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十四)
话说《国语》
左丘明的国别体著作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
说到作者,读者都不陌生,笔者也刚发表了关于卮的拙作”话说《春秋左传》”,但对于他生平和轶事仍大愚自见的必要。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后人研究认为,左丘明是齐开国之君姜太公二十一世裔孙,楚左史倚相之孙,鲁太史成之子。西周建立后,周公分封诸侯,姜太公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一带)。姜太公死后,嫡长子丁公继位,小儿子印依营丘居住,改姓为丘。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丘明与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孔子与其同好恶,称其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贤。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作为一部记述详备、论述精辟的编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又是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是中国历史经典之一。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另一部国别体著作。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
至唐,始有人疑问,或谓之西汉刘向校书所辑,或谓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编成,近代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将存疑考证。
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历学界公认,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简说《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国语》的艺术价值
1、国语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
2、国语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
3、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
《国语》的艺术特色
一、长于记言;
二、有虚构故事情节,在语言上较为质朴;
三、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
《国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左丘明与《国语》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流传很广,它讲的是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要为国家报仇雪恨,为了使自己不忘亡国之恨,他夜间睡在柴草上面,并在住处悬挂苦胆经常尝一尝苦胆的滋味,以激励自己的斗志,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最早详细记载这一历史事件的典籍就是《国语》
《国语》是古代用记言的形式编著而成的一本书,它记录的都是统治阶级的言论,记取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它的体例是分国记载,属国别史,《国语》是最早的国别体历史著作。
《国语》又称《春秋外传》,与作为春秋内传的《左传》并列相传作者为左丘明。司马迁、班固等也都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左氏失明以后,才作《国语》”晋代韦昭认为左丘明编完《左传》以后,雅思未尽又作《国语》。但西晋太康二年(281),从魏襄王墓中掘出了一批竹简,其中有《国语》三篇,称魏襄王为“今王”,因此可见,春秋时代的左丘明不可能写100多年以后的事情。据此,我们只能讲,现在流传的《国语》不完全由左丘明所著。可是西汉司马迁认为左丘明作《国语》,而西汉距《国语》成书时代春秋时期又较近。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析《国语》的作者时也认为左丘目的可信度大。因此,我们认为《国语》也可能由左丘明编著,书中的某些篇章,在辗转流行中经当时各国史官汇集同类材料,朴充、整理、编排、加工润色而成,最后又由西汉刘向定型。当然,相距的时代太遥远,各种说法都缺乏充足的论据,所以,《国语》的作者问题有待进一步发掘史料作出最后的定论。
《国语》这是一本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史书,《左传》偏重于记事,而《国语》偏重于记言。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两本书都是左丘明的作品。《国语》当中也保留了很多先秦史料,许多地方可以同《左传》参考资证,是一本重要的史书。著名史学家金毓黻曾说过:“凡研《左传》者,必读《国语》。”

《国语》的内容
《国语》共21篇,以国分类,各自成章。内分八部分:《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所记史事上自西周穆王十二年征犬戎,下至韩、赵、魏三家灭智伯,约500年的历史。其中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东周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诸侯国的历史,也有不少西周史实,西周的历史从穆王开始,记述了周穆王征犬戎、厉王暴虐、周王室东迁等重要史实,从中了解西周王室从兴盛到衰败及诸侯兴起的过程。《鲁语》始于庄王长勺之战,终于春秋末年。《齐语》突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的政绩。《晋语》始于武公止于昭公,篇幅较大,内容丰富,如骊姬之难,公子重耳、夷吾出奔,以及晋文公树立霸业和改革的措施等。《国语》中对晋国的史事记载最多,因此有人说《国语》是《晋史》。《楚语》记述了春秋后期自庄王到白公之乱的历史,主要讲灵王与昭王的事逊关诺》则反映了吴越之间的争霸斗争,详细记叙越王勾践灭吴的过程。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认为是战国时期的学者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其记载了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76年),下至韩、赵、魏灭智伯,共约500年间的历史。《国语》记史用语缜密、生动、精炼、真切,为历代所称道。
《国语》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各有侧重。《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的事件,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也很少重大事件,只是一些小故事议论。《齐语》记载了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是管仲和桓公的言语。《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几近占了一半,所以对晋国历史记录比较全面、具体,叙事成分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需要说明的是,《国语》的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也没有经过润色,所以记录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有差异。比如《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畅,颇有气势。另外《国语》虽然记言多于记事,但《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会有一些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总的来说,《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而且重点在大篇幅的议论上。但也有一些极富戏剧性的情节,甚至还有虚构的情节,显得幽默风趣。
国语》记载了西穆王征讨犬戎直至三家分晋终结春秋,长达500年左右的历史,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名国之间、各国内部的冲突和斗争。古人把《左传》称为《春秋内传》,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更昭示着它在史学与文学上的地位。内中不乏精彩得令人叫绝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国语》的史料价值
对《国语》的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先秦典籍中受责难最多的就是《国语》,但其史料价值仍不可忽视。该书史料极为丰富,所载内容大体与《左传》相同,也有《左传》所没有的《国语》中有许多关于祭祀的记载,而《左传》没有;《左传》以中原华夏地区为中心。《国语》对吴越边远地区均有叙述《左传》记周事很略。《国语》则记有穆、恭、厉、幽、宣、襄、定灵、景、敬等周国十王的大事;《左传》记齐桓公霸政事略,《国语》则详述管仲在齐国为相的事;《左传》对越灭吴记载很略《国语》则对之记载得特别生动详细。总之,《国语》补充了《左传》的缺失,以至司马迁修《史记》时,把《国语》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另外,《国语》中保留了许多远古传说如黄帝后裔(y),音义)姓氏,及西周时期一些先王的传闻,这些都是研究古代史的珍贵资料。
《国语》的名篇众多,且举二例: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这篇文章叙述周厉王凶残暴虐,对民众的压迫、剥削无所不用其极。到头来,终于被民众驱逐、流放。最大特点是修辞设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明人民的意见不可阻塞,无法壅蔽。
前后叙述描写,紧紧扣住国王与民众,如以“王虐”、“王怒”、“王不听”为一条叙事线索,和民众的“谤王”、“莫敢言”、“流王于彘”一条线索,交织对立,叙事有序,起伏照应,极为精细。

左公生平轶事
世代左史
后人研究认为,左丘明是齐开国之君姜太公二十一世裔孙,楚左史倚相之孙,鲁太史成之子。西周建立后,周公分封诸侯,姜太公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于营丘(今山东临淄一带)。姜太公死后,嫡长子丁公继位,小儿子印依营丘居住,改姓为丘。
丁公死后三世,哀公即位。这时,纪国的国君与他不和,遂向周王进谗,挑拨哀公和周王的关系,致使周王一怒之下烹煮了哀公。哀公的弟弟静被立为诸侯,即胡公。哀公同母之弟山不服胡公,组织同党率领营丘的人马杀死胡公,自立为国君,是为献公。当时,印的后人娄嘉被迫随山参与了此次宫廷之争。斗争虽取得胜利,但骨肉相残,又背着弑君的罪名,娄嘉担心祸及己身,于是离开齐国投奔到楚国,出任楚国的左史官。那个时代的官职,往往是父死子继,所以古人常以所任官职为姓。
娄嘉及其后人世代担任楚国的左史官,所以便改丘姓为左,长期在楚国定居下来。娄嘉的十二代孙倚相,史称“左史倚相”,是春秋时期杰出的史官,在楚国政治地位较高。倚相生儿子成。成任左史时楚国发生争夺君权的内乱:楚公子比弑杀其君,随后又被公子弃疾杀死。
公元前506年,周天子率领诸侯讨伐楚国,为保存典籍,倚相带领子孙离开楚国来到鲁国,定居肥城石横衡鱼村,做了鲁国的太史。倚相把典籍献给了鲁国,以便保存下去。为使子孙后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为老祖宗封地营丘的“丘”字。他的儿子亦通晓史事,被任命为鲁国的太史,成生子左丘明,后来左丘明又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继任鲁国的太史官。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
参政议政
左丘明与孔子同为春秋末期人,二人关系密切。他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器重。
作为太史,左丘明非常关心国家政事,积极参政议政。如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三桓进行商议,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左丘明说:“孔子是当今的大圣人。圣人一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却又想和三桓商量,他们怎会支持您的主张呢?”鲁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同时也很喜欢美味肉食。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因此,五年过去了,这人一件皮大衣也没做成;十年过去了,一次牲祭也没做上。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周人的谋略不对。你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却召集三桓来商量,这同与狐狸商量做皮大衣、与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
左丘明这样说是因为孔子主张削弱三桓,加强君权,曾向鲁定公提出“堕三都”的建议。“三都”指三桓的三个据点: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睩邑和孟孙氏的成邑。“三都”是三桓对抗公室的私有据点。由于三桓住在国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对三桓本身来说同样也是一种威胁。孔子通过游说曾一度使鲁公拆掉了叔孙氏的睩邑,如此这样,左丘明冷静地分析了三桓不会支持鲁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比喻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鲁定公听从左丘明的建议,没经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纂修史书
为了著述历史,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阅档案,回鲁后孔子便写了文字简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则写成了内容浩繁的《左传》。鲁国是周公的封地,相传周公治礼作乐,鲁国保存了前代的多种礼乐制度和文献,所以鲁国一向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西周灭亡后,周室文化在西方荡然无存,却在东方鲁国保留得相当完整。当时鲁国的各种文献和档案资料,属于太史职掌收藏,左丘明既然为鲁国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时代中原最丰富的文献资源。因此,左丘明能够写出《左传》这样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也就不难理解了。《左传》的编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国思想史、史学史、文学史和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周敬王四十一年(约前479) ,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左丘明辞官还乡后,建立了左史书舍,开始编纂《左传》、《国语》。 左丘明纂修《国语》的时候已经失明了 。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候的要闻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汇集成著名的历史名著《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公元前451年前后,左丘明因病去世,并安葬于故乡肥城石横镇衡鱼村东北处。

《国语》名语释义
1.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
【出处】《国语·周语》
【释义】行为举止莫过于恭敬,持家居家莫过于节俭,道德品行莫过于谦让,办事做事莫过于征求他人的意见。
2. 夫见乱而不惕,所残必多,其饰弥章。
【出处】《国语·周语》
【释义】看到乱子出现,若不警惕,损失就会更多;如果想掩饰自己的过错,只会使过错更加明显地表露出来。
3. 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出处】《国语·吴语》
【释义】狐狸实在多疑,刚把东西埋起来,又把它掘出来看看,到最后也没藏好。常用来比喻人疑虑太多,不能成事。
4. 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
【出处】《国语·晋语》
【释义】往往在你觉得是轻而易举的时候,困难也就跟着来了。常用来说明做事不能麻痹大意。
5. 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
【出处】《国语·越语》
【释义】伟大而不骄傲,勤劳而不自夸有功。
6. 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
【出处】《国语·晋语》
【释义】政令败坏的地方不能居住,机遇不能丧失,忠诚的人不能抛弃,顾着私欲的情绪不能依从。
7.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出处】《国语·鲁语》
【释义】百姓参加了劳动就会因劳累而去思考如何节俭律己,若经常思考这些问题,就会使自己的心地善良起来;无所事事就会放肆起来,一旦放肆,就会忘掉善良,没有善良就会滋生作恶之心。
8. 不厚其栋,不能任重。重莫如国,栋莫如德。
【出处】《国语·鲁语》
【释义】不使用粗壮的房梁,就不能承受屋顶的分量。没有什么分量比国家的利益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栋梁比品德高尚的人更合适。
9. 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
【出处】《国语·鲁语》
【释义】犯了错误能够改正的人,是百姓中的上等人。
10. 恶有衅,虽贵,罚也。
【出处】《国语·鲁语》
【释义】只要犯了罪,即使地位再高,也应受到处罚。
11.戚施不可使仰。
【出处】《国语·晋语》
【释义】驼背的人,是无法让他直起身子来的。
12.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出处】《国语·晋语》
【释义】砍伐树木不从树根开始,必定会重新萌生;堵塞河水不从源头开始,必定会重新流淌;消灭灾祸不从根本着手,必定会重生祸乱。
13. 心如欲壑,后土难填。
【出处】《国语·晋语》
【释义】欲望像深谷一样,很难填满。
14.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处】《国语·周语》
【释义】向善就好像攀登山峰一样难,向恶就好像山石坍塌那样容易。比喻上进困难,堕落却快得惊人。
15. 华而不实,耻也。
【出处】《国语·晋语》
【释义】形式华丽而没有实际内容,是耻辱。
16. 有过必悛,有不善必惧。
【出处】《国语·楚语》
【释义】有了过错一定要悔改,干了坏事肯定会觉得害怕。告诫我们知错就改,不要做坏事,不然良心不安,心里害怕。
17.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出处】《国语·周语》
【释义】堵住民众的嘴巴,比堵塞河流还要可怕。河流若被堵住而决口,伤害的一定多,民众也是如此。
18. 夫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
【出处】《国语·吴语》
【释义】凡是计划一件事,一定要预见到肯定能成功,然后才去实行。
19.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
【出处】《国语·郑语》
【释义】单一的声音不中听,单一的东西没有文采。
20.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出处】《国语·越语》
【释义】得到了机遇就不要懈怠,机遇一旦错过,就不会再度重来。老天给予的机会,如果不能利用,反而会遭受惩戒。
2022.06.04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