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2022年第6期
目录
1.小说
铁血烽烟 王维正
2.散文
此中有真味 桃花源中人
3.小说
冬枣妹 金水木

[风雨老三届]系列短篇
《青山脚下》(五)
铁血烽烟
王维正
1
从煤城回来,正赶上征兵时候。我顿生一念:参军去!
我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兰亭,兰亭竟然非常激动地再次坚定地支持了我。
她说:“你从兵团战士、煤矿工人一路走来,经历了各种锻炼,一定会成为一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等你拿着军功章回来,我们就结婚!”
“兰亭,你…"我感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盯着兰亭那双美丽的眼睛。
"你什么?”兰亭笑着问。
“你,你真好!"我一把把兰亭搅入怀中,第一次深深地吻了兰亭。
元月13日上午9点钟,火车站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红旗招展。
应征入伍的新兵,身穿崭新的草绿军装,胸佩大红花,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站台。
送行的党政领导和家人都再三深情叮嘱到了部队要听首长安排,不怕吃苦,练好本领,报效国家。
我恳听完爸妈和二伯二妈的嘱咐,拉着兰亭的手来到一边。
兰亭笑容灿烂,但眼眶里噙满了泪花。她把一本精致的笔记本双手递给我:“强哥,该说的都说了,就送你两个字:保重!”
"照顾好自己!”我用力地握了握兰亭的手,转身登上列车。
一声悠扬的鸣笛,列车启动。兰亭跟随着列车转动着身体的方向,两只手不停地挥动。她那高挑苗条的身材,渐渐缩小,模糊,消失。
我的心里升起一种难言的滋味。
我一路顺风,来到了解放军陆军绿色的军营,戴上了鲜红的领章,开始了紧张艰苦的新兵训练。
因为我是老三届知青,在新兵连里算得上知识分子,所以组织学习、编写板报,撰写新闻稿件等等一应的文化活动,班长都委托了我;又因为有4年的兵团锻练,所以在演营拉练和新兵比武中表现出色,在三个月的新兵集训结束的时候,评成了先进。转到正式连队后,当了班长兼连部文书。
我的挎兜里,装着兰亭为我送行时,送给我的那本精装的学习笔记本。笔记本第一页写着两个秀丽的字:惜别!落款是:想你的兰亭。一九七六年元月13日。
我把我们俩在老榆树下相依读书的那张照片贴在笔记本的第一页,下面写上:有梦的地方。
在充满豪情与壮志的军营中,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准备打仗。每天都是紧张的军事技术训练,频繁地进行实战演习。
我把我的军营照片寄给爸妈,寄给兰亭,写信告诉她我在部队的感受。兰亭也把新近的工作照寄给我,我从照片上看到她是那么地高雅漂亮有气质,那么认真地工作,那么永远地笑容灿烂。她在来信中为我骄傲,给我加油一一
…强哥,仔细端详着你的军人英姿,你能猜到我是多么自豪和骄傲吗?我让同事和同学看这张照片,他们都啧啧地羡慕,都夸我好福气!我的心里就变成了蜜糖罐子了…
晚上便做了一个甜蜜的梦。梦里的你穿着一身军官服,威武英俊,满面春光,满面笑容地站在我的面前,双手托着一个红色绸缎的盒子,里面放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军功章。…我笑醒了,心里美滋滋地再无睡意。
强哥,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加油!
……
我们在这样火红的日子里抒写着春春的风采,憧憬着爱情中的美好未来。
1978年春节过后的一天,连长通知我马上到团部,说首长找你有事。
我被派外执行一件特殊任务,规定停止一切对外联络通迅。从此断绝了与兰亭的联系。
1979年元月,我奉命归队,受命突击连连长,充分准备,待命出征。
我和战友们马上投入战前准备。突击连的装备精良,战士个个生龙活虎,作战技术一流。
这个时候,我最真切地感受到了军人的义务和出征的含义。我让战士们都填写了遗书表,写下遗嘱,上交到上级部门专门机关保存。
我把和兰亭在大榆树下的合影从笔记本上取下来,装在贴身的衬衫口袋里。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我的突击连首当其冲,打在部队的最前面。
炮火震耳欲聋,飞驰的炮弹飞蝗般布满天空。枪声爆豆密响,昼夜不息。山头被炸坍,山林火焰冲天。江河几乎沸腾。飞尘烟火,白天遮蔽了天空,夜晚照亮了黑暗。
我军如下山猛虎,勇猛冲击,号声震荡山谷。越军顽强阻击,拼死抵抗。
战役呈胶着状态。
我军推进缓慢,头两天就造成了严重伤亡。原因是:第一,越南在我国的援助下,抗法10年,抗美20年,整整打了30年硬仗,完全是全民皆兵,实战能力很强。即使是最普通的女民兵,也是非常坚强、特别能打的英勇战士;第二,越军的武器装备的程度超过了我们,一方面是来自我国长期以来的无私援助,另一方面来自苏联援助的先进武器;第三,30年来,我们为越南培养了大批的高级军官,他们对我们的战法十分熟悉;第四,越南的北部全是崇山峻岭,森林茂密,建有密集的防御工事,特别是暗堡。大炮和坦克无法展开,不能发挥优势。
紧跟我冲锋陷阵的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小李,小成,小冯,老虎,大山,一个个高喊着"冲啊",跃入敌军阵地,连琐射击,猛挥大刀,猛刺刺刀,在敌人的鲜血飞溅中,眨眼间就倒在血泊里,有的被炸得肢体残缺,有的甚至血肉横飞。越军的阵地更是惨不忍睹,英姿勃勃,漂亮的二十岁出头的越南女兵,刹那间被炸得粉身碎骨……
战争的嗜血性与残烈性就在我的眼前!
我和我的战友,心里再没有其它,只有仇恨,只有杀敌,只有为大部队杀出一条血路!
我和我的战友,在密林中穿插,在山涯下突击,在山腰间爆破敌堡,在隘口拼杀。衣服撕破了,手臂划伤了,脸上溅上了血污,拿下一个一个的越军阵地,为大部队开辟着一寸一寸的道路。
很快,前指调整了战略和战术,形势逐渐向我军有利方面转化。
10天后,我军直逼越南首府城市谅山。
2
我的连队已减员四分之一。指导员挂了轻彩,副连长负了重伤送回国内治疗。
在血雨腥风的残烈战斗中,我们打到了第13天。
"报告连长,前面发现四个暗堡,火力凶猛!”
一排长跑过来,把望远镜递到我手中。
我从掩体里站起来,顺着一排长指示的方向仔细观察。
在狭窄的山沟公路的两侧,在悬崖的隐蔽处,前后有四个暗堡交叉射击封锁路口,火力密集,难以接近,实行不了爆破,特别是右前侧的那个。
我把望远镜递给指导员。指导员上下左右移动着仔细观察了一会儿,说:"困难很大!你下命令吧!”
"命令:一,指导员,二排长,三排长分别带领一二三小分队,分别摧毁左侧两个、右侧后边一个暗堡,由指导员统一指挥!二,一排长和我带领第四小分队负责解决右侧前面那个恶魔,行动!”
"出发!”指导员下达了命令。
3个小分队迅速跳出掩体,穿插迂回前进,很快被夜色吞没了。
我派了4个非常机智勇敢的战士,分前后两组突击,伺机炸掉右前方那个凶恶的魔窟。
在夜视望远镜里,四个战士沿着壁根匍匐前进,一米,一米,一米……他们匍匐爬行,忽然一跃而起,猛扑敌堡,但是刚刚接近,就全都壮烈牺牲了。
我的怒火几乎要冲破脑门,把全身烧掉。我大声命令:
“一排长,我上去!如果回不来,你就是指挥员!" "连长,我上去!你是指挥员,全连不能没有你!”一排长大声吼道。
"我上!” "我上!" "我上!”……战士们都争抢着。
"我不是蛮干送命,我有攀岩技术。听命令!”
我把挎兜取下来交给一排长,交待:“我如果牺牲了,把里边那个笔记本交给组织。”
我把两支爆破筒绑在胸前,跃出掩体。
忽然听到几声爆响,腾起几团烟雾,指导员他们已经拿掉了那3个暗堡。
我趁机跃进岩根,攀上岩壁,身子紧紧贴着岩石,像壁虎一样慢慢向暗堡移动。这是敌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在射域之内。
一团薄云遮住了下弦月,黑魆魆的峰峦像怪兽一样瞪着贪婪的眼睛。远处炮声隆隆,近前飞蝗刺目。敌堡里机枪喷射的火舌长长地喷出射孔,刺得眼晴流泪。声音像无数鞭炮齐鸣,震得耳鼓发疼。
一排长带领着守卫的战士们,拼命地用机枪扫射,用榴弹跑轰击,吸引着敌人的注意力。
指导员传来报话,他们已成功炸掉了那三个暗堡,正在向前推进。
满腔的仇恨给了我最大的毅力,胜利的消息增加了我的力量。3米,2米,1米,3尺,2尺,1尺…终于移动到暗堡的射击孔旁边。
我慢慢地取下爆破筒,把两根并在一起,猛地拉断导火线,趁敌人停止射击的一瞬,用尽全身力气,把爆破筒死死地顶进暗堡。
我顺势一滚,滑到岩根底下,只听得一声地动山摇的巨响,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五天的下午,躺在国内的后方医院里。
在迷迷糊糊中,兰亭捧着我的双手,脸上流满泪水……
守在旁边的副连长看见我睁开了眼睛,激动地抓住我的手:“连长!连长!你醒了!”他竟然抽噎起来。
"我不是没死嘛,哭什么?你的伤怎么样?"
“连长,我能行走了。咱们的第二战役已经结束了。”他把一张战地简报送在我身旁。我仔细地扫视了一遍,前线捷报频频,顿觉清爽了许多。
我用力地把手伸进衬衫的口袋里,还好,和兰亭的合影还在。只是被血迹污染了一片。但是,脸面还清晰如故,她正在看着我亲切得意地傻笑。我的心里却涌上一股酸楚。
护士见我醒过来了,把替我保存的挎兜和那本精裝的学习笔记本交给了我。
前来看望我的营团首长告诉我:那座暗堡被炸毁后,两片巨石在你的上面交叉互顶着立住,没压在身上,拣了一条命。你的头部多处被碎石砸成重伤,肚子被炸飞的竹竿捅了一个窟窿,肠子都流出来了。
我问我的战友们的情况,首长告诉我: 那天牺牲了10名,受伤15人。其余的已由指导员率领进入谅山了。还说:那天你们连把敌人的最后一道防线摧毁后,大部队如猛虎下山,横扫敌军,很快就打到了山外的平原,更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谅山…
团长又郑重地对我说:军区司令部已批复,记你们突击连集体特等功一次,记你一等功一次,指导员和副连长二等功一次,战士们都有不同等次的嘉奖。
我喃喃地说道:“ 人都死了,记功还有用吗?”
"怎么没用呢?这是祖国对人民对子弟兵的嘉奖啊!是我们革命军队的灵魂雕塑啊!”
团长说得语重心长。
3月16号,反击战宣布结束。但是老山一带仍然有越军不断的搔扰。
我一直没有和家里联系,因为好多事情在信里不便言说。反正这几年已经中断了通讯,这样也好。不知道不心忧。
三个月后,我康复出院。师部决定,调我到老山前线做作战参谋,军衔晋升为上校。
通讯依然禁止。
日子在硝烟中很快地又过去了3年。前后5年,我按纪律不能当然也没有和家里及兰亭有过任何联系。
3
1982年7月,我从老山前线调回师部,选送国防大学深造。首长告诉我:“国大9月开学。开学前这段时间回家看看吧!小任,5年了,没有通讯,你爸妈一定要急死了。谁叫我们是军人呢!”
到这时,我才能和家里通讯了。我给家里发了电报。二强给我回了长途,告诉我爸妈都好,就是想你想得老了许多。兰姐去外地培训了,不知道地方。你把到家的日期告诉我,我去接站。又说三强下海了,到处跑,不着家。还说他自已考了师大,现在在二中教书呢。等等,说了一大堆。
7月12日11点,我回到了一别7年的家乡。二强骑着自行车来火车站接上了我。
一进家门,就见妈妈原来满头的黑发已经变成花白,脸上有了很多皱纹。妈妈先是一怔,好像不认识眼前这位军官模样的人,然后抱住我就哭起来。
爸爸在地下走来走去,有如魂不守舍,定了一会儿,才对妈妈念叨:
"好了,好了。回来了!回来了!活着呢,活着呢。出息了,出息了。”
自然,妈妈早做好了一桌好饭,全是我在家时喜欢吃的。我拿出给爸爸买的竹叶青,和爸爸二强三人豪饮一番。
饭间,妈妈问我整整5年怎么连个音信也没有呢?只以为你去打仗死了呢。我说,妈,我去执行保密任务了。
爸爸喝大了,睡觉去了。
我和二强回到里屋。我问:
“二伯二妈好吧?"
"不怎地,老病,回村里住去了。"
“小虎呢?”
“在机修厂上班儿。娶过媳妇了,生了个儿子,一周岁了。”
“你兰姐走了多久了?”
"快半年了。”
我发现,二强说到兰亭时转过了身子,回过头来时,脸上没有半点喜悦,心里不禁有些嘀咕。
不管如何,我需要好好休息半天,明天一早去看小虎,二强说正好小虎休班儿。
第二天一大早,我拿上给二伯二妈、小虎媳妇儿和小孩的补品礼物小吃,来到小虎家。
小虎看见进来一位军人,先是一楞,接着惊叫起来:“强哥呀!你什么时候回来?这么多年去哪了?你叫全家老小想得好苦呀!"他竟然哭出了声。
我说:“别这样,强哥执行特殊任务了。二伯二妈回村里住了?你媳妇和孩子呢?”
“我爸妈身体不好,回村里保养去了。我媳妇儿带着孩子住娘家去了。"
我把带的礼品从挎兜里取出来放到桌子上,又问:
“你姐在哪培训?什么时候回来?”
这一问,小虎又哭了起来,边哭边说:“我姐死了。”
我如当头一棒,眼前只冒金花,什么也看不见,身体几乎要从椅子上倒下去。我紧闭眼晴,用力抓住椅背,用理智强力地控制住自己,慢慢地睁开眼晴,心里如同尖刀绞动一样疼痛。我镇了镇神,死劲儿把泪水咽下去,过了足有5分钟,才长长地嘘出了一口气。问:
“怎么死的?"
“癌症。”
“多长时间了?”
“四个月了。”
“埋哪了?”
“山脚下,大榆树东边儿。我姐自己选的地方。”
我站来告辞,小虎说:"等等,我姐给你留着东西。”
小虎打开皮箱,取出一个用鲜蓝色布料包裹的小包,递给我。我装进了挎兜里,迈着沉重的步子离开了小虎的家。
(待续)

作者简介
王维正,內蒙包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包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曾任内蒙语文学会理事,包头市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市教研中心核心组成员,《中学生报》(高中版)《试题研究》特约撰稿人。曾登录著名中学语文期刊(上海)《语文学习》"优秀青年教师"栏目,是知名文学评论作者。发表著述丰富,多篇作品在国家主流媒体如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等网站首发并被多家核心网媒转载,为百度永久性收藏。

[散文]
此中有真味
桃花源人
去年中秋,在代明、衡平等文友举办的“九石魂月光晚会”上,我有幸结识了一位文质彬彬,名字也叫李调元的朋友。但此调元并非彼调元。二人虽然同名同姓,但生长年代大不相同。历史上那位李调元,是出身在罗江县文星镇的巴蜀奇才;而当前这个李调元却是德阳现代版的知名茶艺师。文星调元,才华横溢,以诗文名满天下;茶人调元,技艺超群,凭茶艺享誉茶艺界。两个李调元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所在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
调元祖辈以耕读为业。父辈弃农经商,早年经营茶业。在工作实践中,李调元对各种茶叶的性能、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茶艺是人们在品茶过程中交流思想、传承文明的重要方式,有很深的文化内涵,是一门高雅艺术。他能让品茶者充分感受到茶艺带来的欢乐,从而获得高端受。
从2006年起,调元如饥似渴地阅读诠释茶文化的各种典籍,并得到云南农大周红杰教授和福建农业大学郭雅玲教授指导。他悉心掌握各种名茶名泉品尝各种茶汤的不同味道,辨析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当此之时,“艰苦难以改其心;劳累不能易其志”。
到2010年他终于通过鉴水、选茶、选器以及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考试,攀登上了理想的高峰,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国家一级茶艺技师的称号。更令人惊喜是,就在这一年,他双喜临门,不久又获得了国家一级评茶师的资格。
调元的茶艺日臻完美,但他并不安于现状,在苦练茶艺的同时,还在琴棋书画这些个人才艺上狠下功夫,艺术才华得到展示。他喜好隶书,古琴也弹得很有韵味。听文友介绍,当年调元评一级茶艺师时,在通过专业考试以后,主考老师要求他展示才艺,他弹奏的就是《秋风词》,最后顺利通过。
调元钟情名家书画,茶庄的墙上挂满了字画。一走进茶室,便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端的是文人学士雅集的最佳场所。张大千再传弟子、大风堂掌门人谢临风先生2008年来德阳客居以后,先后多次来调元茶庄品茶。他对西湖龙井情有独钟,偏爱龙井那清醇的味道。川大老教授周浩然,是调元夫妇的忘年交,见调元喜爱书法,特意给调元写了“春华秋实”的中堂,和一副励志联,联语是“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除了外地名家以办,本地文艺界的朋友廖继礼、钟正林、李乔松……也是这里的常客。大家在这里品茗谈心、谈笑风生其乐也融融。朋友们看好李调元,称赞他是:“交友重情义,茶香敬来宾”。
调元是一位多才多艺,富有多种生浩情趣的高级茶艺技师。有温婉的气质,儒雅的风度,强烈的文化情怀。他姿态优美,动作娴熟,泡茶的每一个动作都富有关感和韵味,能把茶艺表演到极致。
看调元表演茶艺,是一种难得的美的享受。只见他烹汤送盏,动作轻灵,五指翻飞,气定神闲,若高手弈棋,如琴师拔弦,顷刻之间屋内茶香四溢。当一杯杯翠羽温汤送到朋友们面前,大家便能目视茶色,鼻闻茶香,口尝茶味,心仪茶汁,享受人间之至乐。
行家常说:“泡汤须舒缓,用泉求洁净。”“画宜细细看,茶须慢慢品。”调元泡出的茶汤,有如玉液琼浆,须得慢饮细品,才能充分领略它的韵味。一位朋友在调元处品茶时,冒出了灵感的火花,随口编出了一首“七饮之歌”:一饮口生津,二饮润喉唇,三饮沁肺腑,四饮和于心,五饮肠胃净,六饮芬芳透七窍,七饮气爽神也清。用以称赞调元所泡茶汤的神奇妙用。品茗如能达此境,真是其乐无穷尽。
作者简介
姜诗,男,四川广安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抒情歌词集《留住春光》《星光灿烂》、文化散文集《山欢水笑》《桔红橙绿》。多件作品荣获中宣部及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等奖项。

[小说]
冬枣妹
金水木
快过年了。
过年得有过年的样子,要有些仪式感。除了添置时尚衣帽,还得美美容染染发。想到做到,和父母打声招呼,雁红姑娘开上丰田车,叫上闺蜜好友平萍,直奔县城而去。
羞涩换成了向往,梦幻走向了现实,雁红和平萍手拉手走进了一家雅芳美容美发店。
美发店里,墙上贴满了帅哥靓女各式各样的发型照,桌子上摆放着一张张一本本的海报杂志……只看得二人眼花缭乱,赞叹不绝。这些明星似乎都认识都熟悉,都和自己打招呼:做我的发型吧,好看抢眼,出门保你回头率高,小伙子们会看傻了眼……
美发师笑脸相迎,温语款款,热诚推荐。雁红和平萍各自挑选了喜欢的发型和颜色,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做了头发,兴高采烈地从美发店走出来。
俩人烫出了青春的弹性,烫出了心灵的秋波,染出了年轻的色彩,染出人生的份量。你一言我一语地相互欣赏互相夸奖。
俩人又走进了一家"青春照相馆”,她们要让自信留下永恒的微笑。现代数字摄影技术,二十分钟后,她们便看到了自己那苗条的身材,俊俏的脸蛋,甜美的微笑。
俩人太兴奋了,因为自己真正地走进了时代。
回家的路也似乎近了,路旁的冬枣树也热情地和自己招起手来。
雁红不由得想起今年沾化冬枣电商节上的一幕。
那次沾化供销社举办冬枣促销活动,邀请自己做枣农代表发言,当时的演讲又回想在耳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我叫时雁红,是咱沾化区下洼镇齐家村的一个普通枣农。俺家有二十亩冬枣园,平均亩产量两千来斤吧,今年总产量估计有4万斤左右。
今天,我很荣幸地作为沾化冬枣电商节的枣农代表,向大家介绍咱们的沾化冬枣,心情非常激动!
首先,感谢关心冬枣产业发展的各位枣商、各界朋友们光临咱大沾化!
……
说起冬枣呢,顾名思义,是天气冷了才成熟的红枣。冬枣到了白露时,果面开始着太阳色,随着气温下降,开始上糖分,慢慢变红成熟,然后从树上一层层选摘。因为优越的地理条件,沾化冬枣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极高,入口甘甜清脆。
沾化冬枣是咱沾化区的主导产业。 特别是近年来,沾化区委区政府引导枣农狠抓冬枣质量,在管理上不断改进提高。
一是经技术老师指导开始"疏密间伐″,把原本密植的冬枣树,间伐到每亩七八十棵,保证枣园的所有枣树透风透光,这样才会使冬枣果面颜色更好看。六月份开花结枣后,要及时的疏果,把小的,不规则的冬枣全部摘掉。树上的枣子太密了,肯定长不大,养分也供应不足,容易缩果,所以产量要控制在每亩两千斤以内。
二是为了让大家吃上放心的无公害冬枣,在枣园里挂上粘虫板、杀虫灯等物理杀虫设施,确保了咱们的冬枣食用安全,无农药残留。
三是施足有机肥。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俺家的冬枣园,每年上一遍鸡粪,然后用打地机翻几遍,尽量不用除草剂,这也保证了俺家的冬枣质量杠杠好。
四是在冬枣销售上我也学会了网上卖冬枣 。我把现采的冬枣,精挑细选,打好包装,走快递发往全国的消费者,省了批发商一道道中间环节,保证了现采现发,让更多人尝到了新鲜的沾化冬枣,也让我获取了更大的利益。
现在又到了冬枣丰收季节,我们枣农是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冬枣丰收了,忧的是如何能卖出去,而且能卖个好价钱。好在每年咱区委区政府举办冬枣节,沾化供销社也举办沾化冬枣电商节,为我们免费印制名片,为枣农免费做广告,宣传旗上还印了我的小诗。感恩有关部门搭建这个平台,为我们枣农解除了后顾之忧!
感谢各位领导付出的辛苦!咱们更应力争把住质量关,争取让全国的消费者吃上“皮薄核小口生津,甘甜嘎嘣香味浓”的沾化冬枣。
领导,来宾,各位朋友,印在宣传小旗上的我写的小诗,就是对沾化冬枣的生动描写,在此念给大家听听:
玉叶层层,琼珠串串。
掌上明珠,盘中玛瑙。
脆似霜冰,甘胜蜜糖。
提神益气,轻身不老。
舌尖美味,必不可少。
缘节今令,美在今朝。
让我们携起手来,坚守我们的冬枣产业,把我们的冬枣品牌做大做强,让沾化冬枣走出囯门,″冬枣之乡甲天下,沾化冬枣美名扬!″
在此金秋双节之际,欢迎您来冬枣之乡,咱美丽的大沾化!欢迎大家来俺齐家冬枣园吃俺种的冬枣!
……
雁红把平萍送了回去,美滋滋地进了家。
“奶奶,奶奶,我给您买了面包和葡萄,您和爷爷快来吃吧。”
奶奶从里屋面带微笑地出来接过去,一抬头,发现孙女染了发,嘴巴便像机关枪般地扫过来:“你看看,你看看,你染发就染发吧,为啥非得染成黄色的?咱又不是外国人,过年出门,你就不怕人家笑话吗?不行,不行,趁着人家还没看到你,你现在就去染回来,快点,快点,抓紧去,抓紧去。这真了不得了,没人管得了你了,你忘了你上中学时,学什么电影明星烫发拉直什么的,让人家政教杨主任看到了,说你是奇型怪发,非让你回家反省一周,恢复原发型后,你爸爸妈妈好说歹说,才让你回校,耽误了不少学习。咱个种冬枣卖冬枣的人,弄那么洋气干什么?又不中吃,又不中喝。听话,听奶奶的话,抓紧再染回来!……”
“奶奶,奶奶,您说完了吗?那会儿是学生,我现在是电商一一奶奶,渴了吧?快和爷爷吃葡萄吧。”她拿起几串葡淘洗净,递在奶奶手里一串,又给爷爷送进里屋两串。
然后把一张照片粘贴在沾化品牌——雁来红冬枣营销执照上,把另一张照片连同刚写的信装入信封里,寄给已恋爱两年远在外地站岗放哨的兵哥哥于爱国……

房永敏,笔名金水木,山东滨州沾化一中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滨州市作协书协会员,沾化作协理事。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顾 问 张鹏飞 龙 秀
总 编 郭培友
主 编 王维正
编 委 贾小瑞 贾永丽 茹秀奇
赵永晓 高 智 樊丽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