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中明
转眼间,我已快到退休的年龄。人生中短短的几十年中,各种各样的经历都铭记在心,特别是山区农村通电的历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从我刚记事的时候,祖辈们用的都是青油灯和煤油灯,那年代青油灯或煤油灯都是用小铁灯或玻璃瓶制作的,放进菜油或煤油,用棉花拧成绳或用粗线搓成捻子做灯芯,然后点燃发光。这种灯耗油量大,后来又有玻璃灯罩,农村人称为马灯。一般的人家都是尽量节省开支,老早就吹灭了灯光,晚上整个村庄里是漆黑一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的家乡南漳县薛坪镇在洛浴河马龙潭头,建了一个小型水电站,开创了地方投资建电站的先例。山区虽然有电了,但电力有限,供电面不广,只能满足镇直部门及镇街道居民用电。记忆最深的是,我读初中在果坪中学,全校有几百个学生,每个班级晚上上晚自习,用的都是一种用手打汽的“汽油灯”。有时汽灯网罩突然被飞来飞去的蝴蝶撞坏了,只好用蜡烛代替照明。寐室里晚上更多的是还是煤油灯照明,连我上个厕所都是用的手电筒,很不方便。
1984年秋,苏区人民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办电事业开始了。35000千伏变电站在荆山农民起义发源地烈士张道南的故乡薛坪落成。供电范围有一乡四镇,80个村,担负着两万多农户的用户任务。薛坪镇采取上级扶持与群众集资相结合的办法,掀起了一个群众性办电热潮,全镇人民齐奋斗,顶酷暑、爬高山、穿荆棘、抬电杆,拉电线,架通了三道河至薛坪高压输电线路,主线路全长近50公里。苏区通了电,迎来了光明。
但是,由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到1989年,全镇43个村只有20个村通了主线,用电户不到40%,还有23个村连主线也没能架通。通了电的村,由于电耗严重,变压器分布不均,导致有些村庄电力不足,有的农户25瓦的灯泡,灯光都十分微弱,但比煤油灯强得多,电灯开关一拉,屋内每个角落都有光,很方便。那时用电不正常,只能晚上开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也没有来电,灯泡有时成了“聋子的耳朵,只是个摆设”。农村的电力没施落后,有的村还是木杆电杆,布线犹如蜘蛛网,电力低又不稳,灯丝像条红线,电泡忽闪忽暗,电机带不动。因此,农村家庭很少使用电器。记得我的家乡果坪村有一个茶场,因电力不足,有时只好靠自备柴油机发电,炒茶制茶。
转眼到了新千禧年,从这年开始,国家对“三农”越来越重视,山区大规模掀起农网改造,逐渐实现了智能抄表,供电面貌起了根本变化。此时,薛坪镇借助市、县驻村单位扶贫机遇,把通电作为改变山区落后环境主要任务之一,全镇在原有通电39个村的基础上,达到了村村通电,户户有了“夜明珠”。与此同时,电力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对所有通电的村组砍棵线路、清除树障、更新电杆、更换拉线、整改线路、增加变压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电价政策。家家户户用上了新水泥电杆,电线由过去裸铝线换成了安全皮线,老百姓从此用上了“放心电”。到2002年,薛坪镇43个村全部通电,3万多人全部告别了祖祖辈辈靠点煤油灯的历史。
悠悠岁月话沧桑,火火生活续华章。如今,在青山碧水间。在广阔的田野上,一台台变压器静静地安置在村口或伫立在公路两旁。一条条电线整齐划一地在乡村民间飞跃,像三琴弦弹奏着美妙的光明乐章。每当夜幕降临时,华灯初上,照耀着诗画般的山乡。灯光里的变迁,有电的日子真好,通了电,真方便,看,当你走进每一个村里,处处都是粮油加工厂等小加工厂众,盏盏路灯安装在乡村公路上,彩电、冰箱、空调、电饭煲等家用电器普及了寻常百姓家,就连哈啰出行共享单车也开始延伸到了村庄。电力事业的岁月留痕,农村的家家户户无不从内心里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作者简介:李中明,笔名墨池香,中共党员,下岗职工,文学爱好者,湖北襄阳市南漳县薛坪镇果坪村人,《襄阳日报》连续多年被评为模范通讯员。本人现在浙江省溫州市打工。写作座右铭,一支秀笔歌盛世,笔耕不辍赞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