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述/韩广华:心中有信仰 使命勇担当
一一评散文大家王业松老师的文集第九卷《向往》
心中有信仰 使命勇担当
一一评王业松《向往》
作者/韩广华(山东莒南)
2022年7月17日,我收到了北京散文作家韩瑛老师给我邮来的王业松老师文集第九卷《向往》一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邮包,首先对王业松老师的作者简介仔细认真地看了起来。王业松生于1934年,系江苏省泗阳县人,1963年7月毕业于江苏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我又翻阅了王业松老师参加1973年8月5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会见并宴请缪云台、1983年6月4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习仲勋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应行久夫妇等活动的精美合影照片。屈指一算,王业松老师已是89岁高龄的人了。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六十六年春秋与党同行。王业松老师今年7月已是“光荣在党66年”的高龄党员了。更让我欣慰的是:《向往》的出版,正值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80周年,国家主要领导人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8周年,重温这两次相隔72年文艺座谈会讲话,其意义深远而重大,倍受欢欣和鼓舞。
我聚精会神地拜读品赏着王业松老师《向往》文集中的每一篇精彩斐然的文章,被感动得数次掉泪。
我佩服作者的赤心文胆和驾驭题材的能力,“文以载道”,靠信仰、胆识和笔力,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时代发声,为百姓鼓与呼,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属难能可贵,这的确是一本值得读、很耐读的好书。

这里我先摘录王业松老师于2021年4月19日所作的美诗一首《我带客商回泗阳》:
我带客商回泗阳
两头联络奔波忙
故乡发展我有责
招商引资富家乡
该首诗共分八个段落,第一段落主要是作者联络客商在家乡招商引资的设想,第二段落主要表达了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开花;第三、四段主要表达了招商引资后,交通业、畜牧业步入快车道所取得的嘱目成效,第五、六、七段主要写了招商引资后,农民幸福指数的满意度和“十四五”蓝图发展前景。最后一段则这样写道:
我带客商回泗阳
有志不惧胡须长
能为家乡做点事
只为报恩心舒畅
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把招商引资,做大做强重点项目“产业链”,依托雄厚的产业化基础,构建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大循环的链接锚点,推动江苏省泗阳县重点项目迅速发展,助推产业扩规模、提层次,全链条发力,致力打造“中国泗阳重点项目高质量发展”新名片。王业松老师这种为家乡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的拳拳爱民之情,在泗阳乃至江苏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目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也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写稿人肃然起敬。
在作家韩瑛邮来王业松老师文集《向往》一书的日子里,我忙里偷闲地先后拜读了他的多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红军精神永放光芒》,《学史明理 古为今用》,《接力棒下无懒夫》(观奥运会接力赛有感);《你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孙玉美烈士墓前祭文)、《黄河仍在咆哮》(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恩泽四海悼隆平》……

党史、国史、英雄史......学史明理,古为今用,饱满鲜活的历史期待当下的表达,诉说与传颂。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撼动人心。真是:“心中让我汹涌澎湃,时常热泪禁不住挂满两腮”。
在我的流年记忆里,我深刻体会到:文学承担着记录历史,反思事件,参与初心使命的职责与担当。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在奋进新时代、建功新征程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伟大的实践中培养、挖掘和推广先进典型,以典型推动社会实践,这是一条走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的成功经验之路,从而生动佐证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永葆初心的担当精神和竭诚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与行为。
从王业松老师的文章中,我是这样评价的:他写的每一篇文章,完全做到了布局新颖,层次井然,结构严谨、行文洒脱、趣味隽永的写作风格,真可谓达到了:“言近皆远、不同凡味、明察秋毫和文情并茂、感人肺腑”的文学艺术境界,这些巧妙的创作源泉,皆来自于信仰的力量,来自于对党、对人民忠诚,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担当的政治勇气和驾驶把握重大题材的能力。正象王业松老师所说的那样:文学艺术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我足迹到哪里,笔迹就到哪里;我的思绪到哪里,笔迹就到哪里;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路上的足迹到哪里,我的笔迹就到哪里。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见证了王业松老师对文学艺术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
我恨手中这支拙笨的笔,不能淋漓尽致地把王业松老师写作之美全盘托出,谨此借王业松老师的名字作为评述的结束语吧。衷心祝愿:王业松老师,在今后的创作生涯中,更加笔耕不辍,业精于勤,宛如山中那棵青松挺拔而又高洁。

作者简介:韩广华,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机关工作。从事新闻报道、材料撰写三十余载,先后在县广播电台、《临沂日报》丶《大众日报》、《中国人口报》、《农民日报》、《农村大众》、《山东人口报》、《致富月刊》、《党政周刊》(中廉在线)等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发表稿件2000余件。期间兼搞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华夏子孙》、《昨日军人》报告文学集。为开拓人生的情感和美的灵魂,我愿苦苦追寻,用文字来报效淳朴而厚重的乡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