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高耀风云之十
--听军人讲那立功的故事系列连载之二“关角隧道”
作者:任金良
八一建军节那天镇上庆祝建军95周年暨“八一”座谈会上,一位铁道老兵也讲述了当年关角隧道抢险救灾的往事,让人扼腕惊叹,豪情勃发。
赵克发,男,高耀镇里龙村阳坡组人,1950年12月3日。1973年10月入伍,,当时全洛南去了15个。我先是安康市旬阳河修火车路,从哈尔盖到格尔木,当时已接近尾声。修了2年左右后来到青海省天峻县哈儿盖公社,修建隧道。

赵克发修建的关角隧道正是世界高海拔最长隧道,是国内第一隧道。他当年正是在老关角隧道。
老关角隧道洞内轨面最高处海拔3692米。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0℃,最低温度为零下37.5℃,四季飘雪,长冬无夏,即使在七八月份隧道内还必须穿棉衣。隧道附近气候变化剧烈,一日之内经常是几度雨雪,施工及运营管理均很艰苦。隧道地质构造复杂,通过11个大断裂层,含有大量泥灰岩、高岭岩、蒙托石等膨胀性岩层,多次塌方。1976年夏隧道修建因地质构造太复杂问题坍塌了,塌方了好几十米。

当时,赵克发已经下班,正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挣扎着简单地洗了脚,手脚冻的已经僵硬,硬扳着腿脚塞进被窝,刚躺下准备休息,忽然听到外面人声喧闹,说是隧道内忽然塌方了。他心里一紧,揪的难受之极。他亲爱的战友还在那里施工,他开挖的地方又坍塌下来,他日夜建设、心心念念的工程又将如何,他心想:不行,我得去看看,我要保护我的战友和工程!一种无比强大的信念促使他艰难起身,跄跄踉踉赶往查看。漫天风雪,刺骨寒冷,脸被肆虐的木疼,呆立在隧道洞口,调来的工队正在清理隧道。他不由分说,拿起铁锨,小心翼翼地一下下将坍塌的洞渣扬倒出去,虽然夜班归来,已经筋疲力尽,但抢险救人的念头始终萦绕在他的心里,他挖呀挖,耙呀耙,从早晨4、5点开始,也不知挖到啥时辰了,一个个战友被抢救出来,逐渐进入到隧道内,一铣铣,一耙耙,艰难掘进,开始还是冻的直哆嗦,等挖到洞内已经是全身活泥,大家用铁掀和耙子清理隧道,只看见一个一个战友救出来了,没有吃饭,也顾不上喝水,心中只有一个念想:那就是我要把石渣清理完,我要挖出一条巷道来。挖呀挖,一直不停地挖,也不知啥时候了,就拼着命挖,估摸着一直挖到后半夜,才看见了隧道的施工处,才清理完毕。

团部发现了他,被他英勇抢险救灾的精神深深感动,鉴于他在战斗中作出的贡献,当时的5847部队后改为89347部队团部授予他三等功一次。
他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铁道兵,在高海拔极端恶劣的风雪中发扬连续作战、不畏牺牲、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平时的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获得团、连等嘉奖不少。
1977年3月,他光荣退伍。回到家乡,他没有炫耀自己的功绩,用一名坚强战士的姿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好政策,在坡地发展连翘种植,在沟槽埋种天麻,勤勤恳恳地操劳家务,抚育子女成人。
是兵,你就要站得住、挺得住,能咬牙坚持的,一定克服一切困难,任劳任怨,默默农耕。那个时代已经深深地烙下了无产阶级自带的共产主义的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报国印记!
退伍不退色,退役不退志。他就象一颗苍松风云展枝,尽显着一位老兵挺拔英姿、血色风采,背依青山,门迎碧溪,一副归隐的仙态永远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听党指挥,能打胜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