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锁治(河南)散文1篇
作者简介:韩锁治,又名韩索治,1963年出生,河南省宜阳县人。高级会计师,河南省宜阳县财政局会计函授站原站长。长期致力于成人会计教育事业,同时笔耕不辍,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百余篇,其中有多篇在国家财政部、省财政厅、洛阳都市圈和县委宣传部的征文大赛中获得大奖。




《学高 ·业精 · 身正》
——追记高村籍原语文教育家、县人大常委会原委员王兴汉先生
地处豫西宜阳县西北的高村镇区域辽阔、土质肥沃、乡风文明、社会稳定,曾经涌现出无数响当当优秀人物,在宜阳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宜阳一高原语文高级教师、县人大常委会原委员王兴汉先生堪称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一、学高:科班出身的老大学生
先生于1923年2月出生于今高村镇王沟村,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兄嫂度日。幼读私塾,聪颖好学,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能书写一笔工整而漂亮的大、小楷。为早日自立,约同窗好友远涉陕西,报考闻名遐迩的耀县中山中学。当赶到耀县时,学校招生已经结束,他凭借一笔好字赢得学校老师赏识,校方先是留他在学校刻写蜡板。他的认真和勤奋很快得到校方的认可:录取他为正式学生。在那里他读到中学毕业。耀县是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的故乡,置身于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关中腹地,年轻气盛的他受益颇多。一次郊游,偶然发现坟茔中一尊于右任撰文并书丹的碑文,文、书并茂,尤其是书法,用笔、结构皆应规入局,直接取法于北魏碑志,他被深深地吸引了。不少假日,他都全神贯注地在那尊碑前研读。有时竟停留一整天,几至废寝忘食。他深刻领会并实践古人“读甚于写”的教诲,一边凝视,一边用手在腹部比划,用心体会“于体”的神韵,直到闭目能在心里复现字形和笔意,然后才临写。他还精读、临写于右任为邹容书写的碑帖。后来书写的行楷,酷似“于体”,他的老师评价他的于体笔法足可乱真。
1945年初,先生中学毕业后便携笔从戎。不久又于1945年2月至1949年12月,相继在东北大学中文系、重庆大学中文系学习深造。五年的大学生活,先生如鱼得水,在知识的海洋中驰骋翱翔。如饥似渴的学习新知识,从而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古典文学研究颇有建树。1952年,先生怀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依然返乡走上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要知道,在解放初期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少之又少,象先生这样的高学历人才在全县可谓凤毛麟角,这为其以后搞好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业精:全县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
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先生先后执教于宜阳县第一中学(时为初中)、宜阳县高村高中、宜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等学校。1978年县里成立重点高中,作为骨干教师之一,先生重返宜阳县第一高级中学,继续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就在这一年,笔者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我们村学校的爨进福校长在给我送入学通知书时对我说:“我当年的语文教师王兴汉老师要教重点班,他的课讲得可好了,你可要好好跟他学呀。”就这样,我带着嘱托、揣着梦想,走进一高,有幸成为先生的学生。
听先生授课简直是美的享受。为了站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前沿,先生坚持自学自修,既继承传统教学模式,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力求把每节课上成精品。先生习惯低音授课,但讲课中时不时会有一些精彩的例证和精辟的分析,进而确保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课,常常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先生高素质产生高水平,尤其讲授古典文学,说文解字,入木三分,通俗易懂;鞭斥邪恶,斩钉截铁,不留情面;褒扬正气,鲜明正确,把启发和激励民族自尊、立志振兴中华寓教于课堂之中。
学生们所以喜欢先生的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的书法。每当“呱、呱、呱”的板书响起,同学们无不引颈瞩目。只见他的书法,有龙飞凤舞般的潇洒,有钢骨铁筋般的坚劲,那一行行力透板背的粉笔字,顷刻间便成了学生们着意临摹的范例。在他的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写字功底不错,,甚至爱上了书法,许多人都写得一手流利的“兴汉体”钢笔字,足见先生板书的影响不可谓不深。
先生的课,学生们听得懂、记得准,教学效果远近闻名,深受广大教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凡听过其课的学生无不为其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造诣所折服、所感动。他像一座诲人不倦的丰碑铭刻在人们心目中,无愧为全县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
三、身正:学生修身正己的典范
毛主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纵观先生一生,虽经历风雨无数,但他清正而刚毅、乐观且善良,始终保持铮铮铁骨。他心胸开阔、光明磊落、性格耿直、实事求是,一生坚持真理、敢说真话,平时待人谦和,但在原则问题上决不随声附和,即使在极左路线横行的年代,即使在被错划为“右派”的岁月,先生依然尊重知识、尊重科学,没有点头哈腰、没有阿谀奉承、没有卑躬曲膝,活出了精彩、活出了尊严、活出了气魄,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应有的自尊和坚定,从他的身上让人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
先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最早被评为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之一。像他这样既有学历又有资历的人在同行中属于“高薪族”,但他坚守勤俭美德,生活俭朴出了名。平素常他着衣普通、饮食简单、居室简陋。一年四季所用枕头是从洛河滩捡回的石头,时常过“烟瘾”的旱烟袋总长20公分,褐色的竹管紧连着黄铜烟嘴和烟锅,虽然没有耀眼的亮色,但拿在手中光滑得像涂了一层油,那程度显示出它的寿命。对先生的这两件“宝贝”,笔者当年在一高就读时屡次见到,那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欠发展,先生三个子女尚在求学,先生此举尚可理解;而在以后的岁月里,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教师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先生的子女均已成人,而先生仍能保持清贫,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先生对自己近乎苛刻,但是遇到特别困难的学生和乡亲,他总是乐善好施,慷慨解囊给予资助。他桃李满天下,很多学生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为不影响他们公正行使权力,先生从不向他们张口谋取私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84岁高龄的先生被查出患上了肺癌,自知大限将至,为了“珍惜方寸地,留给子孙种”,他在老家高村乡王沟村附近的东亚水库的坝沿处,为自己挑选了一块坟地,并于病重时反复嘱托子女按其意愿办理后事。先生的境界和高风亮节堪称践行保护耕地的典范!这同历史上那些风云人物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一样地壮烈而感人!斯人已逝,但先生永远是我们修身正己的榜样、为人处事的典范。
先生学富五车、造诣颇深、辛勤耕耘、平易近人、铮铮铁骨、甘守清贫,师生和百姓视他为良师益友。他自然在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宜阳县第五届、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他为大会常务委员。他是高村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他将永远活在他的同事、学生和高村乡亲们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