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宇鹏,男,汉族,1975年9月出生,陕西商州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陕西散文学会会员,商洛作协、评协、诗协会员,《九天文学》“作家在线”《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2021年10月诗歌《错位》获“鲁迅文学创新银奖”,2021年12月散文《故乡的童话》获《当代文学家》“瑞冬杯金奖”,2022年7月诗歌《生命》获当代文学家“星夏杯”一等奖。有40余万字的作品在各级各类纸刊媒体发表,代表作有《稻湾记忆》系列。

扎根泥土向阳生
作者:王宇鹏
“杜甫诗怀黎元难,柳青力塑创业艰”。柳青的《创业史》是一部深刻反映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鸿篇巨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扛鼎之作。因为柳青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他聚精会神创作的《创业史》和《铜墙铁壁》自然成为备受人民推崇的两部力作。这两部作品使柳青实际成为陕西作家群的翘楚。《创业史》所塑造的梁生宝、梁三老汉等艺术形象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典型,其典范性和影响力对陕西作家群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启示作用。柳青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对陕西文学崛起有着深远的影响。
柳青文学创作的成功得益于他能扎根现实生活沃土,俯身于农业生产劳动,悉心了解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各种复杂的矛盾斗争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精神追求。他为了创作《创业史》,于1952年向中宣部申请去长安县皇甫村当了农民。在14年的农村生活里,他积极转变角色,在“生活的学校"、“政治学校"、“艺术的学校”里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与农民兄弟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他以敏锐的政治觉悟,广阔的文化视觉,深刻地把握在社会主义农村革命运动中农民的思想激荡、心灵愿望和精神蜕变。《创业史》成为“通过艺术形式反映出来的真实的生活”的典型。许多评论家都用“我国当代反映农村生活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现实生活的历史容量具有了史诗性的规模”等说法对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可以说柳青的《创业史》回答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让作家在创作实践中明确了作品“为了谁"、“依靠谁”、“如何创作”等带有方向性和方法论等问题。

柳青的创作实践经验,为后来“陕军东征”的陕西作家群树立了创作的标尺。路遥以柳青为“教父",他深入细致地研究柳青的创作历程和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以此来砥砺自己,让自己成为有较高文化道德素养和严肃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倾向的优秀作家。路遥七次阅读《创业史》,深受柳青的启迪和影响。在路遥42年的生命历程里,他倾尽心血,在《平凡的世界》里深耕细作,用灵魂凝结成血泪般的朴实的文字。《平凡的世界》以宏阔的文化视野和史诗般的品级,全景式地反映了伟大变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精神发生的巨大变化,该作品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创作的巨大成功,缘于他扎实的生活和深度的生命体验。他深入矿区生活,亲自下煤井,与煤炭工人并肩战斗,体验煤炭工人的艰辛生活和精神状态,了解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心灵挣扎,路遥信奉“象牛一样劳动,象土地一样奉献"的做人和创作态度。他将丰富扎实的生活积淀和沉痛的生命体验熔铸于《平凡的世界》之中。作品集中展示了奋斗者的生命历程,反映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他们象保尔一样劳动,象圣徒一样渴望美好生活。在孙少平与田晓霞精神之恋残酷地凋零之后,孙少平又痛苦地回到惠英嫂子的小院子,两个受伤的心灵彼此精神安慰,灵魂相依。作品悲剧的结局启示着人们:人生必须心怀理想地活在现实里,因为平凡者在平凡的世界里必须重建平淡真实的生活。

路遥的作品成为一切在平凡世界里的有理想的奋斗者的精神食粮,作品影响了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路遥42年的生命历程,以全部生命的热情和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凝结而成《平凡的世界》,这是他深入生活,扎根劳动人民之中,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作品记写一段民族历史进程的伟大作品。
九十年代初,陕西出现独特的“陕军东征”现象:陈忠实的《白鹿塬》、贾平凹的《废都》、京夫的《八里情仇》、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程海的《热爱生命》等多部作品奠定了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的文化软实力。特别是《白鹿塬》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又现当代文学史树立一座文学丰碑。"水流不离海,月落终归天”,贾平凹对陈忠实生命及思想艺术价值的评价极为中肯。陈忠实四年呕心沥血,为了完成这部鸿篇巨制,他花三年左右的时间,深入农村生活,积累生活素材;查阅历史资料和地方志;研究民族文化心理、社会伦理学和东方美学;学习借鉴柳青《创业史》和俄罗斯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长篇小说结构的方法,终于写成了代表家族秘史和具有民族精神的《白鹿塬》,该书以史诗般的现实主义品格,扛起“陕军东征”的文学大旗,展示陕西作家群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和深厚扎实的写作功底。

后期贾平凹的《秦腔》、陈彦的《主角》、分别斩获两届茅盾文学奖,这两部作品都是源于作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扎实的生活积淀。特别是近期央视热播的《装台》,作品讴歌平凡人不平凡的奋斗历程,《装台》告诉我们:生存于人世,美好的生命只是一个过程,人生不可重演,面对瞬息万变的生活,我们只有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在不断嬗变中获得精神突围的力量;而且,我们不要拆台,只能装台,这样,当我们面对着远去了的生活和远去了的时光之后,我们更多的是坦然的微笑,而少了悔恨的泪水。这些传世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扎根群众,面向未来,在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营养和精神力量,获取写作热情和写作灵感的。
生活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人民群众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着美好的新生活。平凡的生活也有波澜,每一个平凡人物都有其生活的矛盾困惑和心灵的挣扎,他们身上都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光芒。因此,只有作家的艺术之根深扎生活沃土,作家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把握他们的生活逻辑和生命走向,尊重他们的幸福的价值和奋斗的理想,看到他们生存的精神光芒,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富有社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的传世之作。相信商洛作家群能深扎生活沃土,仰望文学星空,发扬东征精神,向更高更远的目标挺进,让商洛文坛多一些耀眼的明星。
2020.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