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镜头忠实记录城市的嬗变
访泉城著名人文纪实摄影艺术家张孝林先生
文:王海军 图:张孝林

城市嬗变的记录者——张孝林
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去洞悉社会的真谛和丰富多彩;他有一个睿智的头脑,善于思索,勤于发现,用镜头诠释、捕捉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瞬间;他用勤奋思辨的巧手,按动快门定格美好,每幅图片都展示着精妙的构思和深厚的摄影功力,留存下一幅幅极具感染力的摄影作品。四十多载岁月荏苒,,他用手中的相机,亲近城市,定格人生,凝固瞬间;每一张浸透着城市温情的老照片,都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岁月记忆之门。今天,让我们认识一位用相机“书写”城市日记的摄影人——张孝林。
张孝林先生1960年出生在泉城济南。中山公园、经四路基督教堂、青年公园乃及老商埠的西市场,皆是他童年和街坊邻居小伙伴儿玩耍的“伊甸园”,给他留存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他倾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为他今后从事摄影艺术,记录城市瞬间,奠定了基础抑或铺垫。也印证了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那句老话,”机遇是留给有准备人的”。
1977年,青春勃发且颇有几分才华的张孝林,进入到济南市槐荫区西市场办事处,在文化站负责宣传工作。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让张孝林仿佛打开了一扇与外界对接的窗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个同事酷爱摄影和洗印照片,这让艺术细胞浓厚的张孝林砰然心动,一幅幅精美的黑白图片,扣动着他年轻的心弦,启迪他开始了在摄影艺术道路上的追求和跋涉。
1981年,恰逢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初步掌握了摄影基础知识、暗房冲印技术的张孝林,开始用镜头记录身边发展变化的点点滴滴。他从身边拍起,从最熟悉的人物、事件入手,拍下了一幅幅处女之作。当初济南的媒体非常少,学习摄影的资源也相对短缺。 1981年9月,张孝林有幸参加了《济南日报》通讯报道员学习班。《济南日报》摄影部资深摄影家(曾经是抗美援朝战地记者)胡明主任等济南市摄影界专家、高手亲自授课,进一步提升了他的摄影基础和新闻拍摄技巧。他的第一幅新闻摄影作品“按动快门拍新闻”济南槐荫区低压锅炉厂《提高产品质量赢市场》发表在《济南日报》头版上,该新闻报道图片赢得了方方面面的赞誉。一幅幅新闻照片的发表, 让办事处领导发见了他的能力和特长, 不拘一格降人才,把他调入街道办党委办公室,专职从事宣传报道后,更令其如虎添翼,一发而不可收!
当时,囿于办事处条件有限,没有照相机,每次拍摄,他都是提前到槐荫区机关的工会、团委、环保局等部门借相机使用,但这些困难丝毫没有消弱投身摄影的热情。后来,望子成龙的父母看到他如此痴迷摄影,于是从家庭微薄的收入中,省出钱来,为他购买了一台东方牌135胶片照相机和一个“黄河”牌放大机。自此,张孝林拍摄的热情愈发高涨,在新闻摄影创作的道路上更加努力,积极进取。这一期间,他把镜头对准基层,定格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新面貌,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拍摄积累了许多反映泉城发展变化的精彩图片,留存下最为真实的影像史料。张孝林以出类拔萃的工作业绩,脱颖而出,成为全市五十六个办事处新闻报道方面的佼佼者。大众日报、济南日报、山东法制报、山东经济报等省城的主流媒体,一年就刊登他的新闻摄影作品竟达到二十余幅。作为一个业余通讯员,着实难能可贵。让很多的专业报刊摄影记者也不得不欣赏佩服。

《夜色阑珊读书忙》——张孝林 摄影
在不断巩固新闻摄影技艺的前提下,张孝林开始热衷于艺术摄影的创作,戮力拓宽自我的摄影领域。他的艺术创作之路异常艰苦,每次外出摄影采风,带上二个烧饼,一壶开水,骑着自行车, 背着相机穿梭在大街小巷,深入到黄河、大明湖、青年公园等地方寻觅拍摄题材,一跑就是一整天。这份执着源自他对摄影、更是出自对生于斯养于斯泉城这片热土深沉的挚爱。
有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孝林的勤奋精神,感动了办事处领导。赵玉水书记慧眼识才,大开绿灯,为张孝林购买了在当时非常高端、时髦的上海海鸥DF---1照相机和105长焦距镜头、35广角镜头,还在办公楼搂梯拐弯处,给他腾出来一个小屋做冲洗照片的工作暗房,让他的摄影创作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一时间,“西市场办事处有个会照像的小张”在槐荫区口口相传,成为张孝林的标签,恰似现时代的网红一般。槐荫区的各个政府部门,都乐意找到张孝林为他们拍摄活动图片资料,摄影报道活动亦是应接不暇。

1984年,志存高远且成绩斐然的张孝林,被调入槐荫区委宣传部,成为一名专职摄影干事。张孝林坦言:“我是工作与爱好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爱好帮助了工作,工作又提升了个人思想艺术境界,这是人生的最大幸运所在。

从1981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报道,几年下来,张孝林不仅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方面收获颇丰,并受到报社与摄影界同仁的一致认可,但凡报社一些重大拍摄任务,都喜欢邀请他参与和约稿,每年在各级报刊发表的新闻摄影照片都在三十幅以上, 《孤寡老人患病众人相助脱险》获山东省新闻奖。艺术摄影方面“泉城一日”,其创作的作品《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荣获摄影大赛三等奖;1985年《评说民间事》在齐鲁大地摄影展荣获银奖(金奖空缺),当时的山东省长李昌安亲自为他们这些获奖者颁奖,迎来了张孝林摄影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

1993年,已经调入济南电视台工作的张孝林,在繁忙紧张的新闻电视报道工作之余,不忘初心,依然深情地挚爱摄影这项爱好。做为一位有思想、有担当的摄影家,张孝林以拍摄城市社会生活见长,拍摄出很多有摄影艺术深度和水平的作品。他深谙摄影艺术的真谛:“摄影的本质是记录、艺术的记录是追求”。身为一个摄影者,“人文”题材不可或缺。风景、建筑等固化的东西,可以千百遍重复拍摄,但新闻摄影或者人文摄影,是无法 “回车”的。人是最有故事的特殊情感载体,只有具备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 摄影作品才会更加独具魅力,照片才更加充盈含金量。基于这样的拍摄理念与思想情感,张孝林在济南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展览中,入选作品达到19幅之多,在全市摄影作者队伍行列中,名列前茅,遥遥领先。
诚然,张孝林所取得的成功和荣誉,是他几十年来心血与汗水凝聚的豪情与胸怀。在他的摄影专题“孝林广记”相册中,记忆中的场景比比皆是,历历在目。几十年前的泉城路、解放阁护城河、青年公园,现在的经十路、泺源大街、泉城公园。在张孝林的作品里,我们感叹岁月流逝的同时更惊觉城市的沧桑巨变。张孝林作为一个执着的城市发展影像忠实记录者,为我们生活的这座文化底蕴深厚之古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为城市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
欣赏张孝林的摄影作品,顿然让您产生一种眼前一亮的快感!他拍摄的大量新闻纪实图片,抓拍到位,画面生动,记载性强,缠足的小脚老太太,上世纪的小画书摊,搬蜂窝煤的煤炭店领导以及玩120相机的市民,有些已然成为不可复制和多得的珍贵资料。纵观张孝林的摄影佳作,可以发现他的每一幅摄影作品,都堪称是精雕细刻的经典之作,作品在熟练掌控摄影技艺和光影艺术的技法上,有效运用了大量现代摄影语言,人物的拍摄布局和造型取舍更加趋向洗练、简约、意蕴;作品的表现力及其内涵更加偏重情感、细腻和故事性;观其艺术摄影作品,拍摄视角独特,构图巧妙,立意深远;即有书法、绘画的神韵,又有文学作品的细腻、深邃,亦有精美音乐的舒缓,足见其文化艺术修养的厚重,一帧帧唯美的艺术作品,传达着组织化、秩序化的现代视觉艺术审美格调。
去年开始,从电视媒体退下来的张孝林,跟随着电视记录片《齐长城》剧组,冒着高温酷暑,奋战在荒郊野外,拍摄了许多珍贵的齐长城遗迹图片资料和齐长城脚下人们生活状态的摄影作品。他,已经把摄影融入到自己毕生全部的生命履程之中。
对于张孝林先生而言,一张张渐渐泛黄的照片犹如一幅幅历史长卷,承载着浓浓的历史风情与摄影魅力,都是认真镌刻城市嬗变的厚重页码,定格着古往今来。“艺术创作永无止境。今后我会不断提高个人艺术技能和艺术素养,丰富艺术语言,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张孝林如是说。

图书出版
文学、论文专著、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
国内单书号、丛书号、电子音像号、
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