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纠错有奖”
◎刘文奇(河北)
看了李庶铭老师对“纠错有奖”的建议,我也深有同感。想把心里话与大家交流一下。
不可否认,文章出现错别字会给编辑增添负担,给读者增添困惑,更会让文章减分。《作家故事》开展“纠错有奖”,是微刊更上层楼的一个举措,
但凡文章皆为让人阅读,其故事性强,构思巧妙,语句精彩,定会让人赏心悦目。可如果错字太多,就不能反映文章真实含义,会使读者索然无味。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特定内涵,这也是文学爱好者(并非文字专家)薄弱环节。多数的文友反复打磨,写出了一些好文。这些文章可读性强,有创意,有突破,给人以启发,我觉得也应该是一个成功,即便有一两个错别字也无伤大雅,因为它不影响文章立意和主体思想的张扬。
一篇文章,从选材,构思,情节设定,语言组织需要经过推理,推敲,多次反复修改才能成文,需要好久时间,应该肯定原创不易。说实在话,咱们都是业余爱好,写个东西就如自己的孩子一样珍惜,能发表了就会欢欣鼓舞。得点稿费更觉有成就感。如果因为几个错别字就被“纠错”(因为有奖,否定原创),就不免让作者畏首畏尾,谈错色变,甚至心灰意冷了。
我在《作家故事》不敢说资深,也算个老人了。可以说是和《作家故事》共同进步的。从初创到现在已有44篇发表。我给自己定位“不追逐名利,但求享受创作过程,开心就好的理念。”踏踏实实为繁荣文学而努力。文学创作,咱并非专业,也不靠写作吃饭,可既然喜欢了,就要反映正能量,对社会负责任。为让作品对得起读者,自认为对每篇文章还是下了功夫的。可尽管精心打磨,因水平有限,依然断不了有错别字,(当然不应该,自己也不愿意),可整个文章心血坏在几个错别字上,还真有些不好受,哈哈哈。
错别字问题,古人有之,名人有之。那些著作等身的大文豪,虽有不朽名著,也难免有错。是靠着编辑,校对精心修改而成就的。何况咱充其量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呢。
我不否认纠错是动力,更不否认文友善意的挑剔和指教。但我觉得不能让“纠错有奖”成为一种“常态”。因为这样会对“尊重原创”的理念似乎有些不尊重了。
在这里,我首先声明,我不是怕“纠错”,更没有“纠错有奖”的嫉妒心理。只是觉得为了兴趣而写作,能回归心情舒畅,开开心心就好。以免被推出一篇文章,而等来的是一连串的“纠错”结果,多少是有些而扫兴的。
为了避免错别字,我觉得还是要靠自己精心打磨,有些当时看不出来,可以放一放,停一段时间就可能感觉出问题了。再则可以让家人过目,也会有所收获。第三是文友之间可以互检一下,更是个好办法。作家故事编委秦泰老师干过专业的校对,我经常让秦老师指教,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给秦泰老师增添了负担,自己也有些过意不去。
微刊要办好,原创是主要因素,应该鼓励原创,肯定原创的劳动。文友之间应该友善。把文友之间的“纠错有奖”变成没有利益驱使的友情互动。这样就会使《作家故事》群里风清气正,团队才能拧成一股绳。我们应该感到幸运,遇到《作家故事》这位勇于开拓,殚精竭虑的好总编。
作者简介:刘文奇:河北省临漳县人,现居河北廊坊市。廊坊市作协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