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弋全珠 原载:《临猗通讯》
作者简介
弋全珠,男,1943年生,临猗县孙吉镇小王村人,党员。1960年万荣县(当时属万荣)孙吉中学毕业被留校任教。1975年调临猗县教育局工作(1971年划归临猗),历任教研员、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兼招生办主任,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兼机关党支部书记,2003年退休。1977年恢复高考,他和有关同志带领师生,数十年如一日,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为临猗县夺取高考“八连冠″,荣获“全国基礎教育先进县”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30多次被誉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员″、“改革标兵",连续四年被评为县“党支部书记标兵"、"红旗党支部″,1992年被评为“运城地区十佳党组织"之一。任教研室主任期间,连续五年在全区评比中名列第一,1992年被誉为“全省先进教研室″,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5年应教育部、全国总工会邀请,光荣出席“五一劳动节"全国表彰大会。退休后,担任临猗县教育志续编副主编,市、县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县教育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市"育才明星",先后有多篇论文在报刊发表。
序言
崔主任,弋老师,都是为人师表的典范。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几代人在祖国的不同岗位上为国家的进步,民族的振兴默默奉献,无私奋斗。老师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艰难前行。衷心地感谢崔主任,弋老师的教育培养。祝老师们幸福安康!(临猗原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孙正来)
编者按:去年建党一百周年,作者弋全珠老师写过一篇回忆孙吉中学“三八式″老党员,八路軍老战士,总务主任崔振刚的一篇纪念文章,《临猗通讯》曾刊发过,后又被县委编入《峨嵋脊梁》一书,但因印数有限,好多老校友反映未曾看到。正好借今天庆祝“八一”建軍节这个良机,受作者委托《北京实时资讯》转发此文,旨在让大家了解这位老八路、老党员的高尚情操和革命风彩,更加坚定热爱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张忠信)
老党员崔振刚遗像
人的一生到底应该给后世留下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地处黄河岸畔的孙吉中学,曾经有这样一位“三八式”老党员,他用自己的人生给出了一个特殊的答案。这个人就是学校的首任总务主任崔振刚同志。
崔振刚同志1916年10月7日出生在山西省屯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十二岁开始就为地主家放牛放羊,砍柴种地。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有一次他晕倒在山坡上,差点被狼叼走。脱险后,因为丢了一只羊,被地主狠狠打了一顿,一天一夜不让他吃饭睡觉,并被赶出门外,成了一名流浪儿。后来他听说八路军是穷苦人的队伍,费了千辛万苦,终于在1938年11月初,找到八路军总部,当上了一名特务团的战士。因为他心灵手巧,1940年4月被调到八路军356旅修械所(即兵工厂)当了一名制造枪支的工人。为了赶任务,他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一天夜里,因疲劳过度,不小心被机器轧断了右食指,伤未痊愈,他又投入到工作中去。1941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又根据党的需要,先后到太岳纵队供给部、太岳第一专署、太岳行署干校、民政干校、太岳师范、临汾师范、万荣中学工作。他有一句口头语:“我是党的人,党叫我到哪里,我就在哪里好好干!”1959年9月,因工作需要,他又从万荣中学调到孙吉中学(当时属万荣)任总务主任至离休。
崔振刚同志一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其中有五十多年从事教育工作。他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对党和人民始终怀有无比深厚的阶级感情,把培养下一代放在工作首位。他经常给一茬又一茬学生作忆苦思甜报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引导和鼓励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恩情,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好好为人民服务,把祖国建设好。他为师生作报告的动人场景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他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勤俭治校,以校为家。他常说:“共产党员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打铁先要本身硬。”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吃喝穿用极不讲究的人,衣服鞋袜常常是补了穿,穿烂又补。对儿女买的新衣服老穿不出去,还说:“干干净净,不冷不热就行啦!”用旧的东西总舍不得扔,总能派上用场。他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注重言传身教,从不允许违规违纪,搞特殊化。他经常为子女讲家史,讲传统,教育他们吃水不忘打井人,幸福感谢共产党。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四个儿女个个都是好样的。几十年来,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换,他艰苦奋斗、勤俭为公的老八路作风一直没有变。管物,没有给自己家里拿过一针一线;管钱,没有占过公家一分一厘便宜。 他常常教育师生,节约要从一页纸、一度电、一块煤、一粒米、一滴水做起。身为总务主任,他常常到学校大灶帮厨,为的是保证师生的饭菜质量。每顿开饭,他都要到学生饭场转一转,发现有扔的馍块、倒的饭菜都要现场进行说服教育,并亲自捡起来,送到饲养场喂猪。学校放暑假,天气炎热,本应休息,但他却成了最忙的人。不是修理教室桌凳,就是补换教室宿舍门窗玻璃。每年春节,师生们都回家过年,他同校长周进旺和我三人,昼夜值班,巡逻护校,使学校年年平安无事,家家幸福团圆。1970年下半年,孙吉中学刚从万荣划归临猗,准备来年开春复课招收高一新生。当时,经过“文革”,校园荒芜,百废待兴,教室、宿舍的门窗玻璃损坏严重,办学经费又十分短缺,怎么办?为了节约开支,他带领后勤人员,兵分两路,一路由会计负责,组织炊事人员中的能工巧匠修理桌凳,另一路由他亲自动手,购回玻璃,把教室、宿舍门窗短缺的玻璃一块一块划好补上,共为学校节约了两万多元。
忠于党,忠于人民,舍小我,为大我,一直是他的做人准则和本色。回忆同他几十年的交往中,有件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他为党辛勤工作了一辈子,为工作过的学校建新房千余间,从来没有为自己建造过一间私房,直到临终住的还是儿子的家属院。他常说:“共产党人,四海为家,工作在哪里,哪里就是我的家!”离休时,按规定,他应该享受国家五万元安家费,但他却说:“我现在有公家的房子住,还要什么安家费!”后来因为年事已高,加之孙吉中学要进行校舍改造,他和老伴不得不到永济随儿女居住。在同志们的劝说下,1997年8月初,他来到县城,要我带他去找县上领导,想领回那些安家费。我立即为他起草了一份情况说明报告,陪他找到老干部局领导,局领导一查档案,惊奇地发现,崔振刚的安家费分文未领。当即请示县政府领导,得到的答复是:“像这样的共产党员太少见啦,目前县财政十分紧张,待以后经济好转一定补上。”面对这样的答复,他沉默片刻后非常淡定地说:“组织上有困难,这笔安家费我不要啦!咱参加革命时,光人一个,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培养了我,给我娶了老婆,成了家,有吃有喝,有儿有女,我知足啦!这笔安家费也算是我对党的一点贡献吧!”当时,我和老干部局的领导,除了震惊,更多的是感动和敬佩!
崔振刚同志不仅是我的恩师和学习榜样,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2002年国庆期间,我专程去永济看望这位86岁高龄的老人。临别时,他嘱托我说:“将来我不在人世了,你一定要送送我,要想法给我身上盖一面党旗,这样我就死而无憾了!”我握着他的手,眼含热泪答应了他。
2006年9月25日,他与世长辞,享年90岁。我含泪连夜为他写了悼词。临猗县委常委中,孙正来、王玉民、周邦稳均是崔振刚的学生。他们得知恩师逝世,非常重视。商议后决定,由王玉民同志赴永济市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并致悼词。追悼会上,王玉民和我亲手将一面鲜红的党旗盖在崔振刚同志的灵柩上。这面党旗至今还保存在他儿子家中,成为这位“三八式”党员留给后人的特殊遗产!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