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路弯弯
◎李康满(安徽)
我的家乡地处皖中,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横卧在村前不远处的就是一座叫做峰山的小山,山不高,林不密,但地势起伏不平。站在半山腰举目远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自然村尽收眼底,村与村之间相接的是逶迤的小路,我自小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周围的每一条路都是再熟悉不过了,闭着眼睛都能勾勒出它的样子,我的脚印曾无数次地印在这条条小路上,甚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嗅出路边的野草味儿,并借此分辨回家的方向。
小时候,我走得最多的路是通往学校的泥巴土路,常常光着稚嫩的小脚丫,来来回回不知在上面走了多少次。小路弯弯,每隔一段就有一个流水的缺口,年龄大的同学可以一纵身轻轻跃过,身体矮小的则必须由学兄学姐们夹抱着过去,有时落单了,就要小心翼翼地跳过去,下雨天就更不好走了,一步一滑,稍有不慎,就会摔倒在路上,跌得浑身泥浆,简直成了泥猴子。上学路上还有一处必经的塘丘,平时流水潺潺,遇到暴雨时则形成一丈余宽的瀑布,哗哗作响,震耳欲聋,令人望而生畏。小时候的冬天似乎比现在冷得多,且三九四九天必下大雪,路上白雪皑皑,深及膝盖,我们就带着一把铁锨,一边铲雪,一边行走,一路艰难的走到学校,往往全身透凉,寒冷彻骨,口中呼出的白气使头上结满了冰棱。
村子还有几条小路通向外面的世界,有的通往集市,有的连通邻村,但无一例外都是泥巴小路,村民出门行走极为不便,车辆机械更甭想进村了,严重影响了人们致富的步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子里开始用一事一议的方式修路筑桥,就是每户拿一点,镇村补助一点,由于资金有限,只能修成砂石路,但比泥巴路宽敞多了,也平坦多了,乡亲们第一次走在上面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路修好了,学生上学方便了,村民上街快捷了,农产品也能及时卖出去了,收割机、旋耕机等大型农机也开进了村里的田间地头,大大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农户收入,正应了那句“要想富,多修路”的老话,但走在砂石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天长日久,路面就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大洞小眼,屡屡出现拖拉机陷足或自行车爆胎,2007年,我村在周边各村中率先修通了户户通道路,资金主要由国家拔付,从此每家每户都有干净的水泥路相通,下雨天在村中行走,连靴子都不需要穿,村容村貌也因此焕然一新,第二年开春,又一鼓作气修通了通往村外的水泥路,算是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行路难问题。
现在,水泥路两边栽上了清一色的常绿乔木,又安装了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劳动、工作之余,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在宽敞的水泥路上徜徉,一边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一边谈论家长里短,这是一天最愉快的时刻。
山路弯弯,伸向远方;心中甜甜,笑对未来。我相信,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我的家乡一定会更美好,弯弯山路会越来越宽,越来越美!
作者简介:李康满,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