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朋友不因远而疏,流水不因石而阻,高山难隔友情,朋友总是心连心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迟缓,但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友情的名言警句或千古佳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都是赞美友情的名句。莫逆之交、知音之交等都是有关友情的佳话。清代广东人杨世达和河南人李斐韬,祖籍地虽隔千山万水,但他们也成就了一段古代友情佳话。为发掘和传播这则逸闻轶事,李百伟、许武章两位老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作品后期制作过程中,王宏光老师录制了音频内容,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简介】
杨世达,字兼斋,又字辑五,广东省揭阳县棉湖(今揭西县)人,贡生。曾任河南登封、宝丰、嵩县、永城、汤阴等县知县。康熙六十一年至雍正三年任宜阳县知县,修五里坡路以通东、西赵保,开青龙口以达白杨。此文出自杨世达传世文集《中州仕学编》,该文集现存于美国哈佛博物馆。
【原文】
豫州属郡②八,首称河洛③,岂以幅员之广、赋税之繁欤?抑以周公营洛④、历代建都于此欤?非也!盖河郡属邑十四,代产名人,如嵩州⑤则有伊尹、明道、伊川⑥;嵩阳⑦则有许由、申伯、甫侯、杜周甫⑧;洛邑⑨则有召康节、贾长沙、富郑公⑩;宜阳则有留候、张思叔(11)。其他属邑,亦指不胜屈也。
余宰嵩阳时,既考古之名贤,亦采今之高士,历历可属。宜阳斐韬李先生其屈指也,学邃而行优,扼于数,仅以明经(12)老,闻其名而习其行,余慕之久矣。然先生不慕粉华,不趋势利,高蹈隐居于白杨(13),授生徒以经史,励乡里以节操,如陈太丘(14)之化于其乡,范文正(15)之教于其族,自乐其天焉。先生既不肯出,余又无由造其庐,徒托《蒹葭》(16)之咏。
辛丑(17),余署宜阳篆(18),捧檄(19)之间,喜曰:“斐韬先生今可以见矣!”治装戒行,未抵任即造先生之庐而请焉。先生出以见,委蛇揖让举止有度也,出词章华吐纳有容也。气凝而静山岳重也,鹤发童颜秋月光也。噫嘻!名不虚传也。
夫少顷,鸡黍是将,儿孙继见,或读或耕,气度不凡,殊异他室,足徵先生之教焉。杯酒之余,询以地方之利弊,斯民之休戚,箝然不言。请之至再,乃曰:“讯质不明则讼狱兴,良莠不除则嘉谷害。况宜之民,疮痍之后尚思袵席。”余曰:“唯唯。持此以往,颇无尤民,余之德也,不亦深乎?”嗣,余调永城(20),先生亦振铎汤阴(21),相去千里,无由继见。
己酉(22),余来宰玆,接晤之顷欢若天降,自是见无虚日。与用徵王先生(23)数为往来,勗以政务,谈以诗文,匡所不逮,欢若弟昆。兹阳月(24)之二日,为先生悬弧(25)令辰,用徵先生偕同城(26)暨诸生,向余曰:“斐韬先生年界八旬,已跻耋矣,不可以不寿。”余曰:“诸君即不为寿,余亦自为之寿焉。今诸君既有愿,余宁不随之后乎?”于是,谋制锦以称觞(27),属余为文。余虽不敏,与先生交有年,同城也协参也,故不以谀词相将,而唯道先生之德,与余之交焉。
于是偕众,跻堂酌酒。余祝曰:“先生已耋,既寿而康,是可寿也;兰桂(28)满阶,既庶而贤,是可寿也;化雨时行,桃李(29)茁茁,是可寿也;行敦德劭,白璧无瑕,是可寿也;况步履腾飞,眼光四射,左手执酌,右手秉箸,饮食若流,由此而耄,而期颐(30)正自未艾也。”先生唏唏而笑,饮觥而谢,余等亦融融而乐,捧杯再进。用徵先生曰:“不知其秩(31)矣,是何止矣!”哄然而散。谬为之序。

【注释】
(1)李斐韬:名枋,斐韬为其字,一字飞韬。康熙六十一岁贡,宜阳县白杨镇人,曾任汤阴县训导。现后裔居住西马村。
(2)郡: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此以“郡”代称府。
(3)河洛:此代指河南府,其治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4)周公营洛: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武王去世,周公摄政,周公先派召公到洛邑实地勘查,继而亲赴洛邑,测量营建新都。
(5)嵩州:此以古嵩州代称嵩县。金代嵩县为顺州治所,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名嵩州。
(6)伊尹、明道、伊川:伊尹,己姓,伊氏,名挚。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厨祖。明道,即北宋理学家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伊川,即北宋理学家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
(7)嵩阳:此以古县名嵩阳代称登封。隋大业初年(605)改嵩高县为嵩阳县。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
(8)许由、申伯、甫侯、杜周甫:许由,相传为尧时人,字武仲,许姓始祖,著名高士。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甫侯,周穆王大臣。杜周甫,即东汉桓帝时杜密,周甫为其字,生年不详,卒于169年。他与名士李膺齐名,时称李杜,为东汉“八俊”之一,太学生称誉杜密为“天下良辅杜周甫”。
(9)洛邑:即洛阳县,治今洛阳市。
(10)召康节、贾长沙、富郑公:召康节,即北宋著名的理学家邵雍,字尧夫,谥康节。贾长沙,即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前200—前168年),世称贾生。文帝四年(前176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故有贾长沙之称。富郑公,即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1004年—1083年),字彦国,宋英宗即位,进封富弼为郑国公,故有富郑公之称。
(11)留候、张思叔:留候,即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的“初汉三杰”的张良((?-前186年),字子房。张思叔,即北宋理学家、程伊川晚年高足张绎,思叔为其字。
(12)贡生:明清对贡生的尊称。
(13)白杨:今宜阳县白杨镇。
(14)陈太丘:即东汉时期官员、名士陈寔(104年—187年),字仲躬,颍川许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因曾任太丘长,故后世称“陈太丘”。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躲在房梁上,陈寔发现后,没有声张,而是把子孙召集到厅,训话说:“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上进,不能干坏事。干坏事的并不是生来就是坏人,是平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养成了干坏事的习惯。这样本来可以成为君子的人,也就变成了小人,成了‘梁上君子’了。你们抬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听到这里,小偷马上从梁上跳了下来,满脸羞愧,狼狈不堪地向陈寔磕头求饶。陈寔叫他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看你的模样不像恶人,大概是被贫困逼迫才这样的吧,只要以后改邪归正,你依然会是一个君子。”随即又送给他两匹绢,叫他当作本钱去做生意。
(15)范文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因谥号“文正”,故称。范仲淹治家甚严,亲定《六十一字族规》和《义庄规矩》,并且专门写《诫诸子书》教育自家子弟。
(16)《蒹葭》:《诗经》中的一篇,即《国风·秦风·蒹葭》。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
(17)辛丑: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
(18)署宜阳篆:出任宜阳知县。署篆,因官印皆刻篆文,故名。
(19)捧玺:典见《后汉书·刘平等传序》,是为母出仕的典故。东汉人毛义有孝名。张奉去拜访他,刚好府檄至,要毛义去任守令, 毛义拿到檄,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张奉因此看不起他。后来毛义母死, 毛义终于不再出去做官, 张奉才知道他不过是为亲屈,感叹自己知他不深。
(20)永城:今属河南省。
(21)振铎汤阴:振铎,谓从事教职。汤阴,今属河南省。
(22)乙酉: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
(23)用徵王先生:王姓人名,“用徵”或为其字。
(24)阳月:农历十月的别称。
(25)悬弧: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后因称生男为悬弧。
(26)同城:人名,事迹不详。
(27)制锦以称觞:制锦,为贤者出任县令之典。称觞,为举杯祝酒。
(28)兰桂:对他人儿孙的美称。
(29)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30)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意谓百岁老人。
(31)不知其秩:典出《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秩,常规。意为:不知规矩全紊乱。

【译文】
河南省所属府衙八座,称其第一的当属河南府,难道是河南府的领土面积的宽阔,所缴纳朝廷赋税的众多吗?还是依仗周公营建新都洛邑,历代建都于此吗?不是!河南府属县有十四,每个朝代都有名人诞生,如嵩县就有商朝杰出政治家伊尹,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登封县就有唐尧时高士许由,西周厉王至宣王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申伯,西周穆王大臣甫侯,东汉名臣杜周甫。洛阳县就有北宋著名的理学家邵雍,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北宋名相、文学家富弼。宜阳县就有西汉开国功臣张良,北宋理学家张绎。河南府其他属县的杰出人才,也是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我主政登封时,已经开始对古代的著名贤人进行研究考察,也搜集了当今品行高尚人的事迹,这些人的事迹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数出来。宜阳县李斐韬先生就是其中的首屈一指,他学业精深而品行精良,由于数量的限制,仅仅以贡生终其一生,听到他的名望,到熟悉他的品行,我已经钦佩他很长时间了。然而先生不羡慕荣华富贵,不追逐权势和财利,隐居于白杨镇,以儒家经典著作和史书教授学生门徒,以气节操守勉励乡亲,就好像东汉名士陈太丘以德行教化他的家乡人,也好像北宋范仲淹制定规矩以教育他的族人,自己从中得到快乐是他的本性。先生既然不肯出仕做官,我又没有理由登门造访,白把希望寄托于对心中爱人的追求。

康熙辛丑年,我出任宜阳县知县,拿到出任的檄文之后,高兴地说道:“斐韬先生今天可以见面了!”整理行装,出发上路,没有到职就直接到先生家里拜访,并请教于他。先生出来相见,彬彬有礼,言谈举止符合礼数,谈吐文雅,宽宏大量。他气质凝重平静,稳若山岳,他白白的头发,红红的面色,犹如秋天的月光一样柔和明净。哎呀!确实不是空有虚名。
一会儿,招待我的饭菜端了上来,我与他的儿孙辈接着见了面,他们有的读书,有的耕田种地,但他们的气质和风度不同一般,与别家的儿孙极不相同,足以证明先生的教育结果。饮酒过后,我询问他宜阳这个地方的利与弊,老百姓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他闭着嘴不说话。我再次请教,才说:“审讯质证不明了,诉讼案件就会多了起来;混在禾苗中的狗尾巴草不除去,就会危害嘉谷的生长。何况宜阳的人民,遭受灾害破坏之后,还想着安居的生活。”我说:“好,好。照此以前,没有不公平地怪罪过百姓,这是我的德行呀,不也与百姓感情深厚吗?”随后,我调往永城任知县,先生也到汤阴任训导,相距千里,没有办法接着晤面。
雍正七年,我来这里出任知县,迎接会面的片刻,高兴若从天降,从此,我两每天都要见面,从无间断。我与用徵王先生多次往来,他帮助我处理政务,我俩闲暇间也谈论诗书文章,并提醒我还没有做到的地方,我俩快乐的如同弟兄。此年农历十月初二日,是先生诞辰的吉利时辰,用徵先生偕同城及经过考试录入的诸位生员,对我说:“斐韬先生年到八十,已经跻身耄耋之年了,不可以不为祝寿。”我说:“诸位君子就是不为他祝寿,我也私自为他祝寿。今诸位君子已经有了为他祝寿的意愿,我难道不紧随其后吗?”于是,谋划由我这个知县主持,嘱咐我撰写祝寿的颂词文章。我虽然不聪明,与先生相交多年,同城也协助参加祝寿活动,因此,不以谄谀的言词相随,只讲先生他的品行和我的交往。
于是偕同大家,登堂饮酒。我祝词说:“先生已到耄耋之年,他已经长寿而健康,是可以长寿啊。他的儿孙如同兰桂一样站满台阶,众多而有德行,是可以长寿啊。他教育学生如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四时运行,个个茁壮成长,是可以长寿啊。他行为敦厚,品德美好,像洁白的美玉没有一点斑点,是可以长寿啊。更何况他行走若飞,眼光四射,左手拿着酒杯,右手拿着筷子,大吃大喝如同流水,如此的耄耋老人,而能活到一百岁是不止啊。”先生唏唏而笑,饮下杯中的酒而称谢,我们也其乐融融,捧起酒杯再饮。用徵先生说:“不知规矩全紊乱了,到何时停止呀!”大家欢笑着离去。大胆妄言为李斐韬先生八十寿诞作序。
(本篇原文由李斐韬公后裔、我友李百伟先生提供)
2022年7月23日于段村舍下

译注者简介:许武章,男,汉族,自号鹿苑樵夫,生于1958年4月,1975年元月参加工作,大专文化,河南省宜阳县柳泉镇鱼泉村人。先后服务于宜阳县外贸局、宜阳县经联社、宜阳县卫生局、洛阳好射手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校注民国7年版《宜阳县志》,全书约108万字,2012年12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结集《宜阳文史钩沉》,全书约40余万字,即将付梓出版。联系电话:13721636897。

朗读者简介:王宏光,笔名老岩,董王庄乡人,初级中学语文老师,洛阳市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在校时老是做文学梦,而且到现在果真把这梦做成梦了……

(编辑:白杨写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