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山径文学社向现役退役军人和烈军属致敬!
永恒不变是军魂
——“八一”感怀
刘克勤
庆祝建党101周年的喜悦之情还在心头荡漾,“八一”建军节又伴着嘹亮的军歌激起我们澎湃的心潮。
1927年8月1日,随着清脆的枪声在南昌城头响起,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走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绝对领导之下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有了自己可依赖和依靠的子弟兵,中华民族有了实现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
呵,从“七一”到“八一”,从南湖到南昌,我们的党和军队走过了苦难辉煌的不凡历程,付出了十分惨痛的代价,牺牲了众多鲜活的生命,才懂得了一个质朴而伟大的真理——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95年来,党旗指引军旗飘,军旗跟着党旗走。从八一南昌起义的枪声,到井冈山“朱毛会师”;从坚持八年抗战,到推翻蒋家王朝反动统治;从和平时期的大规模建设,到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再到跨入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一部波澜壮阔的党史,也是一部血火交织的军史。正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我们这支军队才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正因为无数军人的骨子里浸透了对党的忠诚,我们这支军队才英雄辈出,群星闪烁。
呵,一个国家要有“国魂”,一个民族要有“民魂”,一个军队要有“军魂”,忠诚于党、服务人民,就是我军永恒不变的军魂。
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使命,使我们这支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脚踏着祖国的大地,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命运相牵。据民政部资料证实,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烈士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目前有姓名可考、可列入各级政府编纂的烈士英名录中的仅有180万人左右,有1800多万英勇赴死的先烈,他们不仅未能安享天年,竟连姓名都未留下,这令后人在追思怀念时,感到刻骨铭心的痛惜和遗憾!
当我们一次次聆听父辈们讲起那些峥嵘岁月的往事,一次次捧读写满苦难与辉煌的历史教科书,一次次重走那些洒满烈士鲜血的红色征途,一次次与革命先烈目光凝视和心灵交流,无不在心中“铁石相击,必有火花;水气相荡,乃生长虹”。于是,在儿时的憧憬中,我便留下了红色的印记,萌发出参军保家卫国的梦想。
尤感庆幸的是,17岁那年冬天,我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也就从踏入军营的那天起,我铭记部队各级首长的教诲,把严守铁的纪律记在心上,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扛在肩头。不论风吹雨打,还是日晒雨淋,牢记使命和责任。训练场上,头顶烈日,摸爬滚打;边关哨卡,脚踏月色,手握钢枪;抗洪一线,头枕波涛,舍生忘死。我们用奉献和尽责,诠释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陶冶了情操,升华了境界,铸就了刚强,锤炼了军魂。

忠诚岂止在军营,脱下军装还是兵。今天,在我们身边,每当面对大家与小家、集体与个人、公与私的选择时,谁是当过兵的人,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来。当面对歹徒穷凶极恶,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刻;当一方有难,急需八方支援的时候,当过兵的人,总是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尽管他们脱下了军装,但退伍不褪色,忠诚和责任铸就的军魂始终装在他们的心坎里,英勇、坚毅的作风总是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
“薪火相传终有继,江山更待新宇开。”今天,我军的成员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却代代相传,溶解在每一个军人的血液中。今天,尽管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但军人的政治本色没有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代相传。浸透在军人骨子里的那种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永远是人民军队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信心所在、力量所在。有了这个魂,一个人才能找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有了这个魂,一个民族才能找回自己的荣光和尊严。用这样的能量、胸怀、精神和锐气,去迈步新长征,就一定会实现我们的中国梦。(2022年“八一”建军节)

怀旧旋律,我心如飞--
《咱当兵的人》(双管陶笛).mp3
本文作者简介:刘克勤,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市人。农家子弟,湖南邵阳市直部门工作。湖南省作协会员。业余码字30余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作品计300余万字,先后出版《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个人专著3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文字链接-刘克勤作品
点击文字链接-肖殿群作品

老娘生是梅山一蔸草,死是梅山一座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