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南极行》下
编制:冰清
诵读:冰清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家兄去南极考察时三十八九岁,正值中年。作为队医他治愈了队友各种疾病,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得了疟疾。队长董兆乾闻讯后,立即与澳大利亚戴维斯站联系有关治病事宜,并派队友秦为稼陪同,乘坐直升飞机前往100公里外的戴维斯站进行治疗。因及时救治,才幸免于难。家兄获救,基于三个条件:一是夏季各国考察船纷纷来到南极;二是澳大利亚考察船上带有直升飞机;三是戴维斯站有一名英籍女生物学家,专门研究海豹疟疾,并随身带有治疗药品,这三者缺一不可。

1991年二月,第六次第七次考察队完成科考任务,同时从南极中山考察站撤离返航。
返航途中经历了一次12级台风的考验。家兄在日记中记录:"1991年2月中旬,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与第七次考察队一起乘极地船返回祖国。3月5日至3月8日途经“西风带”(南纬45~60度,常年有7~8级西风,故称西风带)时,遭遇到12级大风,浪高20米。极地船和全体考察队员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极地船像醉汉一样前后左右不停的摇摆,左右摇摆超过20度,随时感觉到船可能马上就要翻了。而此船最大的抗风能力就是12级。队员都很惊恐,船长及队领导不断的安抚大家。持续一段时间后,船虽然还在摇摆,风浪还是那么大,但队员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了。船翻大家死,谁也活不了,与其紧张慌乱不如淡定下来,大家同舟共济,一定能闯过这道鬼门关。三天三夜,极地船就在这12级大风大浪中航行。船长魏文良三天都没有合眼,一直坚守在驾驶仓,指挥着船的航向。我曾有一次悄悄的走到驾驶仓,看到船前面海浪像小山一样,极地船在海浪中行驶不如说漂泊,因为只能顺风顺浪,否则必翻无疑。我也真正领略了什么叫“惊涛骇浪”。3月8日,经过70多个小时,极地船冲出困境。在船遇风浪的这几天,我每天都巡视队员的房间,我惊奇的发现,一个晕船的队员都没有了。原来有几名一有点风浪就呕吐不止的队员,什么反应也没有了,一个赛一个的精神。”四月初极地号船在青岛平安靠岸,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家兄南极之行,经历了生死考验。他和全体考察队员共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顽强拼搏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中国在南极考察有立足之地,做出了增砖添瓦的贡献。
人生有过这样的经历,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或许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都会有所升华。家兄有许多感慨,也有许多收获。值得一提的就是圆满完成了六次队20人〈越冬队),七次队90人(度夏队),共计110人的保健任务。受到了领导和队友的好评,在南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介绍他入党的就是秦为稼同志,当时是负责南极后勤保障工作,现任国家海洋局极地办主任,曾是北极首次考察首席科学家,是我国南北极科考掌门人。

每每谈起这些往事,家兄总是深有感触的说:"在这片圣洁的冰雪天地,能有一次为国拼搏争光的机会,值了。”
有诗赞曰:
风萧萧兮冰雪寒
南极考察意志坚
不畏狂涛巨浪险
火红青春献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