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
现如今,面对文化人,单从服装和穿着,已经很难辨认。可在咱们这代人的眼中,过去的文化人,都有明显的标志,那就是上衣口袋,必须挂着钢笔。
在曾经的记忆里,钢笔是文人墨客的必备,文化程度的象征。想当年,这口袋挂钢笔的多少,则可标明和彰显身份的高低。有句顺口溜说的形象:一支钢笔为初中生;两支钢笔为高中生;三支钢笔则为大学生。
曾闻一则故事,说的是邻家大哥,在媒人的介绍下,前往女方家相亲。为了显示自身水平,专门在上衣口袋,别上两支钢笔。在咱们经历的过去,这高中生可是屈指可数的高学历,本以为两支钢笔会助力成功。
未曾想到的是,女方的家长是位知识渊博的中学老师,在谈到中国的四大名著和四大发明时,邻家大哥尽管绞尽脑汁,确也是答非所问,到头来当然是灰溜溜的不敢逗留,其好事也告吹。可惜了的是口袋中的钢笔,未发辉到它应有的作用。
为了能挂住钢笔,这解放后的服装,也体现出新社会的扫盲运动和文化普及。如在广大百姓中推广的中山装,还发明了解放装。这两种服饰的共同特点,就是上衣上方均配有两个口袋。其服装设计者,大约是为了挂钢笔而为。只记得在少年时期,特别喜爱解放军的军装。因为除了其好看之外,那上衣口袋如挂上英雄牌的钢笔,则更显出英俊和威武。
记得装备的第一支钢笔,应该是小学三年级。而由铅笔转换成钢笔,则是儿童向少年的跨越。那年那月,常到市区的东大街即花街玩耍,而最爱去的地方,已经不是文化宫,而是百货公司的文具柜,和那不远处的文具商店。说起百货公司的文具柜有十多米长,其中一半都是各种钢笔;而文具商店的钢笔柜台,竟占有一半以上。就是这卖钢笔的地方,常让我们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我最喜欢的钢笔,当然是上海产的英雄牌,因为在上衣口袋挂上它,总能体会到英雄的感觉。记得当年的英雄笔有两种,一种是黑杆大笔头;一种是细杆小笔尖。大笔头外露粗犷,小笔尖细腻深藏。她俩如果有得一比,就像《水浒传》中的李逵和花荣,一个形象大咧,一个身材秀气。
所以我的第一支钢笔,非英雄莫属。那是一支黑杆大笔头的钢笔,当年花了一元多钱,它可是当家的外祖父,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从牙缝里抠出的两斤肉钱,为我购得的最爱。正是那支黑色钢笔,陪伴我从小学到初中,又从初中到高中,走过了人生各个路口,写出了曾经花样年华,记录下过往青春记忆。
1976年初,曾经的喜爱,又变成了现实,因为我终于穿上解放军的戎装,并在上衣口袋,及时挂上了第二支心仪的英雄钢笔。此笔为细杆小笔尖,它可是当年我所在的工厂,作为应征入伍的礼物相送。伴随英雄钢笔的,还有一本红色的毛泽东选集。红色的钢笔、红色的宝书,和即将佩戴的红领章红帽徽,从那一年始随我一起,投入到红色的大熔炉之中。

四年的军旅生涯,挂在口袋中的英雄钢笔,虽没有让我成为梦想中的英雄,但她确记录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用这支钢笔,曾写下新兵连队的训练和学习;写下施工连队的艰苦和辛劳;写下部队农场的汗水和付出;写下训练连队的冲杀和拼搏。
那钢笔,曾经写就的入党志愿书,让我成为先锋队的一员;那钢笔,曾经交上的请战申请书,让我为保卫祖国交出了答卷。正是那字里行间,是英雄钢笔的随我同行,让怀揣英雄的情怀,演变为人生价值的实现。
1982年的春天,我有了第三支英雄钢笔,那可是新婚妻子送的。望着照进人影的全钢笔杆,让我如获至宝;瞧着纯金的钢笔笔尖,让我没有想到。据当年的妻子说,为了这支英雄金笔,她用去了两个月的工资。而我也没有辜负她的希望,和英雄金笔带来的运气,并在第二年用此笔,考上了江苏省广播电视大学。
不过自那以后,这英雄金笔我再也未用过,只是将他当作收藏之宝,放在了箱底之中。当然,也会时不时的翻箱倒柜拿出来欣赏一下,以回味曾经的过去;回望走过的道路;回想经历的坎坷,回思取得的成绩。我爱英雄钢笔,不仅爱他的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更爱她的写就人生,描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