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 遍 南 芬
文/连春
上回我们游览了本溪大峡谷——南芬区境内8~10亿年的原始地貌,著名的“钓鱼台组”;这次去看看镶嵌在本溪市南部的璀璨明珠——南芬区的其他景点。该区位于本溪市南25公里处,东南与本溪县(连山关)接壤,西与辽阳市相邻。矿产资源丰富优质,森林覆盖率达72.4%;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被誉为“都市后花园”。

清晨7点,20位驴友分乘4辆私家车浩浩荡荡向南芬进发。奔驰在平坦宽阔的304国道上,同车最年长的何老师说:这是抗美援朝时沟通中朝的主要陆路之一,通过此“铁血大动脉”往返,数千万吨的战略物质通过这条路运往主战场。我说:我的姑父当年入朝作战走的也一定是这条路,因为他就是本溪地区的人嘛。听奶奶讲:姑父从朝鲜战场胜利归来时,收获了光荣证、奖章和钻入身体的四枚弹片,这些一直伴随着他走到终点,成了他毕生的骄傲。我还记得:民政部门一年不落地慰问他,直到去世那天还参加了他的葬礼。他如果活着,应该93岁了。又听何老师说:304国道的多处地方是电影《英雄儿女》的取景地,只不过那时候都是土路,坑坑洼洼,没有现在这么宽,这么好走。如今,路边植的蘑菇柳(树顶呈圆蘑菇状)已长成大树,很整齐漂亮,让人心生欢喜。说话间,只见一条玉带在公路旁蜿蜒而过,那是细河,贯穿南芬区全境。
首先来到细河1号桥头。下车,沿桥头下到河边,只见河边的岩石很有特色,并非平滑的表面,而是“满脸皱纹”。石刻标志是:“波痕,浪成不对称干沙波痕”、“向斜褶皱,紧密向斜”。走在这儿还真得小心翼翼,硌脚不说更害怕栽倒啊。不远处矗立着一整块高大岩石,同它合影恰似一根筷子跟一个巨人合影一样。其形象一看就是石中另类,与众不同,其貌不凡。标志为“顶厚褶皱弯流作用、等厚褶皱弯滑作用”。看来很久很久以前,这儿发生过火山喷发或大地震吧。我们本溪是国家地质公园,准确的说法是:“本溪国家地质公园”。能以行政区命名,说明地质类型齐全、地质遗迹丰富、地貌景物奇特。本溪是地质院校的实习基地。

看完褶皱,我们上车继续前行,来到柏峪村。在细河右侧的半山坡上有一座碉堡:呈圆柱形,分三层,每层沿圆周布满了射击口。这是日本人为了保护当年的安奉铁路(今沈丹线)而设置的,沿安奉铁路共设置31座碉堡,这只是其中之一。
关于安奉铁路: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然宣布中立,并把辽河以东的地域作为日俄交战的战场,日本占领安东(丹东)后,为方便运输军用物资和兵员,在未得到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突击修建铁路,擅自构筑了轻便窄轨军用铁路。1904年8月,铁路首先从安东鸭绿江边开始动工,翌年2月辅轨到南芬区的下马塘,不久修到奉天(沈阳)。这就是最初的安奉铁路。1905年9月,日俄战争结束,俄国擅自将在中国东北的部分权益转让给日本。日本为掠夺中国资源,把军用铁路改成宽轨的商业铁路;并架设鸭绿江大桥(今鸭绿江断桥),通过此桥与朝鲜半岛铁路接轨,连通到朝鲜半岛东南端的釜山,而釜山与日本仅隔着对马海峡。1910年以后朝鲜半岛被日本吞并,釜山成为日本殖民地,在日本统治时期(1910~1945),轮船可从釜山码头开往日本。1911年11月1日,安奉铁路全线贯通。这样通过:奉天-安东-釜山-日本的运输线贯通了。围绕安奉铁路,日本又修建遍及东北的支线铁路,大量掠夺东北广大地区的粮食、煤炭、矿产和森林资源。仅1918年,通过安奉铁路运往日本的物资有:大米4344吨、木材522480吨、豆油47276吨、石油1611吨、铁等金属矿藏855吨。1932年本溪所产的铁矿85%被日本通过安奉铁路运往日本。从安奉铁路建成到日本投降的40年里,日本掠夺了中国无数财富。安奉铁路是一条侵华之路、掠夺之路、罪恶之路。至今安奉铁路的一部分还在(包括几段隧道),后面在连山关看到的“水楼子”,就是给安奉铁路的蒸汽机车加水的地方。在连山关的老街里有许多日本房子:房瓦是砖红色的,房顶上的烟囱是用红砖砌成的较粗的方柱形,外墙也用红砖砌成。在连山关站西边的山坡上有当年日军的营房驻地和大队部。日式房子、水楼子、安奉铁路、碉堡都是日本侵华的铁证。
柏峪村还有一个景点,离碉堡不远,也在细河右侧。碑刻:长岭细河沿古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汉代古道遗址,有20米长,其余淹没水下;路面为青石,青石上有较深的两道平行的车辙印迹,宽约1.2米,辙印深5~15厘米。这段道路从汉代以来就是辽东通往朝鲜的重要交通路线,有2千年之久。隋炀帝、李世民的百万大军曾从这儿走过。铁杵可以磨成针,石路也能压出痕。我的眼前浮现出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头攒动的景象。填词一阕:
鹧鸪天·汉代古道
古道千年咫尺遥。隋唐御驾展旌旄。狼烟烽燧熊熊起,石路轮痕楚楚昭。
车辘辘,马萧萧。大军百万舞弓刀。细河依旧奔流去,唯见闲云挂九霄。


走过汉代古道,去往下马塘镇。路过一雕塑:薛礼下马。薛礼即薛仁贵,唐太宗麾下名将。征东时路过此地下马休息,并在河里饮马,此河段形似池塘,因此得名。李世民评价薛仁贵:“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旧唐书》载:薛仁贵勇冠三军,名可振敌。
下马塘镇程家村老黄岗的山脚下坐落着白马寺风景区。白马寺是清风洞——老和尚洞前的一座寺庙。传说:明万历年间,一僧云游到此,在古洞前小憩,悠然入梦,忽见一白马飞驰而至,僧人惊醒,见一片祥云光芒四射直上云霄。故此,僧人依洞建白马寺,习经练武普度众生。老和尚洞门外的捣米石仍完好无损,通过它仿佛看到老和尚捣米劳作的情景。老和尚洞是天然古洞,外面艳阳高照,汗蒸暑热,刚入洞口却立感凉丝丝的,不禁打个冷颤;里面阴暗,只从洞门口透进微光,地面略湿;洞中有洞,不是横向延伸,而是向下方纵深而下。我们没有照明设备、探险工具、保护器材,谁也没下去,就保持这份神秘吧。

在连山关吃过午饭稍事休息,我们冒着濛濛细雨向摩天岭进发。车蜿蜒而行,一路上坡。战国燕昭王(公元前335~公元前279年)时期,燕国开拓了一条由辽阳(后来为燕国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国都)东南起始,行经连山关(今本溪市境内)、凤城、九连城(今丹东市境内),通达朝鲜半岛的重要运输通道,史称“辽东古道东干线”。连山关摩天岭是这条古道上的天然屏障,最高海拔969米。摩天岭也是明代频繁的中朝使节陆路往来必经之地。明代辽东巡抚都御史王之浩用五言诗描绘它:连山青嶂合,车马亦能通。涉献凝登汉,穿森乍蔽空。摩天岭,因其地势和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见证了从燕(国)辽东郡开始的长达二千余年的辽东战争史和人文历史。
古代史有记载,唐王李世民征东时,唐将薛礼擒拿高句丽盖苏文,就发生在摩天岭上。
近代史记载的“摩天岭阻击战”,也是在这里。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0月,清军将领聂士成率兵成功地阻击日军5个多月,并以摩天岭为依托,收复了失去的连山关镇。“摩天岭阻击战”是清朝军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利用地势之威,取得的唯一一次成功战例。
现代史里,《本溪县地方志》记载“摩天岭大捷”:1936年7月15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师西征队伍撤返和尚帽子老营途中,成功地袭击了日军连山关守备队第二中队在摩天岭的堵截,除一翻译逃跑外,日军今田队长以下48人全部被击毙,创造了威震全东北的“摩天岭大捷”。是东北抗联尤其是本溪地区抗联史里最为辉煌的篇章。不幸的是,一师参谋长李敏焕为打退增援之敌,在突围战中以身殉国,年仅23岁。1985年本溪县委在摩天岭上为李敏焕建碑立传,用以纪念李敏焕及那些为“驱逐外寇,还我河山”而长眠于白山黑水里的英烈们。
1946年,国共在摩天岭血战:杜聿明令号称国军第六大主力的52军进攻本溪地区,主攻摩天岭的是52军第2师;东北野战军主力第4纵队12师的34、36两个团扼守摩天岭一带,经过两天苦战,4纵终于抵挡不住,摩天岭被国军占领。摩天岭战役失利,本溪失守。林彪却向4纵发去嘉奖电,指出此役有力地牵制了敌两个军的兵力,虽失去了本溪,但保存了实力,4纵主力部队撤退到本溪外围。不久,4纵取得了新开岭大捷,粉碎了杜聿明的军事策略,这是后话。
行驶到摩天岭公路的最高处,即本溪辽阳交界;若再往前走就到辽阳区域了,我们手机的行程码就会变了,疫情时期就此止步。下车观察周围景象:森林茂密、满目葱茏、山岭连绵、气势磅礴;微雨过后,山坳处雾气升腾,如烟缓缓扩散、似云快速游移、又像轻纱披在山腰,被笼罩的山峦宛若新娘含羞遮面。填词一阕以抒怀:
沁园春·摩天岭
摩岭风光,万里绵延,一片郁葱。喜山峦起伏,森林茂密;鸟声清脆,云雾朦胧。空气清新,草香缭绕,巨幅丹青醉我瞳。何其幸,览壮观景象,快意融融。
巍峨逼近苍穹。引无限、豪情感慨浓。记倭魔侵略,垂涎三尺;英雄抗击,洒血群峰。古道咽喉,兵家重地,多少烽烟散碧空。思先烈,念精神不朽,气贯长虹。
从摩天岭返回时,我们一行特地拜谒了抗联英雄李敏焕墓,沿着大理石路面拾级而上,英雄长眠在摩天岭的苍松翠柏之中,我们不约而同向英雄三鞠躬。我们看到:碑前摆放着苹果、香蕉、桔子等各样水果,墓前及两侧摆满了一束束鲜花。我拔了一株植物带着摩天岭的泥土,双手捧着敬献到碑前。英雄,安息吧!这是您战斗过的地方,这个地方早已成为您希望的模样。把一首小诗献给烈士:
白山黑水好儿郎,
血洒摩天峻岭旁。
抗寇英雄民敬仰,
鲜花一束献忠良。

之后我们到了翠云谷,也叫古松沟。走遍本溪山山水水沟沟岔岔的本溪徐霞客--原旅游局局长何勇老师,一马当先前面带路。沿沟谷上行,但听流水潺潺,在静谧的山林中分外响亮,却不见真容,被沟壑和高大茂密的植被阻挡。真是:空山不见溪,但闻溪水响。别泄气啊,终于在一处低矮的草丛边见到了欢快的小溪:清澈见底,洁白的浪花拍打着裸露的石鼓载歌载舞。这些溪水的源头是离此不远的地下喷泉,汩汩而出。这是真正的百分之百的无污染的山泉。插句广告:翠云谷山泉,地下源,有点甜。


最后一个景点是南天门,位于南芬区政府南4公里处,距本溪市内38.4公里,是沈丹高铁、丹阜高速和304国道必经之处。因为南天门地貌与朝鲜极相似,又是抗美援朝时期著名的钢铁运输线和大动脉,所以许多部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影片都在此拍摄。如:《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铁道卫士》、《英雄坦克手》、《铁血大动脉》、《奇袭》等。因此,南天门也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险峻的盘山公路上,有一个地点:两巨崖分立在公路东西两侧,恰好相对,构成一道天然的门,由此得名“南天门”。门的东侧崖连着陡峭巍峨的群山,门的西侧孤崖后面则是万丈深渊。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怒吼和手持爆破筒冲向敌阵就是在“门”东侧的悬崖上拍的,真不知道演员是怎么上去的。南来的车辆过了“门”约150米向右一个大转弯绕上东侧崖前的路才安全,如果转弯晚了就直接冲下悬崖坠入深谷,此处曾是事故多发地段。现在转弯处有王成手持爆破筒的雕塑,前方的深谷早已填平了,填到与路面一样高,成了宽阔的休闲广场,避免了悲剧的发生。我们在这广场的板报栏里欣赏着《英雄儿女》剧情拍摄地介绍,这些地点至今仍能找到,有的还保存完好。如:拍摄于盘道岭至南天门山路上的抗美援朝车队,实际也真的行走过抗美援朝车队。


除了电影,还有身边的英雄,如:抗日英雄“南侠”王殿甲、生于南芬区下马塘苗家堡子的抗日英雄苗可秀等等。他们用年轻的生命树起了精神的丰碑,南芬真是英雄辈出啊。一曲《英雄赞歌》在南天门唱响,是我们的合唱,献给保家卫国的英雄们。
我们走走停停看看,这一日游容量大、景点密、干货多、份量重,但还是有很多地方来不及看,如:大冰沟、民俗馆、翁家大院等,想一次看完也是不可能的;看到的也没都记下来。如:尾矿坝大草原、关马地等。请原谅南芬这颗明珠太大,我的笔太小;华笺太短,我的笔又太长。南芬是镶嵌在本溪市南部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八方宾朋。
通过近12个小时的行程,长了知识、开了眼界、受了教育。给了我如下启示:仅以地大物博风景秀丽为傲是不够的,还要有保卫的决心和能力;爱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拿出实际行动;不仅要歌唱英雄还要做一个英雄;要时刻保持清醒居安思危,切莫产生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切莫幻想狼会变成羊;发展才是硬道理,国要富民须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警惕糖衣炮弹、温水煮青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连春,原名:李春莲,物理教师。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本溪市诗词学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本溪广电报》、《诗艺国际》、《奉天诗刊》、《情感文学》、《诗文艺》、《中华辞赋》、《鸭绿江》、《诗词》报、《当代文艺》等微刊纸媒。曾获诗文艺优秀奖;“第五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三等奖;第九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有作品入选几个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