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武军(河北)散文3篇
作者简介:赵武军,男,现年53岁。河北省临漳县县委宣传部干部。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漳县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散见于《邯郸日报》《邯郸晚报》《普宁文学》《延赞文学》《星星草》《邺风》《临漳周报》等报刊。




《雄关漫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
……满怀对万里长城的无比憧憬,满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万丈豪情,我们乘坐旅游大巴从明十三陵景点出来后已是正午,大家不顾舟车劳顿,便一路风驰电掣般扑向北方,在群山环绕的高速公路上直奔居庸关!
居庸关长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山谷中间,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山花烂漫,景色瑰丽,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居庸关是从北面进入北京的门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伟气势,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居庸关的中心,现在还保存着一个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台,叫“云台”。在元朝时,这台上建有三座喇嘛塔,于元末明初被毁。基于这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早在1961年,位于关内的云台,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居庸关历史悠久风光秀美。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写下大量描绘居庸关的诗词赋和碑刻,石刻文字,其中,古诗词有170首左右,近1万3千余字。居庸关现存石碑近20块,其中14块较为完好,最有名的莫过于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词:“居庸叠翠”。
午后两点整,我们一行人从山脚下的停车场拾阶而上,通过检票口,在广场上欣赏了御笔“居庸叠翠”石碑,拍照留念后,又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第一敌楼的栈道上——那里矗立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好汉碑”。这块高两米、宽一米的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的红色题文,便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个人认为,其实当时毛主席的真实用意,在于让后人体会到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人,才是创造世界奇迹的英雄好汉!
于是我们开始攀登雄关隘口,游览角楼、炮台。三观所到之处皆是数不清的明代青砖:脚下有磨得光秃秃的正方形的地面砖、台阶砖、还有三角形的边角砖,手扶的是白灰勾缝的长方形墙体砖,女墙上还覆盖着马鞍形的加厚砖……栈道右侧居然还用粗大的筒瓦码成排水沟,真可谓用心良苦!居庸关长城依山就势修筑在海拔800多米高的金柜山和翠屏山上,长城上的敌楼、烽燧、铺房,是古代打仗时作为掩体和士兵居住的地方,共修复了25座——如此浩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在没有起重机、吊车等现代化机械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将一砖一瓦背上山来并精心修建的?在今天看来真是不可思议!
刚开始登西山长城还比较顺利,大家有说有笑。然而从第五台敌楼开始,栈道如天梯般悬挂在面前,最窄处仅有一米多!我们这些中年人发憷得只想打退堂鼓。可当我们看到,有几个不同肤色的老外还气定神闲地向上攀登,特别是有几个小朋友戴着太阳帽从山顶下来时,不由得勇气倍增!于是顶着三伏的骄阳,在上蒸下煮的模式下小心攀登。栈道陡峭几近90°,我攥着右侧的铁栏杆,腿还有些发抖,不敢看女墙外的岚翠美景,生怕头晕目眩摔下万丈深渊!而我前面的那位穿着旅游鞋的女郎的后脚跟儿,一个劲儿地要碰我的下巴颏,吓得我浑身冒汗,体恤衫早就湿透了……
好不容易登上了第九敌楼(烽火台),累得我一屁股坐在大石头上,气喘吁吁地喝起矿泉水来。这时从下面又上来一男一女两位老外情侣,嘴里叽里咕噜“Great !Great !”地夸个不停。我一时不知哪儿来的兴致,鼓起勇气走上前去,用蹩脚的英语对那位男老外说:“Excuse me, may I take a picture with you ? ”没成想那老外满脸的friendly,回应道:“Why not ?”我听了大喜过望,于是在烽火台上,我们留下了国际主义友谊之照!
行走在长城上,绿树,寺庙,山水和城墙组成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画,就像一辆驶向春天的列车,让人总也看不够。我们所攀登的雄关修建在海拔近千米的金贵山上,共设有十二座烽火台(敌楼)。虽然由于时间和体力的关系,我们没能登上最高峰,但是中华儿女勤劳勇敢、壮志成成的伟大精神,将永远凝聚在“天下第一雄关”匾额上,熠熠生辉,万古流芳!
《壮哉人工天河》
朋友,你也许欣赏过浩浩荡荡、一泻千里的长江;也许饱览过浊浪排空、奔腾咆哮的黄河……可是,你游览过绝壁穿石、高悬半空、似青云出岫般的人工天河吗?
不错,它就是豫西的林州人民经过战天斗地开凿出来的引漳入林伟大工程红旗渠!它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候壁断下起步,蜿蜒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干旱的林州大地。你如果从空中望去,它就像一条巨龙,飞舞盘旋在巍巍太行的苍茫群山怀抱,真可谓“玉带绕丹崖,青蛇缠山腰!”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林州十年九旱,几乎颗粒难收。外出逃荒要饭的村民络绎不绝,甚至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民国初年,姚村王秋宝一家六口就被饿死了五口。1920年的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早早爬上四公里外的黄崖泉排队去挑水,可由于那泉眼小得如香头,半天才能滴答一桶水,结果到了天黑,才轮到自己接水。等好不容易挑了一担水回村,已经是月上梢头!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担心公爹出事,便出门迎接。天黑路滑,新媳妇又是小脚,当王水娥接过公爹的水担刚走几步,便被石头搬到,一担水洒了个精光!虽然公爹没有埋怨,但羞愧难当的儿媳妇还是在那个万家团圆的除夕夜里上吊自尽了……悲痛欲绝的桑林茂老人埋葬了新婚儿媳的尸体,于大年初一带领全家踏上了逃荒路,从此杳无音讯!
一担水的倾覆,足以剥夺一个人生命的尊严,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灭顶之灾!这就是千百年来旧林县严重缺水的写照!为了改变家乡恶劣的生存环境,新中国的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于公元1960年2月11日的元宵节,自发组织了10万民工并从十五个公社的山庄出发,顶着寒风,踏着霜冻,扛着工具,背着行李,用小推车推着炊具,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急匆匆地向太行山进军了。他们立志要在壁立千仞的悬崖上,开出一条水的通路来!
胸怀梦想的人,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力量。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全国各地都在勒紧裤腰带度灾荒,林县人民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了!这一战就是十年,那种铺陈与席卷的豪迈,那种撞击与坚韧的气势,那种攻坚与克难的勇猛,在漫卷的红旗下惊心而动魄、宏大而律动!
“山硬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任你山高石头硬,铁山也要钻个洞”——红旗渠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穿过,不时有松动的岩石滚落,影响施工。为了保证民工安全,加快工程进度,共产党员任羊成担任除险队队长,带领十二名排险队员,腰系绳索,从山顶凌空飞降,用勾撬除去一块块险石。高空作业,时时都有生命危险。在一次排险中,任羊成被一块悬崖上掉下的石头砸在嘴上,三颗门牙横断在口里,顿时血如泉涌!可他毅然决然地吐掉碎牙,继续排险不止……
24岁的妇女营长李改云,在检查本营施工进展情况时,发现崖壁上有碎石滚落,崖下几名民工正在錾石条,她急忙指挥民工迅速撤离。一位16岁的女民工被突如其来的险情惊呆了,李改云奋不顾身冲上前去,把女民工推出险境,自己却被塌方埋住。经抢救,李改云右腿粉碎性骨折,落下终生残疾!
李茂林,原任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负责分指挥部医疗和安全保卫工作。在红旗渠工地上,他不仅为修渠民工看病治伤,还为当地群众进行医疗,被誉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1960年3月28日,他进隧洞查看施工险情时,因隧洞塌方而壮烈牺牲,终年46岁!
“炮声隆隆浓烟起,悬崖绝壁壮士忙。一双大手改山河,太行峰顶人造江”——正是凭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林县人民在十年的时间里,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修建各种配套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如果把这些砂石砌成两米高、一米宽的围墙,则可以从广州铺设到哈尔滨)总投工3470.2万个,才修筑成了这绵延几千里,漂越两个省的“人工天河”!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引水赞歌!并被国际友人夸赞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有了水,林州半裸的万年荒山上就栽上了树。山顶是墨绿色的松树、柏树(木材林),山腰是葱绿色的酸枣、花椒、板栗、核桃、柿子、山楂树(经济林),山下是成畦的水稻和小麦,这样就形成了林茂粮丰的立体型绿色景象,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全国经济林名、优、特产商品生产基地”。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和奉献,实现了祖祖辈辈的梦想,让牺牲者欣慰,让奉献着无悔,更让接力者戮力前行!
如今,游客们踏着红旗渠畔用条石砌成的五米高的栈道围墙,凝望着熠熠生辉的紫红色石英砂石山体,手扶着水泥裹木栏杆,聆听着脚下潺潺的流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铁锤叮当、钢钎铿锵、炮声隆隆的劈山开石的激情燃烧岁月!虽然韶华流逝,时代变迁,但太行山依然巍峨,林州故事依然感人,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依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伟哉,人工天河!壮哉,林州人民!!
3.《遥远的温暖》
姥姥家远在千里之外的山东沂水县,是我魂牵梦绕的革命老区。那里不仅有好山好水好风光,还有我童年的好伙伴、好美食……
小时候去一趟姥姥家可真不容易,我也只是在上一年级的时候跟妈妈去过一次。先是从邯郸坐火车到山东益都,再由益都倒车到济南,然后乘长途公交到沂水县。而县城离姥姥家还有二十多里的丘陵坡路,这就需要租一辆独轮推车,妈妈坐一边,我坐另一边,将行李放在横梁上,于是车夫将辔带搭在肩头,驾轻就熟地推起木车,叽里咕噜地一路欢歌把我们送到了到了丰台湖乡许家湖村……
妈妈说我从小就是吃货一个——千里迢迢,辗转颠簸,大人都晕头转向,恶心呕吐,吃不下饭去,可我却是活蹦乱跳,兴奋异常。在益都车站候车室,妈妈买了两个肉夹馍,都让我给风卷残云吞下去了,而且里面夹的还都是油腻腻的肥肉。难怪我从山东探亲回来,家里人都说我胖呆了——脸蛋像烟台的红苹果似的又大又圆!
平原上的孩子没见过大山,故而在妈妈和姥姥、舅舅、妗妗等亲人执手相望泪眼激动万分地团圆时,我早和表哥表弟表妹发疯般地往山上跑去。半裸的荒山上,植被稀少,鸟儿啁啾,却让我心旷神怡——还真有些“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感觉。表哥说要带我们去捉斑鸠,我一听像打了鸡血,赶忙应声附和。于是我们四处寻找虫子来做诱饵。我和表妹在一截枯树枝上找到了几条钻心虫,交给了表哥,表哥便从腰间摘下了铁夹子,在一片沙地上布下了机关:只见他先用两手刨了个小坑,然后将铁夹子小心翼翼地支开放进去,再慢慢用沙子埋起来,直到什么也看不见,唯有凸起的小沙包时,才将几条虫子放在上面,让它们在沙包上尽情地舞蹈!而我们在表哥的指挥下迅速闪到树林里潜伏下来。不多会儿,几只贪婪的憨斑鸠咕咕咕滴飞过来觅食。当看到窜上窜下的黑虫时,领头的斑鸠立马蹦过去啄食,却不料踩下了机关,被沙包下弹起的铁夹子牢牢地夹住了双爪,扑棱着翅膀痛苦地挣扎着。我们见状大喜过望,表哥大喊一声:“冲啊!”便一马当先撒丫子跑过去,连斑鸠带夹子抱在了怀里,像得胜的将军似的仰天大笑,爽朗的笑声在空荡荡的山谷里久久回荡……
回家时已近黄昏,妗子便将逮着的斑鸠用开水烫了,挖去内脏,再用黄泥裹了,放进灶膛里烧烤。等到大锅里的豆沫熬好了,“叫花鸡”也烧好了。妗子敲去外层烤焦的泥土,便露出了红里透黄的斑鸠,顿时,一股喷香的烧烤味儿便直钻鼻孔,让我垂涎欲滴!妗子分给我和表哥一人一条大腿,再将剩下的躯干分给了表妹和表弟。哎,斑鸠身上的肉太少了,我啃完那条大腿,还眼巴巴滴瞅着表弟手上的骨架,于是趁他不注意,猛地扯下那只可怜的斑鸠头,美美地塞进嘴里大嚼起来。受惊的表弟哭着向妗子告状,可妗子非但没有责骂我,反而笑得前仰后合——毕竟还是缺吃少穿的洪荒岁月,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何罪之有?
到了夜晚,月亮从东山坡爬上来,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村寨,给层层麦秆铺就的屋顶镀上了鳞鳞水银……孩子们都跑到街上疯玩,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当时好多游戏我都记不住了,唯有那出“半夜鸡叫”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先是一个男孩在麦场上学三声憨涩的公鸡叫,便瞬间隐藏在麦秸垛里。然后我们的老大高喊一声:“抓贼呀!”于是大家蜂拥而上,在十几个麦垛之间逡巡搜索,最后谁抓到“周扒皮”,便是小英雄高玉宝!结果那天也该我露脸,在一个犄角旮旯,我无意中踩到了钻进麦秸里的周扒皮的左脚,疼得他哎呀一声嚎叫,便被我不费吹灰之力擒获了!于是我成了大家公认的小英雄,享受骑马游街的殊荣——坐在两个男孩用双手交叉搭起的肉椅上,在大家众星捧月般的簇拥下绕场一周!那感觉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我在姥姥家过的那个清明节真是开心之至。不知是什么风俗习惯,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给孩子煮五颜六色的鸡蛋、鸭蛋和鹅蛋——也许是让孩子吃了驱灾辟邪吧——总之每个孩子口袋里都装得鼓鼓囊囊的,跑到大街上边吃边炫耀:看谁的蛋多,谁的蛋大!并且还要进行碰坏蛋比赛:两个孩子各拿出一个鸡蛋,互相撞击,谁的被撞碎,谁就是坏蛋,就得让对方吃掉鸡蛋!这就是潜规则。妗子给了我十个鸡蛋,五个红的,五个绿的。没成想我兴冲冲到街上比赛不到几回合,就被人家赢走了四个鸡蛋,心疼的我只想哭!表哥见状,赶忙来安慰我并悄悄地面授机宜:“别怕,你该用鸡蛋的小头去碰对方的大头,并且最好找没经验的小孩子……”我听了大喜,忙依计行事,果然屡试不爽,又赢回来五个熟鸡蛋,高兴得我哼着小曲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就这样在姥姥家住了有一年,虽说每天粗茶淡饭,但逢年过节姥姥和妗子还总是整出些花样来。什么煎饼卷大葱、猴上杆、香椿炒鸡蛋、紫菜豆沫……煎饼卷大葱是山东的特色食品,无论是在抗战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都用它养活了八路军和解放军,为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听妈妈说,我大舅参军后就是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所以姥姥一家都是烈属,享受着国家抚恤。我现在只模糊地记得,每天天不亮妗子和舅舅就起床干活了。舅舅去镇上上班,妗子在家操持家务:推石磨磨面、摊煎饼做饭……而懂事的表哥也帮着打下手,喂猪喂鸡、担水扫地。等我起床后再看,院子里干干净净的,妗子正坐在灶前摊煎饼。只见她守着一个小圆桌般大的铁鏊子,先用沾了油的抹布抹一遍底面,再倒上和好的玉米糊,然后用木巴迅速摊开在加热的铁鏊子上,菲薄而均匀……她的动作是那样的娴熟,不到十秒钟,一张薄薄的煎饼就出炉了。玉米面煎饼焦黄透亮,地瓜粉煎饼粉红香甜,妗子每天都要摊上成百张煎饼,才能养活一大家子人。早饭的时候,妗子给我和表弟表妹各卷了几张煎饼,又切了几小段咸鱼让我们就着到外面吃去。我们高兴地蹲在东山墙下,沐浴着金色的朝阳,嚼着香脆的煎饼,舔着咸咸的鱼干,幸福得无以言表!至于妗子做的拿手菜“猴上杆”可是当地一绝!她先将孩子们傍晚摸来的蝉的幼虫——当地人叫接柳滚——洗净后用盐水腌制,再将芹菜梗切成小段。等油热后一起下锅。蝉的幼虫被热油炸得要死,赶紧抱住一截芹菜不放,于是青青的菜梗上便爬上了一只黄里透红的接柳滚,等烧熟后盛在盘子里,满屋子馨香扑鼻,故而美其名曰“猴上杆”,吃起来荤素塔配,色香味俱全!
当然,除了吃的,那就是玩的了。记得和表哥表弟去庙会上玩,我总是被小摊上卖的用泥捏制的小鸡小狗吸引了目光。那五颜六色的陶制品,是让小孩子吹着玩的。小公鸡的尾巴上有孔,吹起来嘀哩嘀哩可好听了,每次我都要花几分钱买一个,一路欢歌逍遥自在。而表弟总是要一个花花绿绿的风车,咕噜咕噜转着解闷。表哥性格内向,不爱乱花钱,他喜欢带着家里的那只脖子上系着铃铛的哈巴狗,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钻来钻去……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和妈妈终于要回家了。舅舅把家里不舍得吃的花生米炒好一大袋,送给我们到路上吃;妗子把腌好的香椿菜装好一大袋,让我们到家后分享;而姥姥则把一双结实的草鞋送给我冬天下雪穿……于是在沂水河畔,亲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感动的场面让人终身难忘!难怪到了四十年后的今天,我梦里还常常和山里的孩子疯跑着玩耍,和表哥表妹一起碰坏蛋……
巍巍沂蒙山啊,你永远横亘在我的心室;潺潺沂水河呀,你永远温润着我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