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年的正月初一,天淅淅沥沥地下着时大时小的寒雨,气温随着阴雨连绵再创连日来的新低。
忙碌了一年的压力,在期盼已久的春节假期里,在合家团聚、浓情惬意中,一点一点地褪去。
趁着闲暇,全家一致赞同出游揽胜,放松心情,享受一下节日气氛烘托下不一样的风景。
因疫情的阴霾还没有完全过去,政府就地过年的倡议被人们广泛响应,因时而宜吧,计划中的省内白云山观山之旅便应时而生了。
早上约十点钟,冒着寒风阵雨,从南沙驱车,沿逶迤曲折、霞帔玉带般的环城高速和机场高速一路骏奔,顶风冒雨地穿梭而行,路面积水被前方疾驰的车辆向两旁溅起一幕幕的水帘,朦胧一片,好看却危险。此情此景下减速和保持安全距离就格外重要。好在高速收费站一路绿灯免费放行,顺畅通衢,西行50余公里到达景区大门。
本以为冷雨涩风下游人会寥寥无几,但见五颜六色的雨伞下,等候进入景区大门的游客还是蜿蜒地排成了长龙,看着渴望而又悠闲自信的游客,眼前不由浮现出著名印象派大师,俄裔美国人安德烈·科恩的油画《雨中红裙》中的场景,倒也不失绮丽。
可叹的是,绕行了几圈后,附近的停车场无停放位置,踯躅许久后无奈折返。
这真是乘兴而去,沮遏而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呀!
心有不甘的家人网上查询,得知黄埔军校旧址假日期间正常开放,顿时转忧为喜,欢呼雀跃。马上调转车头,跟随导航指引,向东南方向——心中的既定目标驰去。
车驶入大学城,沿着珠江沿岸公路而行,驶入长洲岛,过了帆樯林立、机械轰鸣嘈杂喧闹的长洲岛码头,车流渐渐地行进缓慢,沿途招揽顾客的商家和比肩接踵的游人你来我往,熙熙攘攘。据说这已经比平常的车辆游人减少了许多了,也许是下雨的缘故吧。
进入景区,沿坡道上行约一华里左右,右转不远,只见长长的四角棚里,是等待扫码验证注册约票的游客。
对疫情的严防死控,确实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是此举确保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安全,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上上策。如此,经过两年多的“抗疫战争”,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变为一种自觉的防护行动了。
天随人愿,悄无声息中苍天停止了落雨,灰蒙蒙的天空下有一群白鹭翱翔,在巍峨险峻的白鹤岗炮台上方徘徊……
完成了所有的核验程序,经过曲里拐弯七折八返的限流通道,过了安检闸门,验票通关,才得以进入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沿江而建。栅栏外是军港一字排列的各种军舰,威武高大,炮塔等设备均裹着蓝白相间的防护衣,国际信号旗迎风飘扬,不时有英姿勃发的军人列队经过。是他们,也是曾经的我和无数个海军将士,为了祖国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筑起了祖国海疆的钢铁屏障。
栅栏内原为清军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校舍。这里四面环水,重峦叠嶂,古树参天,炮台林立,互为依重。既扼珠江过狮子洋航行要道,又相对幽静、易守难攻。
1924年(民国13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在此创办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先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迈入门庭,几栋砖木结构的二层兵营呈日字形整齐排列,楼宇间廊桥相连,回旋方便。门后,左右两边的影壁上并列悬挂着八块木板镌刻的校训。
左边是“炎黄大帝开天地,国父中华创共和。军政行伍文韬莫测,官兵运筹谋略谌誇。
右边是“军政諏诚为祖国,校园训诂报精忠。文能武能能文能武,武可文可可武可文”。
校园内一楼多为教室,二楼多为教务办公室和寝室等。
现设为展厅的一楼某处,黄埔系将领的英勇事迹陈列特别令人感动。无论是攻打叛军陈炯明,还是歼灭英国支持的“商团武装”,或护国运动时的北阀战争,以及抗日战争、缅甸等地的“远征军”和解放战争中的卓越战迹,都是铭刻史册的壮举。
更令我震撼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主办的军校里,经过“先友后敌”惨烈的政治、军事斗争,培养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位元帅、三位大将,八位上将、九位中将、八位少将等众多军事奇才,在新中国成立后宣布的三十六名军事家之中,黄埔系的就多达十四位。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是什么样的追求和向往,使他们放弃了优裕的生活待遇,转身投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阵营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呢?
这个答案在中国共产党党章里有很精辟到位的解释,那就是为了劳苦大众、为了人民谋幸福,甘愿奋不顾身地去进行革命。
政治信念的确立就是希望,就是人生的无悔决定。经过他们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才有了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与崛起。
在校长办公室,我看到了于佑任先生撰写的一副大气磅薄的“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赠与蒋介石的对联。不难想象,这对时任校长和师生们是什么样的鞭策和鼓励。
可叹的是当时的蒋介石集团,背弃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遗训,走向了与人民利益背道而驰的道路。
二楼的校总理办公室陈设典雅简约,是孙中山到校视察和小憩暂住的地方。听着解说,睹物思人,不难想象孙中山先生忧国忧民、殚精竭虑、为国操劳的胸怀和期待。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天下为公的理念,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引起了广泛共鸣。
看着简陋整洁、横平竖直、井然有序的学员寝室,叠放如“豆腐块”的军旅被褥,以及配置的枪械装备等,不仅使我回忆起了自身的戎马生涯,感觉到了“梦回吹角连营”的激昂,仿佛追随着先驱们穿越到了北伐将士们冲锋陷阵,“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硝烟弥漫、弹火横飞的壮烈场景。
揽胜清心,凭吊益人。瞻前是为了顾后,纪念是志向的追寻。而今,黄埔军校旧址巳于2000年被广东省列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看到了无论是身着戎装的现役军人,卸去盔甲的荣誉战士,还是肃穆敬仰的游客,莫不为他们以身报国的行为而感动,莫不为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而骄傲。在自觉地接受历史和现实爱国主义教育中,感受到了学史明心志,誓报祖国恩的精神和宏愿。
说起来我这是第二次拜谒“黄埔军校”了,印象更加深刻,深感不虚此行。
登高远望,是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的大海,海鸥成群结队地翩飞,山河壮丽,人民安定,这就是无数先驱们和我们钟爱并为之骄傲的祖国。
使我欣慰和自豪的是,伴随着祖国的日益富强,我曾服役的海军,已从浅蓝走向了深蓝,人民解放军序列在全方位地日新月异。
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更加强盛,我们的将士更加威猛,“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