏把文章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重视文学的特殊作用下,这些文学集团一改两汉时期,以歌颂宫廷及统治者,格式化的单调文体取材,重点转向揭露黑暗统治,描写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他们把平时收集于心的民间疾苦、黑暗、不平变成愤怒、叹息、呐喊刻录于沉重的竹简之上,让它变成愤怒的揭露与呼喊,来衬托现状的欣慰与美好。
一时间文学成了知识分子实现自我,表达自我,成就自我的专职,他们高歌曹氏统一国家的理想抱负,讴歌平定战乱后强国惠民的政令给人民带来的安定,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歌颂统治者言论自然放宽,文学不拘一格,诗歌、辞赋、散文突飞猛进,文体创新格式多样,辞藻华美,质朴刚健,清新脱俗,百家争鸣,逐渐形成崭新的文学艺术风格。
后人把发生在东汉建安年代的,这些慷慨激昂地倾吐心中的愤怒,爽快磊落地抒发志向,阐述事理力求通顺明达,描摹形貌不追纤细繁杂,以及慷慨悲壮,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新自然的文学艺术格式,完美结合的全新文化风格,称之谓一一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从邺城走来,暴发出惊天动地的文学改观,以曹氏集团为核心的建安七子功不可没,建安风骨更是古邺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