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它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不能复制,也不可替代……
“三 中” 营 房
1970年12月25日 夜里,我们从前郭火车站上了闷罐车,途经白城在四平换乘了绿色车皮的列车。车停下来的时候,正是凌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本来这是一天里最寒冷的时刻,但我却一点也不觉得,一阵清风吹过,我感到清醒、清爽了许多。突然想到,这个即陌生又期待的地方,可能要待很长时间,我的心情就好奇的兴奋起来,想找到一个标识来辨认一下,我环顾四周,月台上的人群背后显现出两个大字“开原”。
在闷罐车里的时候,车里车外一片漆黑,无法辨别方向,凭感觉列车在向南行驶,而我不想让车停下来,希望列车能带我走得越远越好。听接兵的王指导员说,部队属于沈阳军区管辖,而且是一个技术性能较强的单位。王指导员叫王贵玉,个子不高,蒜头鼻子,两个眼眉之间,有一条竖着很深的皱折,他只要严肃起来,眉间的皱纹就成了一个“山”字,而我却好像很少见他笑过。那天,我正在给“农业学大寨”这幅宣传画上色,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我的背后,突然开口问我:“你想当兵吗?”脸上一点儿表情都没有,我学着《南征北战》电影里国民党兵的样子,回答道:“报告长官,做梦都想!”他又问:“你的眼镜多少度?能不戴吗?”我说:“不戴眼镜肯定有困难,但我能克服,只要能当兵,我什么都能做到。”他眯着眼睛,拉着长声说:“你的眼睛如果没有问题,参军也没有问题。”我一听,乐得差点儿从椅子上掉下来,心想当兵有门儿了。王指导员看出我有点儿激动,立即说:“你懂纪律吗?想当兵你必须做到,入伍之前不能和任何人说。”我立即答应:“保证做到!”

我身后的就是70年代的开原火车站
绿色的大卡车,把我们拉到部队在铁西的驻地,路过开原县的中心大街,那时没有高楼,马路旁边的电灯杆子上,低矮的窗户里透着昏暗的灯光,四周什么都看不清楚。只觉得营区的大门很矮,我是猫着腰钻进去的,肩扛着背包,手提着行李,胡乱地挤在一条通道上,等着点名,开饭。印象里只记得门前的岗楼,是绿色的,顶是尖的。
被分配到“三中”营房的新兵,大概只有一部分,因为我身边的人越来越少了,觉得距离目的地也应该越来越近了。“三中”营房,就是我曾经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的大院是开原县第三中学旧址,因此而得名。营房利用教室改建成宿舍,操场也变成训练场。大门正面的影壁墙上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十分醒目。
沿着正门对面的大道,右侧是自行火炮营、坦克营的三排砖房。左侧是大操场和篮球场,操场的东侧是训练队,北侧是部队家属临时住房。大院的南侧是修理连,后院还有一个大礼堂。营区的南边有弹药库,油库和器材装备库,好像还有一个靶场。坦克营后边是一个大操场,集体操练,开运动会,踢足球都在这里,旁边还有四个篮球场。西侧是坦克,自行火炮的停车场,平时的训练,保养车辆都在这里进行,车体上常年有防空掩盖的苫布罩着。印象里从停车场里走出来的人,身上穿的工作服全是硬梆梆的,而且不是黄和绿而是黑色的。这些当然都是后来才知道的。

入伍后第一张照片
“三中”营房的占地面积大约有8~10万平方米,不含靶场。这里位于开原县的城乡结合部,大院四周用铁蒺藜和边沟与外界彻底分割开。通往县城的只有营房大门一个出入口,当时的部队警备,除了修理连的加油站、弹药库,警卫执勤的也只有一个固定岗哨。我在这里生活了整整五年,营区大院真是很大,以至于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当时大院里的装备,包括训练场地,设备器材的位置和分布。“三中”营房对我总有一种深不可测的,迷人的色彩。
我的军营生活,就是在这里开始的。这里就是当年的沈阳军区独立坦克第三团。对外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四00部队。

刘铁军,吉林长春人,长期从事交通规划工作,多有学术论文发表。2013年退休,开始散文诗歌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