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美”的抒写
——读韩玉珠《我从草原走来》之一
老同学韩玉珠20万字的散文集《我从草原走来》面世了。初读这部作品,就被洋洋洒洒,十分精美的文字,以及丰富而广泛的内容所吸引,更被篇篇文字里展示出知恩图报的美德,宽容善良的人格魅力,以及尚美、爱美的真情所打动。 《我从草原走来》是一部以作者亲身经历为主线的作品,全部内容都是与作者相关的人、事、景。其内容丰富,涉及到美学,文学,历史学,体育(篮球、足球),艺术(音乐、摄影、收藏)等知识领域。无论是写人,写事,写景,还是从文章里所表达出的学术观,审美观,最终呈现的是作者对“情、爱、美”的追求,全部内容可以用“真情”“挚爱”“尚美”概括。 “情”贯穿作品始终,不但是《我从草原走来》的主要内容,也是散文集创作的初衷和原始动力,可以说,没有“情”就没有《我从草原走来》的创作。 1、草原之情。是作者最为炽烈的感情。草原是养育作者的故乡,作者的童年少年是在草原度过的,散文集第一部分“童年记忆”记录了草原与作者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及发生在草原的故事。即使后来参军,仍没有离开草原,直到从部队转业到内地。作者离开草原已经多年,但对草原那深深的情没有因时间旷久而淡漠,只会愈久弥坚。以至退休后,还组织50多位大学同学到草原为期一周的参观游览,既与同窗共览浩瀚无际,神秘莫测的草原美景,给老同学创造了开阔视野的难得机会,同时也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草原深情。 2、同窗之情。同窗,是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亲密挚友,从古到今,吟诵同窗情的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作者作为大学同学的联谊会长,从陕西师大中文系72级同学毕业30周年纪念开始,多次组织各式各样的联谊活动,给同学们创造相聚相忆相互交流的机会。为了组织一次草原之行,年过耳顺之年的作者,背着行囊,独自来到草原的各个景点深入踩点考察,就是为了把草原之行组织得更加周密细致,活动更加圆满,更好地圆老同学游览草原之梦。 3、养育之情。古话说,生身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从古至今,报答养育之恩的故事随处可见。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亲人,长辈的呵护关爱与培养,可贵的是,作者成人后不忘养育之恩。从书稿里,我们看到《慈悲为怀的老人——怀念我的赵金福爷爷》《暖我慈母心——怀念我的小学老师李玉蓉》等文,都是怀念养育之恩的故事。在作者成长过程中,不但得到了赵金福爷爷,李玉蓉老师的呵护、关爱,还得到了亲戚,领导,战友的帮助和支持,他都记忆在心,并用文字一一抒写出来。表达了他对社会对众多亲人的养育和呵护的感激之情。 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事业和家庭,然而,作者的事业和家庭,都是从西安起步的,是西安成就了他。无疑,他对西安的建设与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仍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养育了他成就了他的西安,是因为他十分重“情”。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给女儿信中说,爱,是最强大的力量,爱能降服一切,爱可以超越任何存在,因为爱就是生命的精髓。这一思想,在这部作品里,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简单梳理后,发现这部作品,处处充满爱,不但爱得深沉,而且爱得广泛。凡是他所遇见的人、事、景,都释放出巨大的爱意和善意。 1、爱祖国爱家乡。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应有的基本品格。作品里,没有长篇大论歌颂祖国赞美家乡的篇章,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和显示出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他热爱祖国和家乡,是从赞美祖国景色开始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有美的景色,中华大地之美丰富多彩,气象万千,在他的文章里都有称颂。几篇关于草原沙漠美景的描写,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家乡草原的赞美,堪称经典之作。 《他邦虽好,非我久恋之地——赴加拿大记忆》,本是描写加拿大风景的,但作者运用反衬方式表达了对祖国自然风光的爱,既突出了祖国大好河山之美,更加凸显了作者内心深处具有太深的情感寄托和爱国情怀。 2、爱老师,爱学生。作者退休前是一名德高望重的高校教师,当学生已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直到今天,还对教过他的尊师记忆犹新,念念不忘。印象最深的有小学时期的李玉蓉老师,大学时期的马家骏老师、丁淑元老师,以及篮球教练秦吉庆老师等等。作者撰写了《“杂家”的情怀》《清正廉洁丁主任》《篮球梦的圆梦人》等专题文章,以作纪念,表达了尊师爱师的情感。 后来,作者从学生变为老师,先后在两所高校任教几十年,所教学生千千万,由于认真备课,传道授业解惑,深受学生爱戴。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弟子们,教他们尝试运动减压、睡眠减压、兴趣减压、医疗减压、交友减压、旅游减压、审美减压,轻装上阵,以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体魄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迎接明天的挑战。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人生经验呀,也是一位教师对学生爱得深沉的表现。 3、爱体育,爱艺术。作者多才多艺,从小就显示出体育(篮球)方面的兴趣和天赋。《我的“回力”梦》回忆,“从小就酷爱运动,尤其是篮球,小学一年级(6岁)起就开始了篮球运动的生涯”。几十年来,在爱篮球的道路上,遇到了诸多困难与挫折,都一一克服,经过长期摸爬滚打,执着探求,球艺大进,给同学们带来了欢乐,为母校争得了荣誉。他爱篮球,爱出了水平,爱出了情感。 作品还显示出作者在歌唱、摄影、收藏等方面较深的造诣。演唱声情并茂,物我两忘,把自己对家乡草原的情怀一股脑倾注于演唱中。他对草原歌曲的爱,达到了极致。 美,是《我从草原走来》又一重要内容。在作者笔下,处处洋溢着美丽的景色,山川河流,草原沙漠,无处不是陶醉迷人的景色,美不胜收。 1、草原之美。作者用他的秀笔将草原之美尽情挥洒,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贡格尔草原简直就是平铺在天地间的巨型画卷,是凝固在高原上的绿色海洋。那蓝天、白云、绿草、河流、花朵、羊群、炊烟、牧歌、毡房,把我们似乎带到了天上人间。 如果说贡格尔草原是一幅平铺在大地上的绿锦,那么,乌兰布统草原就是连绵起伏、上下翻滚的绿色海浪。集草原、湖泊、沙地、湿地、林木、花卉、野生动物为一体,形成了多姿多彩、如诗如画的迷人风光。读到这里,我已按捺不住去领略一番草原风光的脚步。 2、沙漠之美。作者专程游览了巴丹吉林沙漠,并用《赛努,巴丹吉林——巴丹吉林沙漠行》记录了游览的过程及其感受。让我们对巴丹吉林沙漠之美有了深入的认知。我对沙漠是不大熟悉的,是通过阅读《巴丹吉林沙漠行》,才认识了沙漠的浩瀚和神奇。我忍不住,也摘录几段与读者分享。“看到那浩瀚无边的沙山,神秘莫测的鸣沙,静谧的湖泊、湿地,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看到那沙漠、戈壁、草原星罗棋布;森林、绿洲、清泉交相辉映,展示出美丽神奇的影像。高低错落的沙丘,如波似浪,层层叠叠,涌向天际,美轮美奂;连绵起伏的群峰,似海啸卷起,气势磅礴,令人惊叹”。“湖水幽深碧绿,水中鱼儿飞翔浅底,水鸟嘻戏、觅食,水边芦苇摇荡,岸上树影婆娑,羊群静静地吃草,形成一幅天蓝水碧、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这是多么美妙动人的画面呀。 在我的认知里,沙漠就是“浩瀚、凄凉、严寒、狂风、危苦”。《巴丹吉林沙漠行》记载的沙漠,出乎我们的意外,但这是事实。再次说明,这样的沙漠太难见到,她的美是超乎寻常的。 3、山川之美。自古以来,写山川之美的名篇无计其数。本书在《王顺山下鲁家人——独游王顺山记》里,作者对山的观察及其感受,也有其别具一格的美妙。山上树木繁茂,葛藤飞挂;松涛阵阵,百鸟争鸣;溪流潺潺,蜿蜒而下,山光物态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在他眼里,游览如诗如画的王顺山,再苦再累也值了。 4、异国之美。异国他乡的美,要属瑞士,瑞士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优美的西欧国家。他们注重自然环境的美化,更是把美融入到每一个人的骨子里。作者从花草树木之美,山光水色之美和城市小镇之美三个角度描述了瑞士童话般的风光。“干净别致的二、三层木架小楼坐落在山坡上、草地旁”,“房屋的窗台上、门楣旁、庭院里都用鲜花点缀,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庭院里到处栽种着各种果树,硕果累累,让人垂涎欲滴”。这就是瑞士的整体面貌。这里的美妙不需任何人来评定(歌德语),他都是最美的。 《我从草原走来》这部书,在美的意境,美的展示,美的阐释,美的渲染方面做足了功课,不愧是美学教授的大作。

作者简介:王学成,高校退休教师。2020年开始学习写作散文随笔。论文《新中国教育的成就与思考》、随笔《梦回入党宣誓的时刻》获陕西省教育系统“颂光辉历程、赞辉煌成就、助追赶超越”,建党百年主题征文活动奖。《新中国教育的成就与思考》收入中国老教授协会建党百年纪念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