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复归本然 风范尽显——原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美协主席王明明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复归本然 风范尽显(上)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明明先生
聆观他的作品,我不禁被他娴精的中国画笔墨所惊叹和吸引,仿佛被带到一个如梦如幻的境地之中去。而对于王明明先生的创作风格及独特的艺术手法,我早有所闻。采访先生之前就曾有媒体这般介绍说,王先生的风格一向力求通透传统,且强调意趣。以文人画恬淡美与现代意识相融;以传统笔墨精神与生活深度相融,别具新风。也正是这些听闻的吸引,使我不得不带着长久以来的仰慕之情与这位“大家”来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首先,我对王先生复归自然的作画风格表示赞叹和好奇。是什么样的思想和手法,能把一幅幅活生生的动态景物惟妙惟肖的呈现出来呢?我知道,要想把一幅贴近生活的实际形象以笔墨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许不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但要想把这幅作品体现的内容描画得淋漓尽致、活色生香,便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了。
图片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明明在一起
对此,王先生讲述道:
就拿花鸟画来讲,要想画好花鸟画应该具有非常强的中国画的造型能力,不是说速写画得好,有素描功底,就有造型能力了。中国画的造型能力是综合的,包括笔墨上的造型能力,素描、速写的造型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等等。我们研究历代的大师,每一位的造型能力都很强。像任伯年等,正因为他们有极强的造型能力,才形成了个人鲜明的艺术风格。另外,造型能力决定了一个画家是否能在花鸟画上有所突破。当一个画家具备中国画的造型能力之后,再去研究古人,临摹古人,就不会掉到传统里面。齐白石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讲造型的,他找到了中国画最独特的造型规律,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草虫画达到了极致,极其逼真,但一点不刻板,非常生动鲜活,为什么?因为他很好地把握了“似与不似”的“度”,他对草虫的结构、姿态观察得非常仔细,处理得非常精到,既不失法度,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他的人物画非常概括、简练,这也仰仗他极高的造型能力。
图片
说到这里,我不禁问起了王先生关于中国画回归传统,融于自然的主张,他的看法和见解分别是怎样的。
王先生认真地回答说: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们说回归传统,是要站在中国大文化的高度来研究中国绘画艺术的精神和艺术规律,这些规律包括中国画的审美方式、观察方法、笔墨法度、形式技法等等,还应该包括对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等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也就是说,我们要站在中国大文化的角度来思考艺术问题,这样的话,一些绘画上的问题就比较容易把握了。比如说人物画的造型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造型理念。中国艺术从来不强调逼真地、科学地描摹客观对象,强调的是通过物象来表现画家特定的情感、精神境界和对生活、自然的独特感悟,所以中国画叫“写意画”。“意”是什么?是精神、情感、感悟、感怀,这是中国画的根本所在。如果一幅中国画没有传达出作者的精神境界,技法再高明,画得再逼真,也很难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再去观察对象和表现对象时,就不会拘泥于客观对象,那么在造型观念上也就比较明确了。我觉得齐白石讲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道出了中国绘画最根本的审美特征,也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造型原则。这个造型原则适合于花鸟、山水,也适合人物画。现在很多画家,尤其是人物画家,之所以在造型上把握不好,画出来的画缺少中国画的味道,主要问题在造型观念上。
说到这里,我不禁又对王先生的水墨作品的完成和勾勒产生浓厚的好奇感,于是问道:水墨画的人物造型如何刻画,如何去把握其中的尺度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