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没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席慕蓉《乡愁》)莫说乡路长,再长也长不过游子的思念;莫说天涯远,再远也远不过游子的目光。本文作者贾红松老师怀一腔故乡情愫,站高望远,上下几千年,纵横捭阖,驰骋想象,从国写到家,从大写到小,为老家白杨镇谱写了一曲千年颂歌。借助田俊换老师的倾情演绎,此文读来感人至深!因篇幅较长,我们将分四次把全文呈现给读者朋友们。

变
西济河、中济河、东济河逾古镇而过。跨河而建的三座石桥全由青条石砌成,长拱如虹,桥栏上雕饰的石猴石狮圭臬绳墨,一矗百年。
远去的时光里,老人们在桥下悠闲地摇着蒲扇,孩子们在清清溪水里捉鱼捉虾,妇女们在溪边洗涮着衣服,牛羊自由自在地从石桥上慢慢走过,那一幕幕风景,那一帧帧画面,刻在古镇人的记忆里,留在古镇人的脑海中,成了萦纡不去的悠悠乡愁。

西草场、骆驼场是打尖喂牲口的地方;蔡家店、郭家胡同里酒肆饭铺最多;卖草桥可以交易杂货;扳倒井水冬季温吞,夏天清凉,最适宜远乡人淖足洗尘,涤荡旅途烦恼;中街上有票号数家,方便兑换银两,纳取盘缠……,一条条老巷,穿梭过南来北往客,一座座老屋,聆听过声声驼铃,歇息过丝路商帮。
古镇人习惯以中济桥为界,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唤做东关、西关、南关、北关。东关舞狮造型凶悍,动作刚劲有力,西关火龙须眉张扬。早年闹社火,老辈人守着“东关狮子不过桥,西关火龙不越界”的老规矩。元宵节那天,两厢社火遵循规矩汇集中济桥东西两侧“斗艺”,一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改革开放后,舞龙舞狮渐渐不再是社火主角,妙趣横生的跑旱船,妩媚的扭秧歌,妖娆的打腰鼓吸引着人们的脚步。一群乡村姑娘们组成的模特队最为惹眼,旗袍红伞,朱唇云髻,簪花摇翠,顾盼生姿,伴随着优雅乐曲,她们款款而来,靓丽风采诠释着古镇新时代风貌,展现着古镇人小康之后的幸福生活。
蔡家粽子、杜家麻花、乔记卤肉、魏家烧鸡,分别占据古镇人的味蕾,每一位古镇游子,魂牵梦萦着这些家乡美味。今天,婚嫁迎娶、满月定亲、贺寿乔迁等等事务轮番在一家家酒店里演绎,奶茶、汉堡、炸鸡、蛋挞等西点也成了乡村美食,传统酒席和西式美味交相辉映,古镇人的餐桌一天比一天丰盛。

乡道早已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柏油路,公交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洛阳市区,或者伊川、宜阳县城。推上购物车进超市买买买,开着私家车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玩一玩,在年轻人中已成时尚。
连接二广和连霍的新伊高速与古镇擦肩,高速出口就在西济桥旁边,来一场追寻诗和远方的旅行,已不再是梦想和奢望。
自来水接了,路灯亮了,污水管道通了,天然气管道架了,苗木栽了,文化广场开放了……

清朗夏夜,有人在小广场上翩翩起舞,东方渐白,有人在田野里健步如飞。暮色四合,乡村里也有霓虹闪烁,烧烤飘香……
北岭上的滴管已铺设完成,冷库的钢骨衍梁也已成形,年轻的党委书记和镇长雄心勃勃,除了眼前即将投产的这3500亩蔬菜基地,他们还在规划万亩中草药基地,打造商贸物流重镇,还要奋力建设河南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作者简介:贾红松,70后,宜阳县白杨镇人,法律工作者,洛阳市作协会员。文学作品散见《海外文摘》《散文选刊》《河南文学》《西部散文选刊》《牡丹》《人大建设》《民主与法制》《河南法制报》《青年导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期刊报纸,中宣部“学习强国”河南平台、“党报头条”等主流自媒体,团结出版社出版《岁月悠然》文集一部,散文多次获奖并被拍摄为电视散文。

主播简介:田俊换,网名田添,宜阳县白杨镇人,白杨镇五区学校教师,人生信条“努力做好自己”。

(白杨写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