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7年10月,孟国泰与辛勤一见如故。
见面当日,他们就畅谈“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前身),不亦乐乎,忘了吃喝。
25年来,他们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上的配合,完全可以让人羡慕、嫉妒、恨:
羡慕他们痴迷于“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不能自拔;嫉妒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行为;恨他们为什么越活越年轻。
他俩的价值观相同,用今天“新课标”的话来说,就是有着相同的正确的价值观,即对“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价值都有着坚定信仰、正确主张、积极心态、良好走向的观点。
孟老师常说:“与‘三同’之人合作,乃人生大幸之事!同频共振,同道共进,同梦共赢。”
毫无疑问,辛老师与孟老师正是这样的“三同之人”。
2020年2月25日,辛勤老师向孟老师传来好消息:
“上个月5个小时的畅谈让我心情舒畅,文思潮涌。近日,那本家庭教育的书稿已经完成,20来万字。书中呼应你《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宣言》的东西贯穿始终,扉页提出一句话:托起的,不是太阳;太阳是自己升起的!特告,高兴!高兴!”
“我也要向太阳一样,不等不靠,主动升起!”孟老师动情地说。
2021年中秋节,辛老师对孟老师说:
“抬头观日,低头看水。太阳照射没有私心,不择对象,不论是枯草还是鲜花,不论是垃圾还是宝石,不论是总统还是百姓,不论是富商还是穷人……他都给予光和热。太阳清澈透明,没有半点杂质;太阳滋养万物,没有半点怨言;太阳自觉升降,不需要任何催促。这么大的一个运动体,居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你看人造的汽车,走到哪里,噪声就到哪里……太阳呀,了不起!”
孟老师不由自主地朗诵起《大众教育学》里写给辛老师和自己的诗:
真想做一轮太阳,
生机勃勃,光芒万丈;
真想做一轮太阳,
普照万物,心花怒放。
真想做一轮太阳,
滋养众生,大爱无疆;
真想做一轮太阳,
光明正大,天地欢唱。

2022年3月13日,当看到园子里的李子树开花了,辛勤老师奋笔写道:
园子里,草木知春。一棵李树,枝枯一冬,奋然怒放。铁黑的干上,首先冒出一束。接着就争先恐后,不管不顾,你冲天而起,我环抱成团。反正天是自己的,地是自己的,想怎么放肆就怎么放肆。我突然想,人,是不是也要这样自主呢?我是李树,就开李花,尽情张扬,分享时光,美了自己,也装点了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妥呢?
“好一个‘万物教育’的精彩诠释!”孟老师回信道。
“小孟,你居住的地方被画红线了?你和小徐很好吧?”辛老师关切地问道。
“没问题呀!谢辛老师牵挂!您最近身体如何?工作还顺利吧?”显然,孟老师很担心辛老师的身体。
“身体很好!在完成一部长篇小说,25万字,已经第三稿了。在耐心打磨。”辛老师自信满满。
看得出来,在疫情期间,辛老师又在爬格子创作了。
“知道您是高手!”孟老师激励辛老师道。
“都是《大众教育学》给推动的!”辛老师兴奋地说。
“小说的名字叫什么呀?”孟老师哈哈大笑地问。
“有几个名字,还未定。《垃圾奶奶和她捡来的小孙孙》《无根的云》《之间》《玉葫芦》。”辛老师如数家珍地说。
“我认为,《无根的云》好,容易引发孩童的想象力!”孟老师画龙点睛地说。
“高明!”辛老师夸赞道。

2022年7月30日,已经是晚上11点,大多数人都已经呼呼入睡,辛老师还在给孟老师发微信说“善”,而且,一发就是三条。
一、心中有佛,就是心中有善。善念、善言、善举、善果、善报,善在心,佛也在心。佛在心,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佛。求佛,说到底就是求善。善在哪里?在自己心里,所以求佛不如求自己。
二、最大的善。我们说过,做人要善,维持善念,广播善言,推出善举,追求善果,保障善报。坚持这五条,善在我心,生根,发芽,长叶,开花,自然善果累累。人善会不会被人欺呢?回答是会的。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该怎么样呢?我们提倡,善要强大。善要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善要有善的实力。你没有实力,见到刽子手,只会念“阿弥陀佛”,行吗?善是讲“和为贵”的。可是你没有实力,人家不跟你和,你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求和。和是求来的吗?慈禧老太后跟八国联军求和,割地赔款不行,还给强盗们发出差补助,几十万白银呀!都是善良人的血汗钱呀!善是好的。但你必须优秀,必须强大,必须有善的实力!善不是软弱可欺,善不是任人宰割,善不是求爹爹,告奶奶,善不是逆来顺受,无可奈何!善要强大,强大了才有正义,才有公平,才有尊严,才有主动权,才有道理!
三、把善放开想。善,不是简单的善良。善良只是善的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岛。善要放开去想,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善于开掘,善于提升,善于调动,善于表现,善于总结,善于突破,善于创新,善于创造。对于一个人来说,善于成长就什么都有了。永远不成熟,天天在成长,这就是善于生活,善于工作,善于思索,善于成长。善在心中,就不会小成辄止,而会再接再厉。其实,天地万物是最善的,它们变化不止,从来不肯停歇,就是一种善,一种大善。试想一下,哪天地球突然刹车,不转了,人们还能生存吗?真正的善,都顺天意,应民生。
孟老师说:
天善日月明,地善五谷生,人善福临门。“新课标”在654个字的“培养目标”里三次提到了“善”:“乐学善思,尚善尚美,善于沟通”,说明了“善”在培养人中的重要性。

直到晚上十一点半,辛老师还向孟老师发了最后一条微信:一种好的教育思想(从个体出发新教育)是需要有人不断去践行的。25年来,我们本着这样的理念,带着一批一批孩子走遍五湖四海。面对大海,我们再谈“海纳百川”的内涵;登上泰山,我们再来抒发“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坐进诸葛茅庐,我们再研讨“借东风”的神与不神;面对壶口瀑布,我们再唱“风在吼,马在啸”;到了成吉思汗的故乡,我们再探讨奶桶、马鞍、弓箭的本义与引申义。天养志气,地养灵气,人养福气,我们行万里路,为的是让孩子三气交融,多一点浩然正气。
7月31日一大早,孟国泰老师刚睁开眼,就发现辛老师头晚十一点半还在发微信,就很心疼地回信给辛老师:
“不是说好了晚上不工作的吗?为什么昨晚还要工作到十一点半呢?”
“你让我11点钟还不想睡,如果你在身边,又要长谈到深更半夜。知己好求,知音难求!”辛老师深情地说。
“以后不准再熬夜啦!要熬出个三长两短,可不要怪我哟!要怪,就怪您那颗不老心吧!”孟老师调皮地说,同时,向辛老师发出两条最新喜讯:
一、地处三晋大地偏远农村的原平市育英学校(三流条件、三流生源、三流师资)自2021年9月23日引入“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后,实现成功逆袭,其骄人的成绩已经让一些一流条件、一流生源、一流师资的名校望洋兴叹!
二、在离2022年昆明中考只有9天的时间里,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三标课堂第5代”走进汇承中学(三流条件、三流生源),开启了汇承中学2022年高快备考新征程。当时,二模成绩刚刚公布,全校考500分以上的人数是30人,但经过9天的“三标课堂(第5代)”洗礼后,全校中考考500分以上的人数是90人,是二模成绩的300%!
“这就叫‘硬过硬’!这就是‘善报’!”辛老师骄傲而自豪地向孟老师竖起了大拇指。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今年已经25岁了,正在进入青壮年期,其所思所为又与国家刚出台的“三新”(新课标、新中考、新高考)不谋而合!相信在“三新”的引领下,孟老师与辛老师,还有与成千上万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人”定会产生更多精彩的故事,书写更多壮美的教育诗篇!
祝福孟老师与辛老师充满活力,永远年轻!
祝福全体“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人”蒸蒸日上,更上层楼!
作者:青力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