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高耀风云之九
----听军人讲那立功的故事系列连载之一“两个十七年”
作者:任金良
八一建军节那天,高耀镇召开了高耀镇庆祝建军95周年暨“八一”座谈会。会上退役军人谈起了过去立功的往事。虽已远离了多年烽火硝烟,但至今仍能使人备受鼓舞,催人奋进。

尤其是一个叫侯爱林的退役军人,他讲了“两个十七年”的故事,人生的半世风云彰显着军人的忠诚担当、铁血军魂,带给人永不消退的战斗激情和进取动能。
当兵17年
侯爱林,男,1969年3月出生在陕西省洛南县高耀镇王岭村半坡组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1987年11月入伍,进入47军139师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报讯队。作为一名从农村出来的子弟兵,他的身上流淌着大山的坚韧和河流的灵性。只有小学文凭的他要学习成长为一名报务员,简直就是难如登天。但这个新兵蛋子每年每次的学习考试成绩经常是100分,得到了连队领导的肯定和赏识。随后就被调回报训队担任教员。在授课期间,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一个个夜晚的挑灯夜战,如何才能将自己所学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让他们一学就会,弄懂吃透,成了侯爱林在那条林荫大道上来回踱步,不断深思熟虑的瓶颈。随着来他课堂的士兵越来越多,请教的问题也五花八门,士兵的层次也高低不一,他都耐心细致地逐一教会,甚至手把手、一对一帮带,多少个酷暑、多少个寒冬,热时汗流浃背,冷时手脸冻的通红,经他授课的士兵达到了150多名。
可是有谁知道,这小小的每一个字母、每一个字节、每一处按钮、每一声响动都是年轻无知的农村娃吃了无数的苦、受尽了无数的累,一点一滴地积累,一字一句的学习,一遍又一遍的训练,别人吃饭的时候,他在练习;别人睡觉的时候,他在朗读英语字母,别人散步休闲的时候,他在琢磨那么多再学也不能理解的难关,在报务训练上,吃了很大的苦,由于只是小学文化程度,不仅仅要下大力气学英语,各种报务知识的基础都是他苦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早晨迎着晨曦朗读、背诵,晨昏对着夕阳熟读报务书。在那些面对报务课就像听天书一样的日子里,他暗暗下定决心,农村娃人穷志不短,农村娃无知要学习,农村娃有自己能吃苦、肯下功,不惧艰难,勇于挑战、勇于登攀的精神自始至终鼓舞着他绵韧熬过每一缕酷暑的阳光、每一丝凛冽的寒风、每一个苦求无解的泪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笨鸟先飞,用愚公移山之志把每一个问题参透,把每一个难关攻克,用每一次考试考核都是满分100分的优异成绩迎来大家尊敬和羡慕的目光。
一个农村娃、一介武夫、一个长着方脸的莽汉就这样“张飞学绣花”,粗中有细,用“铁杵磨针”的精神一次次成为优秀学员。有句诗这样写道“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还有我们经常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头戴耳机,怀抱情报机,手按按钮,一直“嘟嘟嘟”响个不停的机房,突然报务员迅疾卸下耳机,迅疾把一字一句写好的情报拿起来,快速地汇报给上级。这样子看这个脸色黝黑粗声粗气的农村汉子竟然与荧幕上的战斗英雄是那样的格格不入,不由人不相信,他竟然就是那个次次考试一百分,回回考核一百分的报务冠军。后来,他就从教员被提拔为教官,教导着150名报务员,每天又诲人不倦,不厌其烦地把一身所学都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那一年迎来了全军大比武,他带领参赛50人参加比武,比赛结果49人得分100分,1人得了80分,获得了集体全军冠军,被47军军部授予三等功一次。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那个夏季,暴雨裹挟着狂风不期而至。8月28日渭河暴涨。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日子,中国迎来了百年不遇的雨灾。汛情就是命令,抗洪救灾就是责任。雨声淹没了城市的喧嚣,风吼肆虐着渭河平原,风愈大,雨愈猛,渭河大堤再也承受不了河头的冲击。下午六点渭河决口!洪水滔天,巨浪滚滚,侯爱林带了149个兵火速驰援,临危受命的报训队恐惧地站在渭河岸边,无人敢跳。河头张开血盆大口,浪盖百米,呼啦一下子就划开了3、4米宽一道口子。说时迟那时快,祖国需要我,党在召唤我,侯爱林来不及细想,第一个纵身一跳,看到教官身先士卒,149名猛士接着一个个跟着勇敢跳入洪水漩涡中,他们人拉人,臂挽臂,硬生生用人肉搭建了一座铜墙铁壁。一个被冲歪了,另一个赶紧有力拉紧,又一次被冲得七零八落,缺口迅疾缝合,人墙堵住了惊涛骇浪,随着决口裂大达10多米,他们排成了三层人墙。洪水达腰,猛浪夹着泥沙劈头盖脸地砸向士兵的身子,人站立不住,是兵,你就得站住。后援的部队在他们人墙的背后紧张地垒起沙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队伍一次次被洪水冲散又聚拢,人墙一次次被巨浪砸开断口又一次次合拢无缝!“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是侯爱林发出的一声声虎吼,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身后的缺口终于被沙袋坚实地填充。但他们已经僵硬地不能散开,疲惫地不能动弹,硬是被岸上的部队拉上了大堤,浑身泥水、满脸污泥的士兵分不清身份,一个个瘫倒在一起,大口大口地喘气,脸上的水不停地流淌下来,不知是雨水?汗水?还是泪水?在场的军民无不热泪盈眶,心疼至极。在这次抢险救灾中堵住了河堤决口,侯爱林被授予三等功。
1990年3月他在部队入党。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优秀士兵、优秀党员、优秀教练员。从报务员升到区队长、教员,再升到教官,13年后升为副营级待遇。
这兵,一当就是十七年!
支书17年
2004年10月从部队复员回来,正碰上村支部将要换届。村民们看到这个当年瘦弱无知的少年如今魁武壮实、成熟稳重、干练果敢、英姿飒爽地站在面前,他平易近人,又见多识广,敢说敢干,耿直豪爽,都不约而同地把高耀镇东岭村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2005年5月,侯爱林全票当选为东岭村支部书记,成为这个穷乡僻壤大山深处振兴兴盛的领路人。
正所谓: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从那时起,一直担任支部书记至今。现如今是王岭村支部书记,原来的东岭村已被合并。他话语简洁,声音浑厚,雷厉风行。又对村情如数家珍,这个村由原来的麻万、东岭、小南等四个村合并的,村民都分散生活在在四条大沟里,属于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极其落后。侯爱林上任以来,极力改变优化着这里的一切,引进外援,动员村民竭力实施村级设施整村推进,一条条通组路硬化,村民房屋涂白靓化,拉线通电亮化,村落民舍杂物清扫净化都一一实施到位,经过多年苦心经营,过去沿沟小路看到的低矮土胚房早建成了砖房瓦舍,竹林掩映,门前小溪淙淙。由于地理条件艰苦,侯支书把发展劳务产业作为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他奔走于县镇各个劳动力资源中介机构,积极聘请县镇职能部门为群众培训劳务技能,在平时的季节我们看到大多门庭上锁,群民们大多都在外打工。据说王岭村沟沟岔岔前多年这里路没修通,往来走羊肠小道,要去最近的三要街赶集需要半夜三更起来摸黑行路一天到晚才能往返一趟。顺着岭头一路向下盘旋而行,路窄而险,星星点点可以看见一些村民的屋舍,山坳处处可见一簇簇的黄花,在山间显得清丽而灿烂,这就是侯支书带领村民近年种植培育的中药材连翘,这个季节正值开花,金灿灿,黄橙橙的,美了这里的山野,富了久居大山的村民。这里山野广阔,发展连翘种植产业得天独厚。侯支书积极争取县民政局老龄办给解决提供连翘苗,现在看见漫山遍野的连翘长势喜人,希望在深山的山野上绽放。山大沟深,侯支书带领群民利用沟壕地、阴坡地等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发展天麻种植,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土楞石堰都成了群民发展天麻的主战场。
侯爱林从2005年当东岭村支部书记,2015年合村后任王岭村支书,当年只有二、三十名党员,现今已发展党员达66人。看着过去的羊肠土路、低矮土房,还有黑瘦苦愁的群众如今开着豪华名车穿梭于大桥水泥路,山脚下楼房排排,一个个花枝招展的时髦女郎、一堆堆衣着不凡、谈吐高雅的俊男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青山花园间徜徉,侯支书笑了。
不觉间,一根根银丝悄悄地爬上了这个当年潇洒英俊的兵哥哥。这支部书记一当,又是一个十七年!
军人本色就是敢打硬仗,哪怕这仗是一个又一个十七年,风云沧海,方显英雄本色,当兵为国家,支书为家乡,炮火中淬炼,山风里磨练,他依旧风采奕奕,军人姿态!

任金良,洛南县高耀镇公用事业服务站干部,爱好文学,喜欢书画,偶尔飙歌,间或体育健身,广交好友,策马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