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西部协作的决策部署,2021年初,广东省东莞市与贵州省铜仁市结成对口协作城市,二级作家林汉筠受派到铜仁市德江县开展挂职帮扶工作。
2021年10月,年过五旬的林汉筠告别亲朋好友,不远千里从东莞市奔赴铜仁市德江县,投身于东西部协作的大浪潮中,正式踏上了东西部协作的帮扶之旅,被安排到德江县文联工作。由于他的主动融入,不久便克服了地域、气候、工作环境等因素所带来的困难,在德江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用他的文心,书写莞德协作的大爱与真情,为促进莞德两地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留下如歌的故事。
到德江后,林汉筠暗自寻思,作为一个作家,怎样才能在挂职帮扶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体现自己的资源优势,为德江做点实事?自己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帮扶挂职有着明显的区别。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带着技术来,可以带着项目来,可以让技术或项目的落地,凸显出帮扶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这些,似乎离他都很遥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思考后,他豁然开朗——黔东北文化与岭南文化,各有璀璨之处,尤其是德江的傩戏,被戏剧界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而他生活和工作的岭南,其蕴藏的文化也可谓博大精深。文化在传承发展中,需要传播、交流和融合。于是林汉筠毅然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何不把德江的傩戏文化与岭南文化作为代表莞德两地文化交流的载体,通过协作,优势互补,让两地文化在交流、碰撞和冲击中,交换视角,以促互融共进。
目标确立后,在德江半年,林汉筠上下奔走,克服诸多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想法得到了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4月7日,林汉筠本人历时五年之久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岭南读碑记》新书分享会,在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如期举行,线上线下共13000人参加活动,成为首个东西部协作本土文化作品研讨会。
6月7日,他组织了德江的傩艺师、作协、摄协、书协等文艺家20余人赴东莞,开展傩戏表演及其他文艺交流活动,通过线上线下非遗技艺展演,让东莞市民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相隔1200多公里从黔地深处带来的特色土家族文化精粹。该活动,成为东西部协作首个以非遗为主题的文艺交流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以上两个活动累计得到学习强国平台等50多家知名报刊、网站平台的宣传报道,为莞德两地经济文化交融进一步搭建了桥梁。
刚到德江,他就钻进了图书馆、档案馆,对境内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尤其是对人文历史、文化古迹、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更是一丝也不放过。他跑遍了全县22个乡镇(街道),先后到过68个行政村深入走访调研(其中包括县内12个古村落),与当地群众座谈,留电话、加微信。事后,收集到第一手材料后,他回到办公室挑灯夜战,把一天的收获与感动付之笔触,一系列书写德江历史风物、挖掘德江历史文化、呈现德江民族风情的文化散文,应情而生,应境而发。
作品在《中国自然资源报》《贵州日报》《中国交通报》《中国矿业报》《贵州民族报》《劳动时报》《东莞日报》以及《北京文学》《散文选刊》《陕西文学》《西部散文选刊》《贵州作家》《生态文化》等3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以文学的方式,挖掘整理德江文化、推介宣传德江发展新成就。
为了搜集关于傩戏文化的原生题材,林汉筠多次跑到稳坪镇。有一次睡到半夜,听朋友说稳坪镇最出名的傩艺师在某某村“做活路”(冲傩),他立马起床,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观摩。在平原镇东风村,为了考察古驿道、野生桃花林、佛教文化,他徒步沿着已长满荆棘杂草的古道爬上了猫猫丫最高峰,衣服裤子被荆棘扯破,尽管他先后换了两次杵路棍,可他的一双脚掌依然被磨出了血泡,手臂被刺划出的血痕纵横交错,而他看着古驿道边的如火如荼的桃花林,惬意无限:“驿道度我,山寨迎我,桃花没有负我,我不负桃花”,于是,便有他的散文《春到山寨桃花艳》问世,这“桃花”艳艳实实开在了《中国交通报》上。
林汉筠总是乐于助人,在德期间,他团结德江的文朋诗友,以心交心,释放出个人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身边的人,以自身的形象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活跃和影响了一大批人。因此,德江的文艺创作开始“活起来”,在当地文艺界刮起了一股林汉筠文学创作“旋风”。在挂职半年期间,他组织策划当地文学创作交流活动10次,组织莞铜两地文艺家交流4次,协助策划大型改稿会,乐当文艺使者,重力推介打造当地网红村寨,积极宣传东莞对口帮扶干部,在学习强国等媒体发表莞铜协作帮扶干部的风采事迹300多篇次。同时,竭力挖掘培育当地文艺人才,推介文艺作品。先后推介德江文艺作品在《东莞日报》副刊发表专版15期。
不仅如此,林汉筠还把一颗文人的爱心凝聚成雨,浇灌着山区困难儿童,为树人育人培根铸魂充当着爱心使者。
楠杆乡初级中学,位于德江县的西部,距县城70多公里,该校学生1000多人。学校办公设备陈旧,学生的学习条件、教师的办公条件都很简陋,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林汉筠得知情况后,积极开协力解决当地面临的困难。有爱心人士获悉后立即捐赠空调6台、电脑4台、打印机3台等办公设备价值4万余元。针对当地困难家庭学生情况,他组织相关人员调研后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2022年4月9日,一批崭新的空调、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被送到德江县楠杆乡初级中学。
为了让德江在东莞的务工人员能更好地稳岗就业,林汉筠主动参与,牵线搭桥,引导当地群众务工,推进两地劳务协作。为积极引导黔货出山,在他的努力,东莞凤岗镇投资近百万元,建起了德江风物馆。该馆重点销售德江的当地特产,让德江的土特产一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形成两地土特产互融互补良好格局,为黔货出山开辟了又一新通道。
乌江情长,留不住笃定前行的脚步。青山无言,人间处处是沃土,所有新韵旧墨都化为雨水充沛的庄稼,让天道酬勤与大爱无言在走过的路上留下一道道辙痕。林汉筠,相信着这句话。他付出心血的德江大地同样相信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