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蠖斋感赋寒食,无名氏留题五章
文/刘长明
十二
原诗:
丁巳寒食赠凫石公二首
王滋
其一
青青草色上河桥,雨后推窗见柳条。
厨下从来缺烟火,漫说寒食是今朝。
其二
一钱争羡使君廉,十亩方塘余数椽。
遮莫四邻教断火,那知厨里久无烟。
注:以上版本为《无棣刘氏族谱》所收录。
游刘宪副养鱼池感赋二首
邑人王滋
其一
青青草色上河桥,雨后推窗见柳条。
习惯居家厨爨冷,不知寒食是今朝。
其二
一钱争似使君贤,十亩方塘余数椽。
遮莫四邻教断火,那知厨底久无烟。
注:以上版本为康熙《海丰县志》、民国《无棣县志》所收录。

两个版本在题目、诗内字句上略有差异,所表达的意思无差别。作者王滋,为清康熙年间吏部侍郎王清的兄长。民国《无棣县志》•卷十二•人物志三•文学•清•王滋,字敦修,所师子,廪贡生。博学渊懿,内行修植。著有《家训》一册,唱和诗及传记、志铭,时见于名人集中,皆可传者。淡于荣利,屏居南郭外别业,自号曰“蠖斋”。卒年八十。子式谷,任训导。
康熙丁巳年,即公元1677年,康熙十六年。凫石为刘汝鲁的号,刘宪副指刘三顾,即刘汝鲁之父,养鱼池即南池。寒食节为中国历史上重要节日,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禁火旧习,后附会于纪念春秋时名臣义士介子推烧死在山中。王滋“淡于荣利,屏居南郭外别业,自号曰蠖斋”。南池也在南郭外,两家地缘很近,都为当地名门,前代交好,后辈也延续下来,志趣相投、惺惺相惜。
第一首先描写南池的景色之美。在这样的优美环境中住着一家穷困潦倒的名门世家,习惯了刘汝鲁家天天、月月、年年的清锅冷灶了,都不记得今天是寒食节了。
第二首先回忆刘三顾的事迹,“历秩九迁,囊乏一钱”,这是康熙《海丰县志》编纂者张克家对刘三顾的总结和评价。当官没有钱,偌大的南池,仅剩下几间破房子。高邻们说“今天是寒食啊”,他们不知道啊,您家里早就不开火了,我们是天天过寒食。用解嘲的口吻、手法写诗,读罢细思,更觉得刘汝鲁的穷苦、辛酸。
2021.09.09

十三
原诗:
无题五首
其一
给事池塘旧有名,堂开绿野霁色清。
当年卜筑选胜地,斜控千家傍一城。
其二
无那沧桑更变早,夕阳寂寞照芳草。
君家惨淡复经营,小筑茅檐风度好。
其三
南浦闲云时往来,塔影遥临疏篱隈。
卷幙树色入座绿,野花阶前随意开。
其四
年年岁岁景幽余,旁人多比陶公庐。
守分安贫浑闲事,不染俗尘意自如。
其五
一曲溪水碧烟浮,清白家声浣中流。
廉吏子孙犹落魄,息机宜羡水中鸥。
解析:
该组诗收录于《无棣刘氏族谱》。原诗无题目及编号,作者、写作时间等均不详,该五首七言绝句排列在一起印刷,可做组诗看。从诗中所表达的意思推测,写作时间应在清朝初年,疑似赠与刘汝鲁的诗作。

一首,给事,为官名,此处指明进士刘昂,他初任工科给事中,陟户科都给事中,为谏官,尊称为“都谏公”。南池为刘氏第五世的刘昂、刘昱兄弟所开创,所以此处说“给事池塘“,为邑中名胜、游览胜地,具体描绘与记载参见前几期连载,有比较详细记述。南池水草丰茂,从明堂内远眺,碧绿的原野映入眼帘,满目翠色。”霁色清“的意思较易解。末两句从大的时间、空间来写南池,当年,是指刘昂、刘昱时代,为明朝中期,到清朝初、中期,时间跨度150-200年。因南池在城外,用”斜控“和一”傍“字,”千家“是形容海丰城的繁荣。
二首,换韵,用仄声韵,显得灵活、俏皮。“无那”,犹无奈、无可奈何意。沧海桑田更变得太快了,当年的繁荣、壮观,现在只剩了寂寞的夕阳残晖映照着春风吹又生的芳草。君家惨淡复经营,据此句,该组诗似为赠与刘汝鲁的。虽然败落、萧条,但家风不坠,仍然要尽力维持,现在的小筑茅檐更好的体现了廉吏风度、名臣气节。
三首,南浦,同样代指南池。先写高空的云,飘忽不定,卷舒自如。再写蓝天、白云下,远处的塔影。次写近处稀疏的篱笆。下一句就写到室内了,打起帘子,满园的树色都要映到屋里来了,室内的人再反观阶前,野花无主,随意绽放。该首从空间的变换表达南池的景色、意境。
四首,“年年岁岁”,形容时代久远,沧桑易变。南池景色幽雅,堪比陶渊明隐居的处所。君子固穷,穷且益坚,不染世味,不减风度。
五首,查阅《无棣县水利志》得知,南池附近古代为大片洼地,水洼相连,河道贯通,较大的为清坡沟,为南池输送水源,后期逐渐瘀滞,南池遂不与外通。再以后,城外居民占地定居,南池毁损。当时的情况,“一曲溪水碧烟浮”的美景是绝对有可能的。下一句由流水比喻刘氏的清白家声。廉吏,指刘昂、刘三顾,他们本身就贫苦不堪,廉吏的子孙就更加落魄。唉,什么也不必计较了,世事一场大梦。最后,用鸥鹭忘机结束全诗,该典故以前也说过,不再赘述。
2021-09-12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