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第2616期

《学“诗”笔记》(续上·二十三)
作者:梦如诗

(20)诗之拗救
“拗”指拗句。在格律诗里,凡平仄不合常规的句子就叫拗句。
所谓“拗救”,意思是在诗句里,一个字该用平声的,则用了仄声,或该用仄声的地方则用了平声,那么就得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将正格用字的声调进行调整,这就是拗救。
这就是说:要明确知道是同一句式里或同一联的出句与对句之间才能拗救。
可见拗救是对正格的适当变通,使诗人不必过于拘泥,以获得一些灵活性。
但要知道,拗是有规律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特拗:
如:
将五言的“平平平仄仄”
改为“平平仄平仄”;
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
改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就是将倒数第二、三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例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原文: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在应平,歧应仄)
儿女共沾巾。
格律: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从这首五律看见,“无为在歧路”这句里“在”的位置按照格律规定,应该是平声字,“歧”的位置应该是仄声字;而诗句里看相反了。这就是说,“在”在平声位置犯仄了,那么紧接着在“歧”的位置,必须是平声字来救。
例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好应平、风应仄)
落花时节又逢君。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上面两例可以看出,五言的第三子如果拗了,第四字得救;七言的第五字如果拗了,第六字得救。这是格律诗所允许的一种拗句。
特拗句,在五言诗里只允许一个句式里三四字进行,七言诗里只允许五六字进行。
二、孤平拗救
什么是孤平?孤平就是,如果对句里除韵脚平声字外,只出现一个平声字的句式。
如:五言
“平平仄仄平”成了“仄平仄仄平”,这就犯孤平了,那么必须救的,要把第三字改为平的,变为“仄平平仄平”的。
如:七言
“仄仄平平仄仄平”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第三字成了仄了,除韵脚平外,只留下第四字平了。那么必须把第五字仄改成平的,变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1、孟浩然《早寒有怀》
原文: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仄平平仄平)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北风江上寒”,按照格律应该是“平平仄仄平”结果成了“仄平平仄平”,如果第三字不是平声“江”,继续按格律的话,就成了“仄平仄仄平”了 就犯孤平的。所以要把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的。
这首诗更有意思的是,第六句第三字处应该是仄声字,结果“天”是平声字;第七句第三字处应该是平声字,结果“欲”是仄声字。这也是上下拗救吗?不是规定上下拗救是出句与对句之间的。看来还得深入研究了。(话外)
例2、杜甫《九日》
原文: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起应平,江应仄)
竹叶于人既无分,(既应平,无应仄)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 (各应平,何应仄)
干戈衰谢两相催!
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主要看首联对句,“起”字的位置应该是平声,结果是仄声“起”,让诗犯孤平了,那么“江”字的位置应该是仄声,就用平声“江”来救了。
三句、七句诗特拗救。
例3、赵嘏《长安秋望》
原文: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仄处“人”平声)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犯拗了,但没有救。唐诗里象这种犯拗没有救的诗也很多。有些学者认为是作者疏忽了;还有学者找了其它种种理由不予拗救的说法。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欠妥。我想是作者为了诗意的境界而没有去救。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唐诗,都是那些著名诗人,说疏忽是不可能的。说有其它理由不予拗救,没有这方面的论述,也牵强附会。只有为了保持诗意才能够说通的。不论怎么说,犯拗不救的诗是存在的,我们不能说作者某一个字犯拗了,严格的用格律去评头论足,我想也太片面,也太死板了。
李白诗《南阳送客》“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第二句犯孤平了。“寸”应平的。
原文:
斗酒勿为薄
寸心贵不忘 (仄平仄仄平 ,寸犯仄了,本句孤平)
坐惜故人去
偏令游子伤
离颜怨芳草
春思结垂杨
挥手再三别
临岐空断肠
格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就杜甫严予格律的人,他的《玩月呈汉中王》“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第一句就犯孤平了。说李白浪漫,不拘一格,倒能说通。说杜甫疏忽,比较难以相信。
夜深露气清,(仄平仄仄平,夜应平,本句孤平)
江月满江城。
浮客转危坐,
归舟应独行。
关山同一照,
乌鹊自多惊。
欲得淮王术,
风吹晕已生。
格律: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三、对句拗救
对句拗救是指出句的某些字的平仄不合格律,不在本句而在对句之中相应的位置寻求补救。也就是说,出句拗,在对句相应的位置也拗,以拗救拗。如:出句“仄平仄” ,对句仄为“平仄平”。
如:李白《赠孟浩然》中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问”问句孟和对句天拗救。
原文:
吾爱孟夫子,(孟仄上声24部敬)
风流天下闻。(天平声15部一铣)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格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律对句拗救也如此。
四、关于拗体律诗
拗体律诗通首不合平仄格律,也不讲究拗救,是律诗中的变格。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说:“律诗之作,用字平侧,世固有定体,众共守之。然不若时用变体,如兵之出奇,变化无穷,以惊世骇目。”
方回编《瀛奎律髓》,卷二十五专列拗字类,其总批说:拗字诗,在老杜(杜甫)集七言律诗中谓之吴体。老杜七言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格愈峻峭……独老杜吴体之所谓拗,则才小者不能为之矣。”
又说:五言律诗有拗者,止为语句而浑成,气势要顿挫,则换易一两字平仄无害也,但不如七言吴体全拗尔。”
李少鹤《拗法谱》中说:“大拗体其声调初无一定,难定印版。”又说:“杜集七言大拗体,其声调也无一定。”
总之,拗体律诗是律诗,不仅因为它字数与律诗一致,而且对仗合理,韵脚得当,只是平仄格律有变化而已。
五言有拗律,七言有拗律,绝句也有拗律。它以律绝诗形式留下来,就是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现在有些人,一见到拗诗,大惊小怪,就评头论足,不知道作者为什么在那里要拗,就大放厥词,以诗之大咖自居,有点让人哭笑不得。(话外)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梦如诗、本名李世崇。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惠川文学社文学顾问,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兼总编辑。原胡杨林《古风雅韵》编辑,新浪签约作家。《你辜负我今生一片情》《你还等个啥》《我的爱情黑了天》歌曲词作者。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主席兼总编:梦如诗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晨曦、吥咻
秘书长:蓝儿
总诗评:芝山石
古典诗词研究院院长:怕瓦落地
现代诗歌研究院院长:钱文昌
副总编:蓝儿、追梦天涯
主席助理兼主播部部长:艳阳天
专职主席团成员:森严、聂子
编辑部办公室主任:荷塘月色
主播部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
主播部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刘世灵
南方文学社社长:蓝儿
北方文学社社长:李希勇
中原文学社社长:追梦天涯
西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东部文学社社长:梦如诗(兼)
儿童文学社总社长:追梦天涯
少儿语文培训部部长:秋竹

中华诗歌联合会总编辑部
审编: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