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话传统习俗》
文/路路通
七月七牛郎会织女,已成为千古佳话。据老人讲,这天的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童男童女要是趴到葡萄架底下就能听到牛郎和织女说话。在七月初七这日,一般看不到喜鹊,据说这天所有的喜鹊都飞到天河给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七夕情人节这一民俗,是来源于牵牛星和织女星,双星相会的传说。

说到“乞巧”,在七夕情人节这日的活动很多,多半是青年男女们的有趣活动。
首先是设丰盛的瓜果、糕饼、甜酒及各种供品,祭祀牛郎织女双星,然后向双星许下各种青春的心愿,憧憬未来生活的幸福前景。当然这又源于古代的万物有灵论、自然崇拜。人们视牛郎织女双星为神,故向它们乞求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形成星辰崇拜中很富有诗意和人情味的习俗。

古时候,“七月初七这日中午,女人们开始丢巧针占卜巧拙。一般是取一盆清水,将绣花针投入水中。观看水里的针影,有的针影呈现花头、鸟兽之类的形状,有的则成鞋及剪刀的形状,谓之乞得巧了。如果针影粗如棒槌,或细如丝,直如轴蜡,此为拙的象征。女人们视自己所投针影显示的不同形状,得巧的女人则笑逐颜开,得拙的女人则摇头叹息,要是遇到小心眼的姑娘见自己投针呈现了拙影,则会伤心的掩面而泣。
现而今,民间这天也依然有丢巧针占卜巧拙的,不过多半是为了满足姑娘们的好奇心而矣,她们并非认为针的飘浮及影的反射能说明自己是否得巧。

七夕乞巧习俗在全国都十分盛行,不过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其共性是祭神乞巧,追求美好生活。在民间至今流传着这么一首“乞巧歌”:
乞手巧,乞就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
乞我姐妹千万年。
有些地方,习惯用当年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icon、男孩、女孩、一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案头。有的用彩纸剪成上面景物,贴于墙上。

在民间,仍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男女订亲后,女子喜欢给未婚的丈夫纳双鞋垫,鞋垫花样繁多,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鸳鸯配,龙风飞舞等等,其色鲜艳夺目,几乎不像鞋垫,很像是姑娘们的刺绣工艺品,根根彩线里寄托着姑娘无限的相思,这岂不正是从织女那儿乞的巧,一针一线纳入姑娘的柔情蜜意,成就一对对人间的美满姻缘。

另外,七夕节求美,则是年轻姑娘们的专有活动。织女无疑又是位美神,因为她本是主管爱情与婚姻之神,而爱与美是不可分的。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年轻的姑娘们都希望自己长得即年轻漂亮,又心灵手巧呢!所以女孩们都要在七夕这天,向这位织女美神求美。
于是在七夕这日,姑娘们都习惯于精心地梳洗打扮,穿上美丽的丝绸裙裳,用胭脂水粉、眉笔细心地美容化妆。

在过去姑娘们,常用凤仙花汁染红指甲,凤仙花也叫“指甲花”,它的学名是“凤仙花”。其方法是,摘凤仙花,加人明矾少许,捣碎敷于指甲上,以布条缠住。第二日即可染红。
在民间染指甲是所有女孩觉得最开心,最美好的一件事情。染上了红指甲,再梳理出各种各样的发式,戴上戒指、耳环等饰物,真是秀美可爱楚楚动人。姑娘们经过一番精美修饰,梳妆打扮之后,这才高高兴兴地去乞巧。

七夕这日求美、美容的习俗至今依然盛行。一般家中都要设胭脂水粉、香水等化妆用具于乞巧桌上,供家中女儿使用,也供奉织女。
在民间还有各种与求美相关的节俗。不少地方传说着,七夕夜,草上的露珠、雨珠是织女与牛郎相会时洒下的泪珠,若用来搽擦脸庞与长发,可使脸容更秀美,头发更漆黑。这些七夕情人节的做法其实都是与求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有祈求婚姻、爱情美满之意。

七夕求婚也是情人节的主要活动之一。织女兼有婚姻神与爱神的职能。这是因为织女原来是源于楚国汉水之滨的神,也即游女,自由地与男性相会的女神,她成为了少女们祈盼自己将来能遇到理想的梦中人,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爱人的象征。于是年轻的姑娘们,一般在七夕乞巧之时,都在心中默默祈盼着,将来自己会长得更美丽,会遇到合适的对象,婚姻会美满幸福。

在旧社会,由于封建礼教对婚姻的严重禁锢,青年男女不能自由相爱,男女授受不亲,包办婚姻使青年男女饱经沧桑,酿成了无数恨海难平、情天难圆的爱情悲剧。因此人们对织女牛郎“三百六十天才见一面”充满了同情、怜悯,同时对织女牛郎的自由恋爱也充满了憧憬和向往。牛郎织女的悲剧,成为了封建时代男女无法自由相恋、自由婚姻的现实折射。

其实,青年男女对婚姻自由的争取由来已久,天上人间的婚姻佳话,一直是人们內心想往和所追求的。现而今,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改变了因过去包办婚姻给男女之间因不随心所造成的巨大痛苦和心灵摧残,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七夕情人节”之所以流传千古的最主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