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
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葛以政老师,为我市资深的并颇多建树的文史专家。此文向读者解说了志书上记载的清河县县治变迁的过程,为难得的文史资料。特向葛会长致敬!
解说清河县县治变迁的志书记载
葛以政
清江浦是清代清河县乾隆二十六年(1751)之后的县治所在地,当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之后,位于码头镇的清河县治就成为旧县治了。这个事实已有多篇文章写到过,许多人都知道他们之间的联系,但清河县先后经过多次迁移,完整准确的记载除文史研究人员之外,很少有人看到。现将《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建置》中的相关记载变竖排为横排,变繁体为简体,加上标点,并作适当解说,以便宣传和普及。
以下内容,每段前面引号中的文字是加上标点后的原文,后面是解说性的文字。
“清河旧城在大清河口,宋咸淳九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筑。”这是清河县最早的县城,在大清河口,即今淮阴区袁集乡桂塘村附近。宋咸淳九年(1273),也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年,元人早已消灭了金人而占领了淮河以北的许多土地。南宋为了抵御元军的南进,对淮河两岸的行政建制作出调整。在淮河北岸的大清河口设置清河县,隶属于清河军;次年(1274),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筑起了清河县城。可是,清河县仅仅建立3年,筑县城后仅2年,就成了元军的地盘。
“元泰定中,河决城圮。县尹耶律不花请迁于河南岸甘罗城。”元泰定元年(1324),黄河决口南下,汹涌澎湃灌满泗水向淮河而来,大清口县城首当其冲,城倒屋塌。县尹耶律不花向朝廷请求后,就将清河县城迁到了淮河南岸的甘罗城。就是说,清河县城在大清口总共五十年。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咸丰清河县志·建置》记载:元初,淮河两岸的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同时存在,隶属于淮安路录事司。至元二十年(1283),将淮河南岸的淮阴县和东边十余里地的新城县一起并入了山阳县,而清河县却因为在淮河以北才独自存在下来。此时,清河县城迁到了淮河南岸的甘罗城,元初淮阴县的地盘自然从山阳县又划给了清河县。清河县的县域就从淮河北边拓展到淮河以南的老子山了。
“地僻水恶,居民鲜少。天历元年,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再迁小清口之西北而无城。”甘罗城西北边就是淮河,又是小清口的入淮处,由于大清口下游淮河入海的通道不断被黄河泥沙垫高,黄河水逐渐加大经小清河小清口的入淮量,甘罗城地势虽高,但淮河、黄河水势凶猛,此处沟渠纵横,居民很少,不是清河县城的久居之地。天历元年(1328),也就是说,在四年之后,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将清河县治迁到小清口西北处,位置就在现在的码头镇旧县村。这个地方在淮河以北,但在甘罗城的西方,离甘罗城十里远。这样一来,甘罗城就是清河县的临时过渡之处,大清口被冲毁的清河县城就是清河故城了。小清口清河县治在大清口清河故城的西南方十几里处,开始没有建筑城墙。
“至元十五年,兵起。筑土城三面,周六里有奇。有东西北三门、无雉堞楼橹,因河为池,制度简陋。”联系上文,至元十五年(1278)时间不对,因为1278年离李庭芝筑大清口清河县城仅仅四年。应该是至正十五年(1355),元末农民大起义,此时天下纷争,中原逐鹿,朱元璋逐渐强大。元人统治下的清河县城因南面的黄河是天然屏障,只筑了东、西、北三面土城墙,周长六里多一些,有东门、西门、北门,土城上没有复杂坚固的防御建筑,筑土城挖出来的河就是护城河。靠护城河来保护城内安全,没有更多的保护措施。
“明季之乱再徙甘罗城,不久复旧。”明代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大起义使明朝天下大乱。此时的清河县治在小清口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小清口的清河县土城无法保证城内安全,便又将清河县的政治、军事机构再次迁移到甘罗城。此时的甘罗城是今非昔比了。因为明代永乐年间,河道总兵官陈瑄开凿的清江浦运河由东向西到甘罗城附近入淮;特别是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流经小清口由西向东入淮之后,甘罗城西侧的清口就成为黄、淮、运交汇转换的关键之处,河道总督潘季驯以清口为中心,全面治理黄、淮、运河,甘罗城西边的清口水利枢纽的雏形和南边形成的洪泽湖大堤已经森严壁垒,可以作为防御兵灾的天然屏障了。清河县城回迁到这里,在此坚守一段时间,直到改朝换代。“明季之乱”的时间概念较为含糊,《咸丰清河县志》表述为“崇祯末”,比较明确,应该是崇祯17年(甲申年),也是顺治元年即公历1644年。这一年中,崇祯皇帝自杀,顺治皇帝进了北京城。“不久复旧”是指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占据江淮,建立了清朝的清河县,又将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恢复到小清口西北的清河县城之中了。这样看来,明末清初的战乱状态,清河县治在甘罗城的时间只有两年。

(这是《康熙清河县志》上的《清河县旧图》。表现的是清河县在明末清初的地理位置状况,图中的小圆城就是“甘罗城”,三面半围城就是小清口西北的县城,黄淮运交汇状况非常清楚。图中有“大河口”,就是宋末元初大清口县城的位置,现在大致就在袁集乡的桂塘村附近。)
“国朝康熙中,河屡决,县益下,垒土为堤,官署仓库从上视若井。岁水大至,公私忧惙。谋迁渔沟及罗家荒,议皆格,不果行。”清朝康熙年间,小清口西北的清河县城南临黄河,因黄河河底不断被黄河泥沙垫高,黄河多次决口冲进县城,县城的地势与黄河大堤相比,越来越低下。只好不断加高黄河堤防和三面土城,这样,从高堤上看下面的官署、仓库,就好像在井中一样了。每年汛期,黄河水铺天盖地而来,高悬头顶之上,清朝官员和清河县城的商人、居民都非常惊恐。计划将县城迁往渔沟及其罗家荒这些地方,这些提议都被停摆下来,没有成为事实。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强调了“仓库”,此处粮仓很多,据《光绪丙子清河县志》记载,从明初到清代乾隆前期,此处先后有漕仓,有两个常平仓,有四个水次便民仓分别称为海州仓、赣榆仓、安东仓、沭阳仓,还有四个预备仓。可见此处是淮河以北一些地方的漕粮仓储转运重地,因为此处为清口上游,康熙前期中运河开凿之前,漕粮在此仓储转运,经小清河北上更为快捷。
“乾隆二十五年,江苏巡抚陈宏谋疏请移治山阳之清江浦。宏谋疏略曰:‘河势北趋,县益危阽,吏民屡以为请。臣往来巡历,县当孔道,跨两河无可迁之地。斯事体大。臣观山阳之清江浦,总河驻节之地,山清两境,犬牙相错;对岸王家营,南北冲要,与浦毗连。清河驿马,向设城中,绕越隔远;河官驻节,无地方同城;去山阳县隔三十里,缓急莫应。今若移清河县于清江浦,割山阳近浦地归之;清江官商云集,五方杂处,有知县足以镇抚弹压;其驿马置于河北适中,清河无绕道拨马之苦,山阳无隔远往返之繁;河臣旌节之下,设有同城官吏,体制宜称,所费者小,安者大。咨访督臣、河臣,下即道府,皆曰便云云。’”以上这段文字阐述了清河县城从小清口西北迁往清江浦的原因。关键人物是江苏巡抚陈宏谋。乾隆二十五年(1760),陈宏谋向朝廷上疏的主要内容在《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建置》中是以小字夹注的形式出现的。这段夹注非常好,将清河县城迁移的原因说得很透彻。黄河在清河县城的南边越来越向北移,清河县城越来越危险,官吏和居民多次请求迁移县城。陈宏谋不仅经常陪皇帝和朝中大臣、河道总督现场勘察,而且多次亲身前来考察,因清口地位特殊,清河县是运河通行不可逾越的水路通道,清河县城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跨两河无可迁之地”中的“两河”是指南边的“黄河”和北边的“中运河”。小清口县城在两河之间,如果跨过两河向南北迁移,黄河以南是洪泽湖区,自然不可迁;中运河以北就是渔沟和其东部罗家荒一些地方,也是水患连年,贫穷落后,不宜聚集人口之处。就是说,在清河县境内找不到合适的新县城地址了。于是,江苏巡抚陈宏谋就打起了山阳县清江浦的主意。陈宏谋给朝廷上疏,先说山阳清江浦与黄河对岸清河县王家营的重要地理位置:“总河驻节之地”、“南北冲要”、山阳清河交界之处“犬牙相错”。再说小清口清河县城的地理位置与它应当承担重任的三个不适应:一是清河县的驿马,一直是设在小清口城中的,因清口河多水恶,驿马要沿着黄河北大堤到王家营来与山阳县的驿马相交接,“绕越隔远”,非常不便;二是河道总督应该驻节清河县城,就近指挥清口枢纽黄淮运的治理工作,但小清口清河县城太小,没有地方让河道总督同城居住;三是小清口清河县城离山阳县界三十里,因为有清口阻隔,遇到紧急大事没有办法呼应。针对这些情况,陈宏谋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将清河县治理所在地移到清江浦,再把山阳县靠近清江浦的地方划归清河县。这样就会有三大好处:一是清江浦“官商云集,五方杂处”,本来各方争利,很难治理,有清河县的知县在此“足以镇抚弹压”;二是将清河县的驿马放在黄河北边王家营适中的地方,清河县就不再有“绕道拨马之苦山阳县也免除了“隔远往返之繁”;三是河道总督的“旌节之下,设有县级建置地方政府的同城官吏,“体制宜称”。有这样三大好处,比起另选其他地方来说,当然是“所费者小,安者大”了。陈宏谋不打无把握之仗,“咨访督臣、河臣,下即道府”,大家都说这样方便,有许多好处,这才向朝廷正式上疏的。
“又明年,分地界,计田赋,立寺舍,拨驿马,一切事宜,定著为令。顾久,未遑城筑。”陈宏谋的上疏当然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到了第二年,就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了,清河县城的迁移工作得到了实施。《光绪丙子清河县志》“沿革”中记载:“乾隆二十六年,……割山阳近浦十余乡并入清河,是为新县治。”就是说,山阳县的清江浦以及靠近清江浦的十多个乡都割出来并入了清河县,这就是清河县的新县治。这样一来,宋代之前的古淮阴之地除了南边的棠泾(即周桥)、青州涧(即汊河),仍属山阳县之外,全部变成了清河县的地域。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之后,小清口清河县城就成为“旧县”了。清河旧县元明清三代前后两次作为县治,共有四百二十多年历史。这里,很有必要提一下清河知县。知县就是县一级的最高长官,据《咸丰清河县志》记载:在旧县即小清口县城任职的知县,明代有六十五人,清代有四十二人。曾有现代书报中的几篇文章都写到“管钜买王营”的故事,都说管钜坐轿从清江浦的清河县衙中向北渡过黄河而来,这就是没有搞清楚清河县治变迁的时间。管钜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清河县知县,其时县衙在小清口县城,当时清江浦是山阳县的地盘,原属清河县的王家营地盘被黄河水冲毁了,必须选址重建。管钜从小清口县城沿黄河北大堤向东北而来,根本不用渡黄河。因路途较远,办事又急,坐轿显然不如骑马快捷,管钜是“单骑就道”,而不是坐轿。他多方筹集资金并捐助俸禄,买下原王家营旧址东边不远处的山阳县地主朱家的一大块高地,重新建起了王家营。这样,王家营自然是清河县紧挨在山阳县边上的地方。乾隆二十六年,清江浦周围的山阳县地盘划给了清河县,王家营东边也有一部分山阳县的土地划给了清河县,山阳县划给清河县的土地总计是十一个乡。然而,清江浦自陈瑄开凿运河以来,人口不断聚集,没有筑城;清代虽有河道总督驻节,也没有筑城;清河县管理机构迁来之后很长时间也就没有筑城。

(这是《光绪丙子清河县志》中的《新县四境图》。其中的“旧县”、“新县”、“王家营”的位置和水势都很清楚。)
“咸丰十年,豫逆东窜,县毁灭于火;同治四年,漕运总督吴棠始建城于运河南岸,凭河守险,是为清河新县城。吴棠新建清河县城碑略曰:咸丰元年、三年,棠先后再宰清河。于新县之无城,盖尝切切然虑之。而非常之原,黎民所惧,且必有以无戎而城尼之者,噤莫敢先发。十年,捻寇东窜,浦垣失守,披猖不可治。同治纪元,棠以江宁布政使兼署漕督,奉命驻浦督师。痛定思痛,为坚壁清野之议,维时邑绅,先筑土圩,北因汰黄堤,南临玉带河;有绪未成,乃相度地势,缩而小之,葺而完之。又于其中筑砖圩,北临运河,东西南各就洼下之地浚为濠,略仿古人罗城子城之意。未几,流人渐集,人心大定,始毅然创石城之意。大致依砖城之旧而东南稍廓焉。昔时,河湖堤岸旧有砖石,自形势变迁,无关修守,奏请以为工用,并燔其石以为灰。其桩木之不甚朽坏者,也搜取之以承其址,庶几化无用为有用。邪许版筑,靡间寒暑。经始于三年之春,至四年秋而工浚。计长一千二百余丈,凡用白金十二万两有奇。棠起家县令,以迄今日,自维艰危备,历无奇谋,袐计为民悍患,维此与民相守之宜。差足以自信者,其信故不惮约,言卑论而详述其原委如此。”这段话前面一长句是正文,先交代了咸丰十年(1860),捻军从河南省向东而来,烧毁清江浦这个清河县治所在地的情况;然后写出漕运总督吴棠在同治四年(1865)始建清河县石城于运河南岸用来防守捻军的情况。吴棠还专门为新建清河县石城立了一块碑并亲自撰写了碑文。吴棠碑文的内容也是用小字夹注的形式出现在志书之中的。吴棠碑文先说筑城的设想和过程:吴棠在咸丰元年、三年,先后再到清河县当知县。因清河县治清江浦没有城,官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吴棠经常愁得睡不着觉。老百姓也都很害怕,但没有非常充足的理由,未发生兵灾是无人敢提造城这样大事的。咸丰十年,捻军从河南向东而来,土堤失守,清江浦被烧毁,一片狼藉,无法治理。同治初年,吴棠作为江宁布政使并兼理漕运总督,奉命驻扎清江浦,率领军队防范捻军。痛定思痛,号召发动坚壁清野。维持当时秩序的本地绅士,先筑土圩,北边沿着汰黄堤,南边靠近玉带河;因土圩太大,有些样子但没有完成,于是根据地势情况,缩小一些,加以修补,完成了土圩工程。又在土圩中筑砖圩,北边靠近运河,东西南三面各就洼下之地疏浚成濠沟。外面有土圩,里面有砖城,这就是大致仿照古人罗城子城的意思。因为有了保障,外逃的人渐渐聚集起来了,人心安定下来,才下定了创建石城的决心。石城大致依照砖城的规模而东南稍为扩大一些。碑文中间写出了筑城使用的材料、花费的时间和银两:以前为治理黄河与淮河,河湖堤岸上有大量砖石,自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徙之后,废黄河无水,洪泽湖淤滩,旧有砖石不再发挥修堤守堤的作用,于是吴棠奏请扒取河堤、湖堤上的砖石用来筑城,并将一部分石块烧成石灰。原先埋在河堤、湖堤底下作为石墙根基等用途的大量桩木,其中没怎么朽坏的,也挖掘出来打入石墙底部作为承载石墙的根基,差不多是化无用为有用了。建造石城非常忙碌,严寒酷暑都不间断。开始于同治三年(1864)之春,至同治四年(1865)秋天才竣工。石城共计一千二百余丈长,总共花费白银十二万两还多一点。吴棠在碑文的最后,表述了建好石城是自己从县令起家到现在,为老百姓所做的最为满意的一件事,并为自己的诚信举动而感到了自豪。

(这是《光绪丙子清河县志》中的《新建县城图》,清江浦外围土圩和新建石城的规模一目了然。)
“自县治既迁,旧所营建,率皆荡泯,而昔志梗概存焉。……”自从清河县治迁移到清江浦之后,小清口清河旧县原来营造的建筑,全部都被黄河水冲毁埋没了,但是以前志书对这些主要建筑的记载都保存下来了。《光绪丙子清河县志·建置》接下来就再次记载了保存下来的许多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清江浦作为清河县治的所在地直到清朝结束,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曾于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十年(1871)、光绪二年(1876)三次都在清江浦担任清河县知县,任期加起来长达十年之久,后来升官外任,他在运河管理方面也有专门业绩,但他在周恩来出生后就去世了;因为万青选在清江浦有许多房产且家人定居清江浦,1904年,6岁的周恩来曾来清江浦的万府家塾馆继续读书,万青选遗留下来的大量藏书,是周恩来知识宝库的源泉之一,里运河边的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就是童年周恩来的读书生活地之一。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之后,清河县就被改称为淮阴县,县治仍驻清江浦。
(《淮阴报》2014年10月27日、2014年11月3日刊出,《淮安历史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刊出,在《淮安运河文化研究文集·第五辑》中以《清河县治的变迁》为题刊载。收录于《淮阴清河清口研究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作者简介: 葛以政: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12年以来),《淮安历史与文化》的执行主编,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络员。点校《咸丰清河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编著《淮阴清河清口研究文集》(河海大学出版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