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庆元
延安,一直是我仰慕已久、心驰神往的地方,尽管早已知道她并没有秀丽的风光,但她那特有的历史底蕴和红色积淀仍强烈地吸引着我,特别是那矗立在山顶的宝塔更是我心中永远的航标。每次读到贺敬之的《回延安》,我总是心头一热。“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是我们这代人内心的期盼。
2010年10月初,我多年来“回延安”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走进红色圣地,走进历史深处,延安的那些旧居、文物陈设都在无声地诉说,传递着激荡人心的力量。我看到老兵们在这里举手敬礼,学生们在这里列队听讲,工人农民在这里浏览,知识分子在这里看史料做笔记·青年人在这里寻根追忆……红色记忆跨越年龄、职业、身份,使每一个生命都能够激情燃烧。
到了宝塔山山顶,我围着宝塔绕行一周,时而用手抚摸,时而仰望塔顶,看着想着,总觉得它是一座巨大的灯塔,闪闪发光,光照山河。一些后生们喊上几嗓“信天游”,让心灵采风,寻找当年人民军队的质朴和威武,为未来编织彩丝。我和众多的参观者一样,在宝塔旁留了张彩照,带走这一片宝塔的英姿,为以后的记忆和心愿补充激励和宽慰的情怀。
在杨家岭,我看到一群朴实地道的陕北汉子身穿西北黑布衫、头扎白毛巾,在唢呐二胡的伴奏下,引吭高歌:“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呦,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那嘹亮而又激情的歌声,吸引了许多游客,大家被他们的歌声感染着,不由得也一起跟着唱了起来,一首热情奔放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传遍大江南北,鼓舞了多少人为中国革命前赴后继,不懈奋斗,是的,山丹丹虽然立身于阴坡少阳的地方,但她顽强地盛开火红的花朵,让人心中亮堂起来,给人以希望和信心。见到游人跟着合唱,他们越发唱得卖力和投人。这首歌伴随着他们的父辈和脚下的土地,是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走向胜利的见证,对这首民歌自然是情意深深,情思绵绵。这是因为他们是一群经历了无数沧桑的西北高原人的后代,是一群当年跟着党出生人死革命之家的后生,是一群民间红色文化的传承者。那激昂有力的歌声在天地间久久地回荡着,带着泥土的芬芳,表达了人间至真至情和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多情憨厚是这块土地的灵魂,苍茫的高原上,缭绕着这不息的歌声,仿佛在宣告着共产党人的初衷,在告慰那些逝去的英魂,在感恩怀念开国的领袖。同时,那歌声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延安人的热情、纯朴和良,并清新地感受到,这震撼心灵的延安老调给浮躁送来一股返璞归真的风。

在我泱泱文明古国五千年浩渺宏大的历史和地理坐标系中,延安注定有着自己璀璨夺目的位置,这里地域辽阔,广漠延绵,蜂岭交织,养原逶迤。三山(宝塔山、清凉山、风凰山)居其中而鼎峙;两河交汇,风水通达,它被拥戴。历史上,延安从来都被称为“三秦锁铜,五路襟喉”之地。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于延安内的桥山之巅。还有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古代名将功臣,在此展示文韬武略,建功至伟,恩泽百姓,也留下了无尽的传说和佳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习惯于称延安为革命圣地。一提圣地便令人肃然起敬,从心里涌起一股神圣感,圣地凝结着巨大而崇高的精神力量,圣地放射着光芒,澄净圆融,至高至尊,蔼蔼四方,赫赫出尘嚣,给所有朝圣者注人强大的虔诚和忠贞。

延安革命圣地是革命的命运决定的。回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1935年10月,一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却高举红旗,精神抖擞的队伍到达这里,延安以家的无私,家的温暖,家的宽厚接纳了疲惫的中国工农红军,清凌凌的延河水,香喷喷的小米饭,哺育着中国革命茁壮成长。从此,火红的五角星、火红的领章、火热的激情、火红的党旗、火红的延安、火红的年代……它给世界展现了满满的红色印象,被世人称作“中国的红都”,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也铸就了辉煌。延安是红军长征的落脚地,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地,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地。我们从这里东渡黄河,走到西北坡,走进北京城。
在延安,从杨家岭到王家坪,从革命纪念馆到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从宝塔山到南泥湾,我一路走来,一路看,一路看来一路想,我想起了著名鲁艺女作家莫耶那深沉、深厚的《延安颂》中;“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的豪迈激情:想起了著名诗人贺敬之离开延安十年后抒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回延安》中,那“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深情眷念;想起了“延河边饮战马,宝塔山下把兵练,军号阵阵上征途,东渡黄河把敌歼”的壮怀激烈……
红色的延安,是令人热血沸腾的延安,是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丰功伟业的延安,是给民族以希望的延安,是不忘初心的延安。拜读延安,我有一种寻根的感觉:拜读延安,是追寻我的精神家园,寻找我的人生境界;拜读延安,更令我对圣地崇敬和虔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