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之非凡的气韵——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协主席何家英先生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非凡的气韵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家协会主席何家英先生
在当代中国画坛,何家英先生作为一位成就卓著、影响广泛的大画家,是当之无愧、毋庸置疑的。他的画风确立的时间较早,31岁时,其作品《酸葡萄》便获得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大奖。几十年来,他的作品屡获大奖,评论界对他在中国工笔人物画领域取得的成就早有定论。可以说是当代画坛难能可贵的领军人物。
实践表明,何家英先生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和西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法,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创作出一大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读他的画,会从中找到一种真诚细腻的激情和梦幻般的理想色彩。

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家协会主席何家英先生
那么何家英先生何以能取得今天如此的成就呢?这与他独特的创作理念是分不开的。在何先生的眼里,继承传统和创新其实是“一事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有传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何先生的这一思路既是对当下中国画领域的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他力求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也正因为如此,何先生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卓越。

作为一位深谙传统的画家,何家英深信:“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韵、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容纳西画的。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
我们注意到:何家英除了对传统有着独到的认识外,对中国画吸收西画营养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反对那种只吸收概念,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认为“与其接受那些大而不当的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很多的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我们实践上的参照,这种实实在在的启悟益人神智”。
作为一位大画家,当代女性是何家英惯用的题材。对此,何家英先生也曾说过:“我的画,偏重于女性描绘。”正如有评论家曾说:这种题材很难画,因为很容易让作者和读者堕入一种思维定式:把女人当美女看。何家英在创作中特别警惕这种概念化的倾向。他在创作中非常注重“求异”,认为创作必须要“充分刻画,从外在形象到精神气质,体会其微妙之异”。而且,“必须要赋予对象以我的思想、感情、格调,这才是我的画”。

何家英先生充满信心地说:“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工笔人物画不仅要大方,而且要大气,要味厚、力厚,浑然有势。我甚至想把古代壁画的一些效果引入,尽可能地使工笔人物画的气象宏大起来。”
听着何先生感慨万端、激情澎湃的话语,笔者也有些激动不已,也深信何家英先生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变成美好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