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著名作家吴仰生小说集】
人 啊 人
杜甫虽然贫困一生,但他是穷困出佳作的典范,是为劳苦大众、为饱受瘟疫之灾人类呐喊的光明正大之诗圣,是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之伟才。
正如王安石在《陈辅之诗话》中所美言: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
宋之秦观,更乃为之心仪: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作者感悟此,不能抑之敬仰杜甫之情,不顾浅陋,从他三岁被寄养姑母家写起;从他七岁吟诗凤凰说起;从他小时被染瘟疫,后被姑母弃亲子而救之道起……
略抒杜甫一生坎坷一身情,企书他的诗圣缩影,尝写他的爱与恨的由衷情结。
杜甫啊,饱尽世上疮痍,深其民间疾苦,显然诗中圣哲,不息笔底波澜……
杜甫啊,虽死犹生,诗情永存,人格伟哉……
杜甫啊,吞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诗作翩也……
当前,网络多玄幻手法。作者四十年前写中篇小说《亡魂》,用过魔幻手法。现在尝试创用冥幻手法,将杜甫与后人乃至今人融会;是否贯通?作者汗颜……

一
唐开元二年(714年),洛阳建春门内的小街上,开春不久的一天下晚。
细雨霏霏,店面都已打烊,那些店铺的门楣上都勾挂着油纸罩的灯笼,有的已被小风细雨扑灭了,未灭的都在抖闪着微光,似明似暗,忽忽闪闪,令人心悸忐忑。
不远处有几条离家的草狗,见着一个中年书生搀着三岁的男孩,踽踽独行着,便来了劲。
白天时,这里还算热闹,时有叫卖的吆嘿声,还有扛着长凳,磨剪子戗菜刀的呐喊声,声声宏亮,声声浪。
白天时,狗是怕的,只躲在摊桌下,伸舌眯眼假寐,只是见着饭堂里抛出了骨头,便腾地蹿上去,扭在一起狂吠狂咬,胜着的咬着骨头得意奔走,失败的便惨然落荒而逃。
这男孩虽弱,但戴着一顶绣着关公的娃娃帽,显得既文气,又英气,他挣脱娘老子的手,从街边捡着一块不大的灰砖块儿,一蹲,那狗就不敢上来,有的还扭头就跑,连吠声也渐弱了。
当爸爸的就很惨然,说道:儿呀!以后就靠你自个儿了,你还小,要听姑姑的话,自当护着自己!
儿子问,姑妈也是妈吗?我想妈妈!
男人的眼红了。孩子的亲妈,在他出生不久就去世了,也许是产后风,也许是其他什么病,病在肚子里、在脑子里,瞧了好多郎中,最后还是走了。
小孩叫杜甫,自小无母,嗷嗷待哺,他的父亲本不是等闲之辈,也懂诗文,就给他起了这个斯文的名字,假以母爱终身,且取字子美。子者为尊,孔子、老子、孟子,都是圣人。美者很广义,人俊为美,佳诗丽词畅文更为美,也算其父的苦心了。
小子美,倒也聪慧,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倒背如流,家里的残本诗文,能读数百本,尤其是其祖父、初唐诗人杜审言的诗,留下的不多,也就八百多首,不少诗竟能倒背如流。
中年书生,叫杜闲,可他也没闲着,也写过数百首五绝八律,可自认没有好篇什,怕误了儿子,收着,不让误之。
有一天,儿子偷着读了几首。当父亲的当自暗喜万分,但他仔细一听,几首都变了味,有几处竟被这小傢伙悄然改之。
杜闲大吃一惊,笔彔下来,推敲地这么一比较,竟然觉得小杜甫改得颇好,也就转而为喜,哈哈然笑个不止,口道:孺子可教也、孺子可敎呀!
人无千日好,家无百日宁,杜闲自续娶了新妻卢氏,甚感孩子终日郁郁寡欢,有一次读诗"无母儿蹉跎,随雨涕而悼。对天长叹息,吾命何处逃”时。竟哇哇大哭不已。
杜闲见了,暗自唏嘘落泪不止。若怪卢氏,她也无谑儿之为,只是不冷不热、不咸不淡而已,无可责怪。
如此这般,想到洛阳的姐姐杜氏,贤良内惠,知书达礼,出阁前还教过自家诗文;
她还有一个长杜甫几岁的儿子,也是听话好学,正好带带孤寂的苦孩儿。
书信过后,又托人去问讯杜甫的姑妈,得允后便带杜甫从河南巩县,上路乘船,一路风尘仆仆、星夜赶来……
二
姑母家在阳春门内的一条小巷仁风里,门楼倒也巍然,家境不薄,姑父是生意人,也出自书香官宦之家。
姑母杜氏,见着小子美,一把搂着,直叫着好孩儿,还落下了慈母之泪。
杜甫记不得有母亲抱过,在姑母怀里甚是亲切和亲热,便直叫妈妈。惹得杜闲一阵阵心酸。
从此以后,姑母让杜甫跟着表兄一起识字读书,全家甚是其乐融融。
姑母充当他们的私塾先生,不管是背《史记》,还是读《诗经》抄本,都是打表兄的手心,杜甫从未尝过这被打的滋味,这是因为,他都比表兄识字快、背得快,诵到得意处,竟拍着小手,扭着小屁股,抑扬顿挫起来,常常惹得姑母高兴得紧,也惹得表兄惭愧不已。
表兄也善良,跟她妈妈一样,豁达而知礼,且知耻,进步亦很大,为有这个表率小表弟而快意、而得意,毫无嫉妒之心。渐渐地,也就少挨打了。
姑母和表兄,都透亮,杜甫的入门,给家里带来了书生气,带来了光耀门庭的祈福之音……
这表兄读书不如杜甫,但身体却比表弟好,还会舞剑健身。他说,我爸爸的诗文不如妈好,剑术可极精妙。妈妈也说,男儿得文武双全,以后就有担当。有不少大儒,皆挎剑走文天下、遍览河山,你我当亦然。
杜甫说,然,听兄的就是!
就以木剑跟着表兄,剑指蓝天、横扫疮痍,一个月下来,踉踉跄跄地,木剑换成了真剑,运舞得倒也像模像样,
身体也强健了不少,没有生过病了……
姑母见了,着实高兴,就说:我们家小子美,一定会文书国运,诗吟民生,武当保家卫国,俊后生也!
杜甫不到六岁的吋候,姑母搀着他,要自己的儿子紧跟其后,游遍了附近的山山水水,体察洛阳的民情民风。
有一日在渡口,小杜甫见着一个穿着破烂的老人牵着衣不裹体的小孙女,跪在河边乞讨。
杜甫正在咬着干饼,见了这情景,就把刚咬的饼子递给跟他差不多大的小女孩。
小女孩缩着脏兮兮的小手,不好意思接还是不敢接,杜甫就不知道了。
他的倔劲上来了,硬将那饼子分成小块儿,一块一块地塞喂她的小嘴里,还吟着诗经里的几句诗:
硕鼠硕鼠,
无食我柔!
三岁贯汝,
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
适彼乐……
他的姑母,知道这是她敎过的诗经,乃魏风里的硕鼠篇,是暗骂当权大人物,为穷苦人叫屈喊冤的,骂那些大人物是硕鼠一点也不冤屈他们,但也许会惹大祸。
她为侄儿,小小年纪有这联想和感发而吃惊。
她转而一想,除她以外,别人很难听懂,不如了了孩子的心愿,就将一兜袋的干饼子,全给了那乞讨老者和孩子。
他们上船时,小杜甫几乎是一跃而上,特别的轻松,他还特别的卖力,小小年纪,竟将那犄角旮旯的垃圾全扔到水里去了。
姑母笑道,你长大了,有了银子,就将那小女孩娶了,好不好?
小杜甫听了,也笑了。他还不知道什么娶不娶,只觉得那女孩脏归脏、瘦归瘦,其实很清秀,讷讷的,怪可怜。
船离岸越来越远了,水潺潺地迎着船从两边流来,似乎在弹琴吹箫,那水声就特别的悅耳。
老人和小女孩,也越来越小了,但还依稀看到老人在弯腰作揖,这场景一直影印在杜甫的脑海中,直到他成为"诗圣","沉郁顿挫"地写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这三吏;还有《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这三别,都有这影像,挥之不去,嵌入诗圣之心、诗圣之诗、诗圣之魂……
啊,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皆缘于这小孩子此时对世对人的良知呀!

三
渡过河,爬过三座山头。这期间,姑母要抱他,表兄要从身后推之,都被杜甫吵着不肯。
兄弟俩被姑母领上了凤凰山。这山在唐朝的鼎盛之期,很是闻名,等于是武则天的御山花园。
当时的武则天很霸道,据说她在长安游览上苑,也就是御花园的西苑。看到园内众花竞开,圣心荡漾;唯独一片花圃不见花开,很是愀心。
时值寒冬,这片花圃全是各色牡丹,而且名贵,本是隋炀帝杨广从各地收集而来的。武则天别出新裁,将其集于一圃。
武则天火了,随赋一诗:
明朝游上苑,
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第二天,牡丹仍是未开一朵……
姑母问兄弟俩,你们猜猜,百花为何如此大胆?
她的儿子已过十岁,甚是懂事了,就回答,牡丹乃花也,岂能听懂圣旨。
见母亲点头,仿佛得了喜头,很是快活。
杜甫道,天冷呀,不是牡丹开花时节,圣旨也违不过老天的。
姑母道,武皇一怒之下,命人点火焚烧花木,还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
谁知这些烧成焦木的花枝到了洛阳,竞开出艳丽的花朵,被尊称为百花之首、焦骨牡丹。
姑母又道,尤其是这儿的凤凰山上,更是数百种牡丹竞放,成为洛阳一绝。
说到这儿,姑母拍手道,这儿比长安暧温多了。好小子,你说到根上了。
杜甫道,姑母妈,我看了有些闲书,也就在我出生前几十年,有人造反,有个大诗人骆宾王写了篇檄文,列举了武则天皇帝几十条罪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女人难养也,岂能为圣为皇。
姑母道,小小年纪,知道的真不少!
杜甫接着说道,后来,武皇帝对捕着的骆宾王道出心里话:
我得感谢你,你没有举出一条我对老百姓不好的罪状;我将贵冑的田地分给老百,少让百姓疾苦,这才是我的为圣为皇之道。
不知这么的,小杜甫又想到了那乞讨的老者和他的孙女儿。
倘若杜甫这时不是五、六岁,而是十五、六岁,或者是二十五、六岁,他也许会说出一句掉脑袋的话:
武皇比别的皇上懂得为民之道,我也许就想娶这样的气势女人。
其实,他还小,忘了唐朝的开国皇帝李世民,早就说过:人民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
他只知道,这位开国皇帝开拓了大唐朝的盛世,他的名字挺好,有世民两字儿,永世为民,必得神佑与神荫,他的小心里就这么认为……
几十年后,当他真正成为诗圣的时候,方才明白,好的皇帝能想到和明白这些道理,固然很好;但是,他们是做不到的;或者说,是很难做到的,做的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
为什么?杜甫只能呐喊与发泄于诗章,却说不出真正的道理来。为此,他痛苦了一辈子。
四
此时,正是三月之暮,春光明媚之季,万千牡丹盛开,万紫千红,黄绿紫蓝,无色不有,馨香宜人,国色天香。
姑母作诗道:
牡丹绰约凤凰岭,
魁断韵华散尽此。
芳心一片惹人怜,
春色万分愁雨洗。
杜甫接吟道:
无惧圣神更无恹,
却破姑诗惊破睡。
天光似镜似娇羞,
自当迎春蠃与你。
姑母道,甫儿接得好,则天皇帝就自诩为神圣皇帝,甫儿抒写了牡丹的不畏强权、傲然骨气和羞娇雅美,哪像小孩儿写的,如才俊男子一般,我家甫儿又长大啰!
这么一唱一和,吟哦了十几首,可惜未带笔墨,亏了姑侄的豪然诗情、诗兴。
这么着,还要小心踩着花技、糟蹋了朶儿。
他们上了山顶,见着一棵十丈多高的梧桐,粗壮得三个人合着都抱不过来。它的多条枝桠翘胳般指向蓝天,好似伸手可摘天上的蓝云白朵;嫩叶被春风吹哨着,奏出天籁之音;那根须更是了得,有的鼓出地面,自然凸成根鼓、根凳,上面染有青色苔藓,其中还夹有奇花异草,十分亮眼。
这就是姑母带小哥俩登凤凰山的真正目的,是来拜桐而求凤求凰的……
哥俩毕竟是小孩子,嬉嬉闹闹地从这个墩坐到那个凳,从这儿跳到那儿,如跳梅花桩,围着那棵梧桐转着,一圈又一圈,直到累极方罢。
姑母道,这梧桐大抵有几百上千年,我象你们这么大时,就来过,也没变化多少,太高太粗太茂了,变也觉不到,只是周围多了几百上千棵梧桐。
杜甫好奇地问:是它生出来的吗?
瞎说,姑母笑道,梧桐不是人,岂会生之,乃化出来的,是技还是果化之,就不知道了。梧桐长得极快,一年可长丈高,了不得的!
杜甫问,它长得快,你就喜欢么?
也不是,我听这儿的老人说,这座山,叫凤凰山,不是靠牡丹出的名,而是靠的凤凰,自古说“凤凰非梧桐不栖″,这本是《魏书-王勰传》中的话,这棵树上就应有凤凰。
姑母颇为兴奋,又道:凤凰美丽,是吉祥之鸟,能给人安生之本、幸福之源。你说,我能不喜欢吗?
我当小姑娘时就想看看它们,一年来两次,春天和秋天都来,还常常做梦来着,还真在梦时看到了,不止一次。
姑母深情地道,梦见凤凰,那是我最快活的时光。
杜甫眨着眼,思想良久,说了一句令姑母大吃一惊的话:姑母妈,后人、我等亦然,这亦可比之贤才择主而恃呀!不管怎样,凤鸟鸣朝,当乃盛世太平之象征。
小杜甫的这句话,说得他的姑母妈眯眼遐想,期望太平盛世、家庭和祥……
可惜的是,一家人在梧桐树下悄没声息地待了小半天,也没见着凤凰的影儿,只有几十只山雀儿,在树技树桠上腾跳蹦跶、叽叽喳喳,倒也不甚寂寞……
五
一年后,就在杜甫七岁的时候,他也如姑母一样,还真的做了一个有声有色有人的凤凰梦。
他梦见自己已长大成人写了上千首诗,被人称道为诗圣,但是竟没有如愿写出一首关于凤凰的得意之作。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成了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在这方面得意之作很多很多,比如《卖炭翁》,那是他深入深山,与烧炭卖炭的老翁结为好友的创作之得。
他的五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水平。这不奇怪,他自小就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历史和历史人物……
他在五七律上也大有创造性,为后世的词作开了先河,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练句的完整的艺术经验……
杜甫的苦恼是,怎么写好凤凰的诗呢?哪怕一篇也行啊!爱凤凰,就是爱祥和,此乃姑母妈的情结,也是杜甫自己的情结。
那天,他又在梦里,飞上了凤凰山,在那棵梧桐树下转悠了许久,终于听到了"即即……足足……锵锵的鸣叫声,这叫声曾被一个一千三百后的作者引用到现代诗中,他写了首题为《火凤凰》的现代诗。
那是关于凤凰的组诗。好傢伙,一写就是五首,最后一首就是写我杜甫的,题目还真是一语中的,叫《杜甫的凤凰梦》,连我前几天写的那两句都引进去了。
后人就是比我辈强,诗中呀,有文字、有朗诵、有音乐,有画面,将文学中的诗摆弄得有声有色……
这作者比我大得多,简直是古稀了,其实又比我小近二十代。
他写我的诗,未必很好;我乃诗圣,孺子好个大胆妄为,不但写了我,还写了诗仙李白,写我们两个仙圣诗人的友谊、比较我们的诗作得失。
后人毕竟是后人,他能真正了解我、了解比我大一宿的李白兄吗?肤浅、肤浅也!
他这老人或小不点,似乎还有点先知先觉,竟引用了我写凤凰的诗,我若不写出来,岂不丟人丢大发了。
他的诗是这样的,不仿将之献丑出来,也可激励我也——
杜甫的凤凰梦
吴仰生
杜甫七岁时
萌然作诗咏奇
七龄思即壮
开口咏凤凰
于是啊
梧桐栽于心
茂于梦境情况
引得凤凰长栖
鸣声即即凤
足足情悦凰
锵锵应和成诗章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凤凰的合鸣呀
使他志随人长
漫游吴越走他乡
邂逅李白
寻仙访道
谈诗论文
醉眠秋共被
携手日同行
可叹均游凤凰台
一个悲切一个狂
李白感然
凤去台空江自流
晋代衣冠成古丘
尽显诗仙的畅然飘荡
杜甫嗟然
西伯今寂然
凤声亦悠悠
恐有无母雏
饥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出
你啄慰孤愁
图以奉至尊
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
一洗苍生忧
尽显诗圣忧国忧民
深衷诗章心系凤凰
凤凰的去留栖翔
已是杜甫梦寐的
诗情的迸发
心迹的华章
在梦幻里
在现实中
他曾高亢地畅吟
山巅朱凤声嗷嗷
下愍百鸟在罗网
一个追梦的
忧民的诗圣情怀
一个以凤凰
诗兴的诗圣理想
古人赞
今人扬
六
杜甫这么梦着、想着;有句老话道,冥思苦想,便有幻觉……
在幻觉中,杜甫觉着,真的有两只凤凰从远处飞来。
一只即即地叫着;
一只足足地叫着;
两只还时而在空中上下左右地盘旋着,锵锵地和鸣着。
杜甫看过有关凤凰的史书,明白前者为凤,后者为凰。两只凤凰都如有火焰着体,一身的光辉,一身的美丽。
凤凰涅槃,它们浴火重生,尤如人者脱胎换骨,更是令杜甫心生敬仰。
他纵身一跃,展示剑术中的气冲霄汉的一招,竟伏在凤的背羽上,他没有感到火的烧灼,只感到母爱的温暖。
风嗖嗖、云湿湿、雾朦朦,他体会到山海经里、封神
榜里的腾云驾雾的感觉……
不知飞了多少时候,凤凰终于停落在另一棵高大的梧桐树下,让他重返地上。
这儿山翠石叠,溪水潺流,树森森、草丛丛、花艳艳,草气氤氲,花香郁郁,实为妙绝之处。
就在这个梧桐树上,有先来者,挂上了一面字牌,用甲骨文写了三字,谓之"凤凰台"。
山石平坦,且阔以行之,可四面看景,可仰天长笑,可俯瞰山下,亦可与凤凰朝夕,实为妙处!
此时此地,杜甫想起两种人,一种是好友般的诗人,如太白老兄,同卧共铺过的挚友、诤友;另一类人,即穷苦人,如前一时在渡口偶遇的老者和其孙女儿。
依李白的性格,他此时会如何写凤凰呢?
在朦胧中,李白的诗如飞而来,顷刻间,就镌刻在对面的山崖上,那儿如竖着的凤凰台面,石面鬼斧神工般的平面如纸,其上攸然显出李白兄遒劲的狂草,诗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经,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读罢好友的诗,杜甫笑了起来,彼台非此台,他的在金陵,我之于云贵,我之气势大多矣!妙哉!善也!
李白这首七律引得杜甫诗兴大发,不假思索,便畅吟了多年沉淀内心的佳句,如火如荼地喷薄而出:
凤凰台
亭亭凤凰台,
北对西康州。
西伯今寂寞,
凤声亦悠悠。
山峻路绝踪,
石林气高浮。
安得万丈梯,
为君上上头。
恐有无母雏,
饥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出,
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
炯然无外求。
血以当醴泉,
岂徒比清流。
所贵王者瑞,
敢辞微命休。
坐看彩翮长,
举意八极周。
飞下十二楼,
图以奉至尊,
凤以垂鸿猷。
再光中兴业,
一冼苍生忧。
一气吟完五律长体般的乐府诗,他对"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和“再光中兴业,一冼苍生忧。″这四句诗尤为得意,因为他抒发了凤凰不顾生死、以血代清流,而下山入海的凤凰涅槃的不朽精神,写了他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这就是他亲凤爱凰的情结,也应是他姑母妈的……

七
天有不侧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凤凰梦是福,瘟疫灾可就是祸了。
当时,鼠疫与疟疾横行洛阳,杜甫与表兄双双染病,真是急坏了姑母妈。
对于病重的,官方竟采用了灭绝人性的焚烧法。他们派兵将病者捉去、抬走,集中起来,用柴、油围之而焚,一片哀嚎、一街的眼泪。
好在姑父与官方有过交结,方才躲过一劫又一劫……
姑母妈心急如焚,四处寻方问药。
当时瘟疫重重,哪来医?何来药?
后来寻着一巫医,他指点道,靠房柱东南侧睡之方可痊愈。
姑母妈信了,死马当作活马医吧!
她念及小杜甫从小无母的可怜,便将原本睡那儿的亲儿子,与杜甫作了调换。
孩子们都已病得很重,发热、颤抖、呕吐,都没有自我选择的可能了。
十天后,杜甫奇迹般地痊愈,而他的表兄竟然就这么离世了。
姑母妈哭得死去活,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被抬走焚烧、活埋……
其实,兄弟俩得的也许不是一种病,杜甫得的只怕是疟疾而已,加上他的定力,产生了自我调节的功能,才免遭了荼劫。
小小的杜甫,再会写诗弄文又当如何?他只是由衷感到姑母妈不惜牺牲亲儿、保存自己的壮举。姑母妈甚至如爱凤凰般深爱着自己。
长大成人后,杜甫每每念及此事,都情不能已。
瘟疫、病毒、病痛,幼时的死里逃生的这些经历,让他终身刻骨铭心;慈爱、恻隐、乃至博爱,更为他的诗歌打上了一层厚厚的人文主义底色。
他能不爱姑母一样的人群人众吗?
他能不拼命写出好诗,好的诗史,感恩姑母妈的换子救命之德吗?
他知道,姑母妈只是平常人,他爱的就应是平常人,为之呕歌的也应是平常人、平常的老百姓……
八
杜甫十五岁开始扬名,但他一点也不傲然。三十五岁以前,杜甫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深谙家敎之训。
这期间,他不仅漫游吴越,齐赵,沉浸于山河之情和百姓之苦中,还邂逅了好友李白、高适,写了大量的诗文。
世人称杜甫为诗圣,但涉其文却无多。
近入中年时,姑母妈去世,他的《孝经-丧亲章》中有这么几句:
“孝子之丧亲也,哭不依,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这篇纪念姑母妈的悼文,至情至孝,姑母就是他的母亲。
每当他回洛阳,都要爬上凤凰山,在那棵梧桐下悼念母亲,他认为母亲就是凤,是火凤。
在洛阳邂逅李白时,也曾拉他去过,但终未成果。
杜甫寻思,李白兄潇洒豁达,但无如此的遭瘟经历,当无此恨结;也无从小受姑母妈熏陶的爱凤情结,甚为憾矣!
杜甫文气盛,但命运多舛,尤其是瘟疫,几乎是随形随影。
杜甫就以他的诗词,与之抗争,揭其虐,泄其恨……
他到衡阳,又是瘟疫横行。诗人没有见瘟而逃,而是写了好些诗篇感之,其中有两句尤为激烈:
"衡岳江湖大,蒸池疫疠偏。"
他到了长江流域,又让他困于疟疾年复一年:“峡中一臥病,疟疠终冬春”;
他怀念,江南瘟疫肆虐之下,被流放的李白:"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南方的瘟疫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他担忧万分:
"南方瘴疠地,罹此农事苦”……
乾元二年(759年)初冬,杜甫流落同谷,生计惨淡,在杜甫眼里,这也是一种无形的瘟疫,他在内心已将腐败之政与瘟疫之灾连在了一起: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杜甫的《同谷七歌》,尽写了百姓的穷愁绝境。
如是说,他的恨的情结升华了,不仅仅是瘟疫,还有贫穷,这更是当政者的束手无策和雪上加霜造成的……
九
有人说爱情出好诗,杜甫却是穷困出好诗。
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又回到草堂。
他在《狂夫》中痛楚地吟道:
"厚祿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他用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诗白如画,这已是瘟疫和穷困情结的呐喊。
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就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中有乐、苦中有志,为天下穷人而唱绝。
杜甫就是杜甫,也许穷困更使他成为穷人的一员,也更有佳作连连,所谓诗咏志即为此理。
读他的《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岳阳楼》,谁不倾慕诗中的战略家的睿智和修为……
老迈登高,他便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绝唱。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小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
这一段时间,杜甫虽一直住在船上,但有时还拖着病体,下船访山问川登阁,一路贫困一路歌,写了上百首好作品,这在中国文学史上,也许算得独一无二了。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到衡州(衡阳),后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冬,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投靠郴州的舅义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
乱世之秋之冬,无可奈何?
是时,杜甫一家五天未吃食,后虽被当地姓聂的县令送来食物得救,但杜甫已万念俱灰;临终前,回光返照,在冥冥、迷迷之中,想了很多很多……
十
杜甫想到两件事儿。
一个是前一时,登潇湘的衡山时,所写的最后一篇关乎凤凰的乐府诗,诗曰:
《朱凤行》
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
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芳。下愍百鸟在罗网。
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
七岁时,他梦到过一千三百年后的作者,读了他写自己的现代诗《杜甫的凤凰梦》,感到比他的乐府诗还要白话易读,就也想以自己的这首诗改写或翻译成现代诗,让自己的文气多活一千三百年,虽死犹生,岂不壮哉!
杜甫呀就是有创造,不假思索,一气儿就改成了。如下:
现代诗 朱凤行
杜甫
君不见
潇湘之山
衡山最祟高
山顶的红凤啊
声嘈杂
叫声嗷
侧身高
只是要求同群鸟
翅膀垂
口闭心
实为辛劳
都为怜悯百鸟同类
钻了法网命难逃
黄雀最小
也遭劫
愿分竹笋和蚂蚁
全派那猫头鹰
互相怒吼
百鸟都好
杜甫在冥冥中,笑了,他写成了现代诗,说明自己的文学精神是不朽的!
还是一句老话,虽死犹生。
接着,杜甫想到了第二个问题。自己写诗一千五百首,而且精品多多,这很幸慰,但仍有不足,比如说,后人写话本、写小说,这文体很通俗引人,有情节、细节,有人物塑造、景物和心理描写呀!
他有一个大心愿,就是让他对瘟疫恨之情结,在小说话本中展示,按后人小说家之说,即谓题材吧!
他振作精神,找到大约五百年后,元明时代的彦端,也就是施耐庵。
杜甫问之,你为什么要写《水浒传》呢?
耐庵道,我参加过农民起义军,兵败后隐居到了老家江苏兴化。写作的人,总是先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您老人家也是这样啊!
比如三吏三别、卖炭翁,您年轻时漫游吴越,到一处写一处,有感而发也!
杜甫赞道,后生可畏,就将用意道了个明白,拜托他写瘟疫,也就是写瘟疫这个题材。
施耐庵道,1331年,我刚好三十五岁,历经了一场大瘟疫,不仅老百姓大量死亡,有的村子都死绝了。当时的元朝,死了两个皇帝、十六个皇子。
我的《水浒传》写的是宋朝事,为什么呢?怕杀头呀,文字狱很怕人的,施耐庵得意地说。
杜甫说,写小说的比写诗的聪明多了,也小心多了。
两人越谈越投机。
杜甫翻看了《水浒传》初稿。
第一回就叫"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而且《引言》里也说"嘉祐三年上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
说的是在北宋仁宗年间,大宋王朝因此处在一片动荡慌乱之中。
面对瘟疫,朝庭无能,即派洪太尉到龙虎山请张天师出马。结果洪太尉把事办砸了,误开了"伏魔之殿",放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杜甫笑道,你穿插瘟疫,为剧情发展增添了不少神秘元素和色彩,然亦有剧情不够瘟疫凑的节奏和痕迹。
耐庵说,不亏是诗圣,连元素这词都晓得。您没写过小说,却极懂小说,小生佩服,就虔诚地抱拳躬身打礼……
杜甫了了最后的心愿,想还礼,却无力;想扶耐庵,更无力,只是滿足地闭眼笑了,在微笑中睡着了。
那是公元700年的深冬,杜甫五十九岁,离花甲之寿仅差一年。
在江上飘泊的小舟上,在山水之间,杜甫睡着了,永远……
2021-08-16 于芜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