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副眼镜世代情
作者/王宽鹏

前几天我在整理家里书柜的书籍时,看到了我的传家宝一副清代老铜架石头眼镜,这又勾起了我对我的家世和家事的回忆。
1995年清明节,我从兰州回洛川老家给母亲上坟。临返回兰州的前一天晚上,父亲打开柜子,小心翼翼拿出来一个小物件,郑重其事地对我说,这是一副石头眼镜给你吧,你经常看书写作费眼睛,兴许能用得上。并足足用了两个多小时,给我详细讲述了这副眼镜的故事。如今,尽管父亲已经去世27年了,但每当我回想起来,仍然记意犹新,难以忘怀。

父亲开始对我说,曾祖父王连清和曾祖母冯氏生有三个儿子,即我的大祖父王照海、二祖父王照江、祖父王占先。曾祖父虽然目不识丁,没有文化,是个地道的农民,但却见多识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深知“耕读传家”的含义,不仅注重对三个儿子精心培养,而且对他们分工明确,要求严格,让大儿子负责耕田,二儿子负责经商,三儿子负责读书。三个祖父没有辜负曾祖父的期望,各司其责,辛勤耕种田地、经营生意、发奋读书,使得粮食连年增产,经济连年增收,知识连年增长,仅仅十几年功夫,就囤积了粮食、购置了房产、地产、家产;考中了秀才、取得了功名,走上了最兴旺、最鼎盛的时期。

父亲接着对我说,祖父8岁的时候,曾祖父就请来教书先生,长年吃住在家里,专门给他教书;祖父12岁的时候,曾祖父把他送进安民村的私塾读书;祖父16岁的时候,曾祖父又把他送进当时有名的洛川县城朝阳书院读书。后来即使祖父和祖母安氏结婚,生了大姑、伯父,曾祖父还是供他不断读书。祖父十六年寒窗,十五载熬油,鸡叫即起,半夜才睡,刻苦攻读,不敢偷懒。那个年代条件艰苦,照明用的是老油灯,祖父为了学习,经常熬夜,17岁的时候就出现眼睛红肿,泪流不止,视力急居下降,曾祖母疼在心上,不愿让她的小儿子再吃苦受罪去读书,曾祖父一边说服曾祖母不得打退堂鼓,一边严责祖父不能半途而废。与此同时,曾祖父花大价钱为祖父配了一副最好的老铜架石头眼镜,让祖父戴上继续读书。后来祖父就是戴着这副眼镜完成了最后八年的学业。功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祖父又是戴着这副眼镜,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参加洛川县组织的“院试”,考上秀才,有了功名,为我们家族争添了光彩。

父亲继续对我说,祖父考上秀才不久,我的大祖母安氏不幸患病早逝,留下大姑和伯父年幼需要养育,祖父不愿意再给年迈的曾祖父母增添负担,从此便放弃了再考举人的打算,续娶了我的祖母高氏,靠耕田和教书养活一家老小,直至我的曾祖父母去世,大姑出嫁、伯父结婚。后来祖父和祖母又生了我二姑和我父亲。祖父农忙时种田,农闲时从事民间教育事业,在罗村、车王、安民等村创办学堂,戴着这副眼镜从教30多年,桃李满乡里。祖父平生与人为善,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好打抱不平,利用他在县上官吏面前所有的权力(成为秀才,授予二两铜顶帽,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是绅士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秀才代表了“知书识礼”的人士,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到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府打交道,通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戴着这副眼镜帮助民众打官司,在乡里享有盛名。祖父经历了清末和民国两个朝代,一生正义在心,积极进步,除暴安良,反对封建统治,戴着这副眼镜传播进步思想, 支持革命活动,深受民众爱戴和拥护。祖父作为“知书识礼”的秀才,乡间民众遇有婚丧嫁娶,或过年过节、买卖房地产、修庙建寺、祭祀等活动,都请他任主事、当司仪、写对联、拟契约、撰祭帐、传神祉、续家谱,他又是戴着秀才帽和这副眼镜、穿着长袍马卦忙的不亦乐乎。我们王氏家谱和神祉就留下了他的墨迹,小楷书写的相当见功底、有水平,与印刷体一模一样。

父亲最后对我说,祖父原本计划亲自教他读书,但不幸的是在他7岁的时候,祖父却因患急病突然去世,从此,他就与读书无缘了,和祖母相依为命,幼稚的双肩过早地挑起了创家立业的重担。母亲嫁给父亲后,为父亲分解忧愁,一道耕种田地,祠候祖母,养育我们姐弟4个。期间尽管遇到过几次大的自然灾害,即使变卖家里其它值钱物件维持生计,也始终没有舍得变卖这副石头眼镜,只是他眼睛不舒服时拿出来戴戴,村里老人谁害了眼病,他借给让戴戴。说来也很神奇,戴上这副石头眼镜看书、看电视特别清楚,时间再长眼睛感觉也不难受;眼睛如果干涩、红肿、疼痛,戴上几天这副石头眼镜很快就好了。

弹指一挥间,这副清代老铜架石头眼镜在父亲手里保存了66年,传给我又保存了28年。如今,偶尔我也拿出来戴上看看书报、电视和手机。我心想着,这幅石头眼镜的纪念意义远远大于它的使用价值,这幅石头眼镜凝结着我们四代人的深情厚谊。它既是我们王家的“传家宝”,也是激励我们后代知书识礼的“试金石”。我心思着,再过几十年,我将把这副眼镜传给我的儿子,让他使用、保存几十年,再传给我的孙子,让他使用、保存几十年,之后再传给我的重孙子……,就这样把这副眼镜世世代代传下去。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