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读冯甲新老人《晚晴集》有感 (其一) 刘志敏 文
耄耋老人不简单,
当年省里是模范。
培育小麦新良种,
一心扑在农科站。
美好青春献农业,
广阔天地干一番。
甲子年后忆往事,
梦里依稀又下田!
谨以此诗,致敬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以及当年的农业科技人员们!

星转斗移,时光荏苒。十几年的农业科研,凝结了一世情缘。岁月峥嵘,光阴似箭,遥想当年,风华正茂,胸怀大志,勇于登攀。曾育良种为人民,推广农技到大田。科研战线评先进,劳模大会省长见。迄今早知天命,涤秋夕阳,須发霜染。多少次梦中神游,重回试验田间,一起搞育种,麦浪随风翻。多少次与战友梦中相遇,一同搞研究,携手攻难关。不忘老站长,甘愿当后勤,出谋把策献。追忆已故友,洒泪湿衣衫。四十多年别离,五百多回月圆,渐行渐远的记忆,仿佛就在昨天。

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是科学的春天。群众性的农业科学实验,像山花一样遍地开放。它造就了多少科技典范,培育出了无数个技术骨干,广袤的农村大地成为农业科学实验的前沿。农业的薄弱环节,我们携手攻克;病虫害的流行危害,我们预测预报在先。老品种严重退化,我们引进新品实验。杂交培育良种,适应本地环境,优质抗病抗倒,当时亩产超千斤。大田迅速推广,惠及邻近市县。江苏淮阴,千里引进示范,新品种的普及,新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突飞猛进,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饥寒,解放了人们禁锢的思想,转变了人们守旧的观念。科技兴农的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农田;科学种田的热潮,在广袤的大地上涌翻。人人爱科学,村建农科站,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在古老的大地上蓬勃兴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促进了农业的空前发展。

党是阳光雨露,人民是智慧的源泉。科学给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是前进的动力和风帆。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啊!是您,培育了我们的成长!是您,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是您,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是您,赐予了我们展示青春的舞台!
人民赋予我们力量,时代赋予我们重任。永远难忘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它将永远载入历史的篇章!

作者简介:冯甲新,男,生于1943年,宜阳县白杨镇三村农民,河南省农业劳动模范,文学爱好者,有多篇文章在网络媒体发表,有作品结集成书,联系电话:13373789476。

主播简介: 牛锁伟,网名牛哥, 宜阳县白杨镇四村人,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自由职业者 ,爱好音乐、播音、书法。其信奉的格言:用我的声音保护你的眼睛,解放你的双手!

(编辑:白杨写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