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湖 游
耿志平/甘肃

今天,天阴沉沉的,难得凉爽,刚到南湖景区,就开始下雨了。我冒着雨,这拍一张,那拍几张照片。看着花花草草感觉总也看不够。
来嘉兴的第二天就来过一次了,总觉得不尽兴,今天又来了。
南湖虽然没有西湖有那么多美丽的传说,有那么多的景点。没有千岛湖的广阔无垠和植被茂盛,但它是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地方,它承载的历史使命不容小觑,也是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的基地,所以每天都有不少人来参观游览。
中学时学习历史就知道了南湖,但直到几十年后,才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雨越下越大,幸亏带了伞,雨水滴哩吧啦打在伞上,树木花草吸收着雨水,更加碧绿和鲜艳,鲜翠欲滴。

扫了码,用身份证买好票,按照路线上了船,船上人不太多,可能在避雨。那天已经坐过一次船了,姐不想再坐,我执意不肯。觉着还没看够,湖面上雾蒙蒙的,真是烟雨迷蒙访旧踪。
船在水中游,我的心波澜起伏,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艰难,到后来国民党的破坏,打压残害革命党人。八年的抗日战争和三年的内战,国家风雨飘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十三位成员有些叛变了革命,背叛了党,有的甚至成了日本人的走狗,汉奸卖国贼。有几个为了党的未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坚持下来的人做出了很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时代的楷模,值得人永远铭记。
雨水在湖面上溅起水花,船不大一会就到了湖心岛,我们依次下来,访踪亭出现在眼前,亭子里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董必武1964年时隔43年来南湖时写的《南湖题诗》“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经历了40多年,其中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董必武当时的心情肯定思绪万千。亭子前面有两艘船,一艘是根据回忆一大使用的红船仿造的,因为时间久远,代表以游客的身份在船上参加了会议,没人知道红船真正的样子,旁边是一艘乌篷船,这时已经不下雨了,有一队旅行团拉着党旗在拍照,可能是某单位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都统一着装。
船的对面就是湖心岛最著名的烟雨楼,烟雨楼名字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檐下的匾额是董必武写的“烟雨楼”。楼内正中间是董必武写的一幅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乾隆皇帝八下江南,曾二十次来过烟雨楼,可见他对烟雨楼和南湖的喜爱,墙上还有乾隆的诗歌。展厅里有过去南湖的黑白照片,还有宋庆龄为南湖题的句子“纪念南湖革命圣地,学习前辈革命精神”。有许瑶光的题诗,还有郭沫若,还有沧州瓦齐主人为中国共产党八十岁华诞题的“湖中叠浪迎明月,船上聚贤唱大风”的楹联,还有别的诗词,我不太懂书法,好多字不认识,只能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

烟雨楼前的院子里,有两棵很粗的银杏树,导游说有四百年了,因为树是公的,从来没有结果实。我见过很多银杏树,这么粗的还是第一次见到。走出烟雨楼,后面是一个假山,旁边写着“鱼乐园”,假山上苔藓丛生,有说不出的美,很小的池子里有十几条锦鲤鱼在自由自在地游玩,它们并不怕人。
路旁的香樟树和柳树都高大挺拔,有些香樟树的枝条弯弯曲曲伸向远方,我最喜欢这种样子,不拘谨不古板,恣意生长,不受约束,显得很有个性。
南湖革命纪念馆里记录着南湖的过去和现在,以及嘉兴市的发展和各方面做出的贡献,一间敞开的房子里,用3D技术做成的浙江纪录片,让人眼花缭乱,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就在脚下。
南湖天地是一个商业区,售卖珠宝玉石,衣服鞋帽,还有零食,儿童玩具,小女生用的各类发卡,耳环项链等,与别的商场区别不大,我们快速地转了一圈,这里并不吸引我。
景区里面的花花草草,品种繁多,光开花的就有圆锥绣球、五色梅、千日红、黄金串银柳等,旁边的水葱别名冲天草,像马兰一样碧绿。可见嘉兴人为了这个景区下了很多功夫,用了很多人力物力。
我依依不舍地出了南湖,按照导航,去了嘉兴图书馆,有几十个学生在读书,还有做英语试题的,极个别的好像社会青年在看手机,不过手机是静音模式,没有打扰别人,我在书架上取了一本随便翻了翻,大慨也没看进去内容。
不远处是嘉兴博物馆,我和姐扫码并用身份证识别了才进去参观,源于地域文化的不同,首先展出的就是锡做的精美的灯台或者酒具,让人耳目一新。展厅内文物众多,我不能记住,就用相机拍下,随时可以翻看。

两次的南湖之行,因天气原因心境大不相同,第一次的艳阳高照和第二次的烟雨迷蒙,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我爱嘉兴,更爱南湖,因为它厚重的历史是无可取代的。

作者简介:耿志平,七零后,原籍甘肃镇原人,定居黄河象故乡合水,爱好读书写作,有文章在《九天文学》杂志和公众平台发表,都市头条实力作者,数十篇作品被都市红榜和热点精华推荐收录。写作出道不到半年,以文章朴实多彩受到读者关注,成为庆阳网红作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