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事倾城》文本艺术的浅层揣摩
邹立文
很早前就常在莱芜的报纸上,读到周力明老师的文章。她的作品大多是隽永剔透的短章美文,无论写景记事抒情,文字都是那么洗练干净,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近年来通过线上微信或线下文学活动,我们相识相聚,才多有交流和了解。周力明是一所乡镇中学的语文老师,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坚持阅读和写作,作品多见各类报刊,成绩斐然,让人心生敬佩。前段时间,她将自己创作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了散文集《花事倾城》,可喜可贺。得周老师赠书后,闲暇时我常常翻阅,爱不释手,良书有益,随感颇多,现略谈一二。
淡然心态下发掘生活之美
周力明老师淑娴清雅,虽是一名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但多数场合里她都矜持含蓄,从不善言多辩。“我是一个平凡的女人,行走在传统的中规中矩里,固执地喜欢简约的生活方式。与生俱来的淡然,铸就了我安宁平和的性格,我只求此生安安静静地生活,简简单单地做人。”(见《花事倾城》第199页)因为淡然,她素面朝天;因为淡然,她与世无争;因为淡然,她知足常乐;因为淡然,她心灵宁静;也是因为淡然,周力明才愿回归生命的原始状态,释放自然朴实的生活之美,做个淡然本色的女人,洗净心灵的积垢,身处繁华而宠辱不惊。
当然,这种淡然绝非无欲无求的消极生活态度,而是作家正确面对纷繁生活秩序的智慧生存之道。如果只是深陷社会的繁杂和世俗的功利之中,又怎能会静心去察观生命沿途中的风景,以及平实生活中的美好。故因心向淡然,周老师平素里才宛如行走在世外桃源,沾染了一份安详与静谧、素淡与雅致,赏草观木,觉人悟事,怡情养性,悠然自得。抹去一颗浮躁的心,让世间的纷繁简单起来,一切归于平凡。
正因如此,周力明老师才会在人生淡然的境界里与万物相视,于平淡素朴中发掘世间生活的美。也让读者在文本的诸多散文篇章中,读到了:“一树树繁花开得正热闹,粉红的,纯白的,粉中带白的,一丛丛,一簇簇,从树枝开到树梢,挨挨挤挤,枝枝摇曳,朵朵含情。”的春天里,置身杏林花海的壮观景象;初夏时,寻香看到的“自由舒展的油绿叶片上一朵白色的栀子花傲然怒放,层层叠叠的花瓣犹如一只翩然待舞的白蝶栖落枝头,绿萼白瓣,小家碧玉的模样。”;秋日清晨“捡一片落叶,放于鼻尖,轻轻嗅,深秋的味道,浓郁鲜活。细数它的叶脉纹理,条条刻着时光的印记。”深情与之对视,喟叹日子匆忙;寒冬里“一场雪安静地落幕,一朵朵,一片片,盛开在天地间,飞舞在灯光下,晶莹,剔透,优美,典雅。”同时也让我们领略了众多松涛涧鸣,险秀奇绝的雄伟山势,波光潋滟渔舟唱晚的自然风光。以及承载着浓郁乡愁的夕阳下的老屋,街道边的石碾,和浸润着亲情的童年的胡萝卜灯,母亲手中的蒲扇等。这些隐藏在生活深处的点滴之美,要去发现和书写,的确需要作者坚守着淡然的生活态度,沉下心来才行。
女性视角里洞见多维情感
多愁善感作为一种生命及情感的意识形态,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正常的社会个体之中。这或许是人之本能,亦或是人之本性使然。作为文学爱好者来说,他们则有着更强于普通人多愁善感敏锐的感受性和忧患意识。因此,多愁善感也就成了作家们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催化剂,更是成为每一位合格艺术家必备的基本素质。因为普通人常常感性对多愁善感的情绪进行缓和及排解,而作家们则是借助身边的事物、景物、人物等,与之理性的悟通交融,感应共振,继而记人叙事,状物达意,将多愁善感的情绪释放转化为一篇篇、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散文写作向来注重真情实感,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因为散文的情感空间是形成其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作为女性作者,周力明老师的情感细腻温婉,敏锐而感性,极易捕捉和审视时空下生命最为敏感和深刻的律动。细读文集中的散文篇章,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以其女性视角的书写中,洞见她多维情感的细致表达。
在《人面桃花何处映》一文中,作者曾写到那一年春天里,她常去一片“泼辣野性绽放的桃林里”赏桃花。可忽一日,她再去时竟是一片狼藉,所有的桃树被齐刷刷砍断了头,残红满地。“我的心在抽搐,仿佛看到它们在遭遇不幸时的惊恐和无助,听到它们在被砍断瞬间的惊呼和呻吟,一声又一声,凄厉而悲决。”(见《花事倾城》第14页)对于被伐桃树的痛惜,足可见心性绵软的周老师,对万物还有着真挚的悲悯情怀;而对于故土而言,沉寂的老屋,房前的老槐树,篱笆墙上牵牛花,街上没落的石碾,无不氤氲着浓郁的乡愁,唤起作者深深地怀恋;父母、兄妹、爱人、孩子,于亲情书写周老师也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在师生之谊的记述中,更多的彰显了周老师的宽容、博爱和担当。总之,在《花事倾城》的抒情散文的篇什中,周老师通过细致敏锐的女性视角,多层次多维度地记述与抒写,文章读来情深义重,感人至深,让人过目不忘。
艺术语言中呈现光彩创造
艺术的本质是“美”,而文学艺术的“美”,却是靠语言文字的工具来得以实现。因此,文学语言的“美”所呈现的艺术魅力,归根到底决定着文学作品本身的质量高下,以及其艺术价值的厚薄。著名作家孙犁先生,曾有“语言经过千锤百炼后才能呈现出光彩”的文学感悟。由此可见,艺术的语言不仅仅是对事物事件和思想情感浅层地陈述明白就行,它还要有作家的创造性,以及拥有成熟的个体语言的标志物。也就是说作家或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要具有自身优长或明显辨识度的语言特色。
周力明老师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课余时间喜欢阅读与写作。可以说除去其先天的文学禀赋外,她也积淀了直接或间接的丰厚的文学实践经验。读其散文集《花事倾城》的篇章,诗质化语言空灵唯美,诗化意象纷呈,意蕴浓厚,遣词炼字张力十足。于景于情中信手拈来的古诗词句章,浸润着悠长深邃的古文化韵味,这种闪烁着艺术语言光彩的写作范式,能够轻易激发受众者的阅读欲望和审美情趣。
像“一直幻想着,造一座这样古朴的房子,周围栽上杏树,与杏花为邻,每天早上在鸟语花香中醒来,抬首便与杏花凝视。花开时邀知己好友,花下摆一壶清酒,几碟小菜,在暗香浮动中醉一场。”(见《花事倾城》第4页,载《与杏花为邻》)“掬一捧清澈的山泉水,扑在脸上,清凉的触感立时赶走了疲惫。山林间的宁静,净化了浮躁的凡俗心,忘却外界的嘈杂,与世无争的感觉真好。”(见《花事倾城》第59页,载《爱上一座山》)这样的段落书中俯拾皆是,多么浪漫且富有诗意的句子,生动形象想象力充沛,读来让人心驰神往,不可名状。再如“梧桐花和我撞了个花香满怀”,“时光揉皱了外婆光洁的脸庞”,“樱花开时,一簇一簇的,三朵五朵挤在一个枝头,好不热闹”,“村前的老槐树终于抖落了最后一片枯叶”……这些句子中所用的动词“撞”“揉”“挤”“抖”等的运用,外物主体拟人化,一下子让句子语言生动鲜活起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语言,立时就陡生出了无尽的审美愉悦,这就是语言锤炼出的光彩性。从这些文词的组合与使用来看,周力明老师确有较为深厚的艺术语言天赋,以及长期的艺术实践摸索。
由此可见,周力明老师的文学创作天赋异禀,并有着自觉地艺术追求行为。读她的散文集《花事倾城》,总能让人瞬间沉静下来,并在她散文篇章所营构的平淡、素朴的艺术美中,去慢慢品味粗粝生活里,作者关注和书写的山川草木、人文情怀,及纷繁的人生故事。因此,我们也希望周力明老师,今后会创作出更多更美的文学作品来,自此花开似锦,花事倾城。

邹立文:山东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山西文学》《微型小说选刊》《济南日报》等报刊,有作品获奖或被收入文学选本及试卷。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