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郎,回来吧
文/耿成拴
今天是七夕,枝头的喜鹊似乎少了许多……
牛郎织女是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在神州大地上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流传了几千年。恕我才疏学浅,没读过最早的有关文献资料,只是听过老人们的讲述,再就是读过二三十年前初中语文课本上的故事。可以肯定,讲述的老人和课文的编撰者,都或多或少地在故事里掺入本人的感情色彩,所以可能会与事件的本来始末大相径庭。趁今天七夕之机,我想就事论事,探讨一下其中的是非曲直,与各位朋友商榷。

首先,当年牛郎是听了老牛的话,藏起了织女的衣服,导致她无法返回天庭才勉强留在牛郎身边的。一个是天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一个是被兄嫂抛弃的放牛娃,我们看不出牛郎有什么值得织女钦慕的优点,更难以想象二人会擦出爱情的火花。在两人(或者应该说一人一神)成为夫妻的过程中,牛郎是怎么得逞的?是不是采用哄诱的手段,甚至依靠蛮力才致使织女屈服的?我看不排除这种可能。至于日后日久生情,倒也勉强能令人相信。
其次,织女难道真的心甘情愿地打算和牛郎长相厮守吗?她在天庭吃的是龙肝凤髓、熊胆猩唇,喝的是神果仙汁、玉液琼浆,穿的是绫罗绸缎、无缝天衣,住的是琼楼玉宇、轩亭仙阁。而跟着牛郎住的是茅檐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土布笨衣,织女能够甘心吗?所以,织女被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抓回天庭,不排除是织女个人暴露了信息,才导致悲剧发生。
其三,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划出一条天河,把牛郎织女从此分开,每年七夕才允许她们见一面。织女当年能偷偷下到人间洗澡,难道就无法越过天河去看看牛郎吗?就算不想念牛郎,难道不想念自己的那两个亲生骨肉吗?不是不能,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几千年过去了,织女早已淡忘了那份夫妻情谊,甚至另有新欢了。如此一来只是苦了牛郎,人地两生,带着两个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冷不冷?热不热?饿不饿?天知道!
老年人说,七月初七夜晚藏在葡萄架下,就能听到牛郎织女在倾诉衷肠。儿时,我曾偷偷蹲在葡萄架下,直到熬得睡着了,压翻了葡萄架,但也没有听到你们的窃窃私语。倒是第二天被看园子的老爷爷责骂了一顿。莫非是年代久远,你们已失去火热的激情,无话可谈了吗?
老年人说,每年七月初七都会下雨,那是牛郎织女相会时落下的眼泪。可是连续三年的七月初七都没下雨了!莫非是你们已经习以为常,流干了泪水?今天如果下雨,那一定是你们在最后诀别,抱头痛哭吧!
痴心的牛郎呀,回来吧!你的孩子大概早已过了义务教育的年龄,荒废了青春;而且虽然在茫茫太空中长大,却没有与神仙打交道的机会,大概也不懂什么仙情世故,你难道忍心让他们像你一样,面对茫茫太空,兀兀穷年吗?

傻傻的牛郎呀,回来吧!人间才是你的家,天堂再好,也不是属于你的地方。不要为了一年一度探监似的一面,再苦苦挣扎了!不要再劳累那些善良的喜鹊了!七月初七,已经演变为华夏的情人节,可你能算一个够格的“情人”吗?
可笑,我居然落泪了……
耿成拴,四子王旗活福滩乡人。1955年出生,汉语言文学大专学历,退休教师。曾在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三级报刊上发表散文、小说、论文、新闻报道等诗文二十余篇。近年作品散见于网络文学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