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直在行走。
寻访自己的柔软,感动,与胆怯,与虚弱,与言不由衷,寻访肉身存世的种种证词。
山川风物,耸起的,陷落的,洋溢的,不仅仅是心情。
蝉蜕的文字,无须粘着太多泥尘。即使不能飞翔,也要有飞翔的姿势。
漏网里,不希望成了到此一游的人。

(二)
说来,游记类的散文随笔,曾花过不少时间摸索,也模拟各种文本码了些文字。
一些景物,一些典故,一些感慨,一些连扯带扒的弦外之音,意象、意境,情绪、象征、反讽等等,然后是流水线的裱糊作业,大致如此吧。
当时,就有了困惑,这么写下去,有意思吗?
我想到的是,古典名著里的老式开篇,通常都花大段篇幅描写环境,给人阅读坐标、环境展示与代入感等等。而随着摄影摄像的兴起,这种手法就少人再提了。与影像效果比,文字里的景物描写再细腻都不足为道。古典文学与现当代作品的鸿沟,这也算个切口之一。
现在的问题是,网络搜索如此普及,对某个景点只要输入关键词,想要什么就能找到什么,连不想要的关联信息也能一一凸显。那么,目前这种散文存在的依据或意义是什么?
同样,时兴的大散文套路,不少以景点为切口,实际上以人物故事叙述为主。一个看似纯正的游记,结果成了某个人的故事或小传。同样有疑问,一代人有各自的描写与阅读习惯:当一阵风过去了,后人读普及故事,不找原典或他们那个时代的阐释,而是来读这些不咸不淡的隔代文字?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历代有十多家注释作品,在各自的时代都曾风云一时。但现在,我们读孙子,除了专业研究者,还有多少人去翻那些不同注本?
此外,某些散点式且叙且议的所谓“新散文”,似遥接普鲁斯特的传统。(当然,普鲁斯特有其特殊的时代意义)其文看来繁冗,随性,散漫,到处皆有闪光点,也致力呈现事物的多元本相,在散点与不确定中勾勒规律。可问题是,看完整篇后,依然不记得主线是什么,通篇到底说了啥,本相与皮相间的距离是什么?
这样的文章,比起朱自清的一个聚焦《背影》,其文本价值相对失焦。在当下及今后,愈来愈碎片化的浪潮里,又有多少人愿意一读再读这种比碎片还碎片的文字?而且,这样路径模糊的阅读体验,究竟有几种可能,能在自身悖论与大时代趋势中建构起新散文的明晰图景?

(三)
散文诗的创作,同样纠结。
太跳跃了,读者觉得吃力;太平实了,诸多评论家不认可。
篇幅太短了,外界觉得单薄;写长了,圈内不以为然。
诗人昌耀和西川不承认他们的分行文字为散文诗,诗人王家新也不认可他的类似文体为散文诗,而是称之为“诗性文字的组成”。
我对现状也心存疑问。翻一些选本,也能看到部分好作品。但不少选本,看几页尚可,多溜几眼,就感觉难以为继!
跨篇幅的老调重弹,千篇一律,过度抒情,浮夸且松垮,缺乏诗骨,连书写规律中所忌讳的“平铺直述”也成了主流手法之一,还有青年评论家刘波所形容的满屏“心灵鸡汤”文体……就像余光中所言:没有诗的紧凑和散文的从容,却留下前者的空洞和后者的松散。
从波德莱尔到鲁迅,散文诗确实有过不少经典之作,也有不少突破延展之作。
但现在,由于圈子化、同质化的缘故,散文诗这一文体,与文学主流之间,似乎有了不少隔膜。

(四)
欣赏这种散文诗定义:像一个人的呼吸,绵密,急促,有温度,是有生命的文字!
也欣赏龚学敏的说法:散文诗是上帝赠予我们的礼物,它兼具散文的包容性与诗歌的凝练性,它能到达散文和诗歌都到不了地方。
曾尝试过多种散文诗写法,也借鉴小说、诗歌、散文的技法,描摹了些试验体的文字,拆装了些破体文字,以期在这种重新建构中更多地包容情绪与细节,有更多的文字弹性与张力。
很长一段时间,还沉浸于明代小品文,个性、自由、直抒胸臆,“法、味、韵”俱全,这种气质,与当代散文诗有曲和暗通之处。
由此,同步作了些文体试验,尽量让语言轻装上阵,尤其在游记散文诗取材上,不一定是全景描写或全知角度,也许景物只是道具,也许只是片段一幕,也许是遥记与虚幻的合体一种。当然,都根据文章布局,不同程度将地貌人文的特征自然融入,尽可能地使情绪、情感与形式载体融为一体。总之,手工作品,有一篇算一篇,不一定圆满,也有很多缺陷。不过,终归自己走了一步,有了新的尝试。其他的,就再说了。
很怀念,写了前句不知后句来源的曾经。

(五)
一直以来,都有个想法,只写一些关乎山水的文字,关于审美的重新一种,关于慈悲,关于空灵,关于放逐,没有伤害。
至于题材,如果一定要形式分明,那么,有的文章多些散文诗色彩,有的具小品文意蕴,有的看上去像散文,但内里皆指向诗性。
依然强调散文诗的手工特性,希望镜像里每篇都独异有光,都有汉语的遥遥光泽。
苏忠
2018年元月

《禅山水》目录
序言:山水重勘、话语创新与文类自觉
——读苏忠散文诗伍明春
远涉
1、抚仙湖腹语
2、画里的婺源夜深了
3、天池一杯禅
4、漠河雪国
5、托塔记
6、你三起三落的水长城
7、在世间,花开千年方为洁癖——题海螺沟
8、茅山访道
9、龙虎山注
10、西台凭吊
11、悬空寺的美与危险与不确定
12、驻足倒淌河
13、三月的风吹过上庄
14、黑白楠溪江
15、一面生命的白旗——在黄果树瀑布
16、雅丹城后传
17、日暮独秀峰
18、黄昏红海滩
19、岩画里的人走了
20、野柳地私语
21、巢湖的痘
22、古崖居迷踪
23、阿里山三代木
24、且兰芦笙节碎片
25、十月二十三日的腾冲
26、水墨笔架山
27、红树林三段
28、千般梵净山
29、各自天光各自影——在皖南
30、山中小寺——在岭南
31、无题佛图关
32、过大沽炮台
33、石头剐——于家村记
34、恩施大峡谷观瀑
35、一无所有的蓝——在鲁东
36、空山旧雨新枝——在湘西
37、壁如地宫——宣化辽墓壁画录
38、长平之战——遥望长平故地
39、大雪之后

近游
40、雨中的一尊岛
41、二月永泰
42、一个人的闽江口湿地
43、后沙的漏网之鱼
44、双色云水谣
45、飞红落日
46、早春梅洋
47、太姥山石头是柔软的
48、洛阳桥的脚
49、听经林阳寺
50、鳝溪记
51、天竹村的沉陷与飞翔
52、藏在时间背面的尤溪梯田
53、江山从此,快意天涯——题天云洞
54、月洲四月天——谒张元幹故居
55、木兰陂岁序
56、你凝望的目光,若有神,便为香火——题日光岩
57、旗山日出记
58、夜走鼓岭
59、匹岩半日闲
60、月亮是天上的土楼
61、城村茶跋
62、重影长坑村
63、马岚山上“红巾军”
64、北峰减字
65、磨石村手札
66、崇武古城闲话
67、探花七里
68、山肤水豢之霍童
69、蟳埔村故事
70、剑池的台风十三级
71、鱼梁骨游走了
72、互文大金湖
73、白云苍狗的证词——在白云山冰臼
74、虾姑洞沙滩
75、燃烧中的天堂倒影——霞浦滩涂记
76、东张湖与石竹山的媒妁之言
77、老君岩读注
78、樟脚村秋事
79、翠屏湖行纪
80、东洛岛的空摆
81、百年苍霞洲教堂
82、菩萨的心跳在头顶——过永福樱花园
83、山重水复有余音

闲步
84、汤岭的侧影
85、请不要成为我的怀念
86、老屋的院子
87、那片蓝
88、书房的变迁
89、南山废村
90、麻花录
91、赶圩集
92、忘言
93、树签
94、时间有奔丧的步伐
95、行走的苍野
96、碰杯雨夜
97、探花十三
98、窗内和窗外

诗纪
99、有人在转经
100、悬崖的行走——在菜溪岩
101、菩萨的发髻——在长龙茶山
102、陌镜
103、茭南观日出
104、涉水记
105、深秋处
106、寂静纷纷
107、雨后的大姆山草场
108、芙蓉园里旧时光
109、三十六脚湖的虚实
110、上帝丢了个小练岛
111、夜宿竹林寺
112、五虎山的格式
113、乱石拍岸青芝山
114、大地撕裂的伤口——在闽江入海口
115、塞班之蓝
116、空山无语中
117、一代镇海楼
118、雪霁金饶山
119、酒令六拍——热血酿成的就还给热血,时光酿就的就一饮而尽
后记:让文字轻装上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