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华蓥山
文/何光燕(四川广安)
在我的记忆中,我曾上过两次华蓥山。第一次是在三十年前,那时自己刚刚才成家。第二次是在二十七年前的夏天,我和爱人带着孩子。那时候我家大孩子才两岁多。人生第一次听说要上华蓥山,去看她从没见过面的姑公姑婆。她的一双小脚跳得老欢,一蹦一跳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小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特别是沿途的花花草草和白色小精灵蝴蝶。刚开始,她时而摘一朵路边的小花,时而追着那三三两两的小蝴蝶奔跑,行至半山腰肚闹饥饿,小脚Y大概也跑累了,终于安份地停了下来。在石梯边休息的片刻,她仰起小脑袋问我:“妈妈,我姑婆家还有多远?”我笑了回她:“不远,不远,就在山的那一边。”说实话,小孩子真是天真无瑕,我曾去过一次华蓥山怎会不知道有多远?为了缓解爬山途中的疲劳,我给孩子即性编了一首儿歌:说起丁家山,脚儿都走弯。走了大半天,还没看到屋边边。小孩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确实很强,听一、二遍就会用小手有节奏拍打并且抑扬顿挫唱道:说起丁家山,脚儿都走弯。走了大半天,还没看到屋边边。儿歌虽好听,可那时仅两岁小孩哪知道歌中唱的是啥意?就这样孩子在欢快的儿歌、父母轮换背、抱中,带着一脸笑容终于到达了看着近,走着远的丁家山姑婆家中。姑婆一家对我们这三个稀客可谓是万分热情。爱人的姑父到井边去挑水,姑姑忙生柴火煮饭、炖腊肉……。那时候在华蓥山上的农户,家家户户都是靠捡山里的枯柴生火作饭。多数勤劳的乡民还会趁空时,多拾些柴禾一肩换一肩挑下山去,卖几个零花钱贴补家用。山上的村民家家户户都养几只大肥猪,留一只自己吃,其它的变卖现金。(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山上人因地宽,只要人勤快每家相对山下乡民而言都富裕许多。)山上的柴火做的饭在当时来说,吃起来那个真心叫爽。看着柴火灶里的火苗熊熊地燃烧着,一袋烟的工夫,顶罐锅里的白米干饭一阵阵香气便扑鼻而来。揭开顶罐把饭扒拉在一旁,那顶罐锅里一层金黄色的米锅粑,足以勾起一个人嘴里的馋虫满天飞。轻轻咬一口,随着那一声声有节奏的“咔嚓……咔嚓……”声响,那粒粒香脆的米锅粑就从嘴顺流而下香到胃。四川腊肉的做法也是独具一格的,用柏Y、糠壳微烟熏三天才能熏成一块块诱人的腊肉。洗净后一块块金黄色不肥不瘦的腊肉就是一道道美丽诱人的风景线。山上人待客一般都是豪爽的,大碗喝酒、大片吃肉。切得一大片一大片的腊肉配上从咸菜缸里掏出的咸菜蕊炒肉,那才是叫绝。保你肚己饱,筷子都还想再夹上一块腊肉都不嫌多。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在爱人的姑姑家聊天聊到很晚才睡。那晚我们讲到了当时山上和山下农民的现实生活,山下田少人多,做饭多数时候就是烧竹叶。乡民们有时也会为争田边地角、抽水、桑叶等事而闹得不快。说实话,当时山下农民确不如山上农民生活富裕。姑姑说山上只要人肯干就不比别人差,啥都好就是路不好走。姑姑说如果今后路好走,山上人会活得更好。那晚我看着身旁自己孩子慢慢地进入梦乡,听到姑姑的梦想我相信人生只要肯拼搏,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本想在山上多玩几天的,可孩子热闹惯了不习惯山上单调的生活。山上没有小卖部,没有零食也都不要紧,关键是孩子不吃姑婆家煮的饭。问其原因,小孩也挺搞笑,她说怕饭中有老鼠药。姑婆笑问:“妹儿,你看到我淘米行不?”也真是童言无忌:“老鼠药放在米里面淘不干净。”这话成了爱人姑姑多年后还笑我家孩子小时闹的一段笑话。也正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带着孩子走在了下山的途中。行至半路,我爱人见一熟人司机开着拖拉机从身旁路过,当时车上载有一些下山赶集的村民。本想我们也走累了,也想赶个顺路车。谁知我家孩子一看那车不愿坐,她不停地嚷嚷:“我不坐烂车车……就不坐烂车车……。”无奈之下两人背、抱、牵数十里山路,才到了桂兴街上吃饱饭,休息好后坐车到代市娘家。当时我妈取笑她:“你不怕外婆家的饭有放老鼠药?”孩子天真地笑着:“不怕,你是我外婆!”孩子到了外婆家,笑得开心、吃得开心。一晃二十七年过去了,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努力的拼搏着。历史的车轮也在不断地前进,山上、山下的土房早已写进了历史的篇章。幢幢楼房里灯光辉煌,家人可亲,这些全都靠党的乡村振兴政策好。如今,我也许再难有机会上华蓥山了,因为姑姑前些年早已下山到前锋区买上了新楼房。我也在娘家小镇拥有了自己的新房。如是想姑姑了只需从代市坐车到前锋区十几分钟就到了姑姑家。写到此,我愿祖国母亲日益强大,有国才有家。深信华夏儿女一代代快乐健康行走在幸福美丽的康庄大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