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七夕来历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图片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相传在很早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忠厚老实的小伙子,他的名字叫做牛郎。牛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便跟着哥哥和嫂子一起生活。牛郎的嫂子是个心肠十分狠毒的人,她每天都让牛郎干这干那,却还经常不给他饭吃。牛郎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拉着家里的一头老黄牛到山上去吃草。回来了以后,还要砍柴挑水、烧火洗衣。就是这样,他的哥哥嫂子仍然觉得他是个累赘,每天都在想怎么才能把他赶走。
这一天,牛郎的嫂子就对他说:“你也老大不小的了,不能再让你的哥哥养着你了,我们还是分家吧。”
牛郎听了,也只好答应。分家的时候,哥哥和嫂子几乎拿走了家里所有的东西,只给他剩下了一头老黄牛和一辆破车。从此以后,牛郎便与老黄牛相依为命。他找到了一块荒地,每天和老黄牛一起,辛勤耕种,还盖起了一间茅草屋,和老黄牛一起居住在屋里。一天,老黄牛突然开口对牛郎说话了,它说:“牛郎,今晚在碧莲池那里,会有几个仙女来洗澡,你提前到那里去,藏在旁边的草丛里,等她们都进了水池以后,你就到她们放衣服的地方去,找到一间粉红色的衣裙,偷偷地把它藏起来。记住,千万别让她们发现你。”
牛郎见老黄牛居然能开口说话,不禁吓了一跳,他连忙问:“老牛,你居然能说话?”
老黄牛点了点头,说道:“我本是天上的金牛星,因为偷了天上的五谷种子,撒到人间,惹恼了玉皇大帝,被罚下了人间。我见你勤劳朴实、忠厚善良,不忍心看你受苦,你按照我说的做,就能娶到一个仙女做妻子。”牛郎听了,点了点头,说:“好。”到了晚上的时候,牛郎便提前到了碧莲池,躲在池边的芦苇丛里,过了一会儿,只见天上飘来一片五色彩云,闪耀着奇异的光彩,缓缓地降落在池边。丛彩云里走出来七八个仙女,个个都长得清秀端庄、美丽极了。牛郎不禁看傻了眼。仙女们四处张望了一下,见没有人,便纷纷脱下轻罗衣衫,跳进了碧莲池里。清凉的池水洗去了她们的疲乏,没一会儿,仙女们就互相嬉闹起来。

趁着这个时候,牛郎连忙丛芦苇丛中蹑手蹑脚地走出来,来到仙女放衣服的大石头旁边,他凑近一瞧,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丝裙,混在衣服里面。牛郎连忙将它拿了起来,悄悄地藏在自己怀里。
然后他站在池水边上,轻轻地咳嗽了一声。仙女们一件有人来了,吓了一大跳,慌忙从水中出来,穿上自己的衣服,驾起祥云飞走了。牛郎转头一看,碧莲池里只剩下一位仙女,她找不到自己的衣服,只得躲在池水中央,把自己的身体缩在水里。她的容貌比刚才牛郎见到的其他仙女孩要美丽,秋水一般的双眸,樱桃一样的朱唇,乌黑的长发上还闪着水光,楚楚动人,漂亮极了。牛郎一见,知道这就是老牛让他带回来的仙女。他便从怀中拿出那件粉红色的衣衫,对仙女说,要她答应做他的妻子,他才会把衣服还给她。仙女没有办法,便含羞答应了牛郎,跟着他一起回到家去了。
回到家以后,牛郎才知道仙女名叫织女,是玉皇大帝最疼爱的小女儿。织女和牛郎成亲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的非常幸福。不久以后,织女又给牛郎生下来一儿一女,一家四口在一起,生活的非常快乐。
但快乐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久,王母娘娘知道了这件事情,非常生气,令天兵天将立刻到人间,把织女抓回来。
织女正在屋里织布,忽听门外风声大作,隐隐有战鼓的声音传了过来。她出门一看,天兵天将已经到了屋前,他们不由分说,抓了织女,就要返回天庭。从地里赶回来的牛郎一见,连忙拉住了织女的手,两个孩子也揪住了母亲的衣襟,一家人哭的声嘶力竭,但最终,天兵天将还是硬生生的将他们分开,把织女带回了天庭,关了起来。

牛郎和孩子们在下面,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上,牛郎一个人坐在屋子里面发呆,老牛忽然开口,对他说:“牛郎,我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披上它,就可以飞上天空,找到织女了。”
牛郎一惊,连忙说道:“老牛,不要胡说,你怎么会死呢?”老黄牛说道:“不要伤心,我死了以后,魂魄会回到天上,重新变成金牛星。你快披上我的皮,到天上去找回织女吧!”说完老黄牛就倒在地上,死去了。
牛郎含着眼泪埋葬了老牛。他下定决心,要到天上去,找回织女。他找来一对箩筐,挑起两个孩子,披上老牛的牛皮,刹那间就飞上了天空。到了天庭外面,两个孩子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自己的母亲。织女听见,不禁痛哭失声。她不顾一切的冲了出来,眼看她就要与牛郎和自己的孩子团聚的时候,王母娘娘赶来了,她拔起了自己头上的一只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就横在了他们之间。

织女站在岸边,望着对面的牛郎和孩子们,哭的撕心裂肺。牛郎和孩子们也同样哭得死去活来。旁边的仙女看了,都非常难过,到最后,就连王母娘娘也有些感动了。于是她便同意了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但是织女却要回到天庭当中。一年中只有七月七日这一天,才允许他们见上一面。没到这一天,天空中就会飞来很多喜鹊,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搭起一座桥,牛郎和织女就在这条鹊桥上相会。
从此,牛郎和他的一双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至今,在明朗的秋天的夜空中,只要你仔细观察,还能看到银河的两边,各有一颗晶莹闪烁着的星星,那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而在牛郎星的两边,还有两颗眨着眼的小星星,那便是他们的两个孩子。

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女性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的日子,男子也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有现存文字记述的七夕风俗最早见于《书经》时代(春秋中期)。七夕节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域分野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祭拜织女乞巧祈福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合了乞巧习俗,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习俗。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七夕赋予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现代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令人感动,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在这一天,女人们都会祈求自己的真挚爱情,于是就相应诞生了一些关于女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习俗。中国七夕节虽然生成时间比西方情人节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但在年轻人中,七夕节不如西方情人节受宠。民俗专家表示,和洋节相比,七夕等传统节日在文化和内涵上更有潜力可挖,如果将浪漫、温馨、娱乐等时尚元素植入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可以更精彩。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关于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基本内容基本一致。那么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说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黄河河套,都被称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其实这些说法大多数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