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很多人都把上善若水的善解释为善良。
若把上善若水的善解释成善良,上善就是最高的善,也是接近了道。那么上善若水的含义:就是最高明、最高尚、最上等的善。人要像水一样,滋润、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而且处众人之所恶。说白了就是说水总是争着抢着做好事、助人为乐,从来不跟别人争。别人不愿意做的脏活累活,水都愿意抢着做。别人不愿意吃的亏,水都抢着吃。所以水的行为最接近于道。得道的人即为圣人,所以就可以认为具有水一样品质的人就可以成为圣人?
那如果真是这样,当圣人也太容易了,只要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天天做好事,不做坏事,那就可以成为圣人了。
要真正理解“上善若水“,就要知道这四个字中“善”字真正的含义和“水”真正的天性。
其实有很多人还把水利万物的“利”理解为恩惠、帮助。好像水的天性就是愿意帮助万物一样。那么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还会有洪水、海啸呢?为什么水会经常淹死人呢?水那么至善至德,为什么大禹还去治水呢?既然水那么愿意帮助人,那为什么经常好多地方干旱、好多地方缺水,水却没有去帮助呢?
可见,我们对上善若水的“善”和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利”的理解和解释存在偏差甚至错误,或者说我们误解了“上善若水”中的水。
那么,上善若水的“善”和水利万物
的“利”到底应该怎么解释,更为合理呢?
讨论一下不一定正确,诺,上善若水的“善”其实是“善于”、“智慧”和“道”的意思,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最高明、最至高无上的“智慧”(聪明)要像水一样。
要像水怎样呢?老子说过“上善若水”,而后紧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意思要求人们要怎么像水一样呢?要像水那样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利不是利益、恩惠和帮助,而是通利、变通、灵活的含义。
最高明的智慧(特别是最高明的生存与生命智慧),要像水一样,能够通利万物,不与万物争执和碰撞,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遇到什么物质,水都能够做到随机应变,从容应对而保全自己活下来,并且不失自己的本色。为了活下来,水可以变成气态的蒸汽(雾)、液态的水和固态的冰(雪),也可以变成干净的水、污浊的水、有毒的水、甜蜜的水、苦涩的水,水可以跟高山在一起,也可以跟深海在一起,甚至可以跟臭水沟在一起。水自己没有颜色,没有形状,但是水可以变成五颜六色,跟黑色在一起变成黑色、跟红色在一起变成红色,水可以跟杯子在一起变成杯子,跟碗在一起变成碗,跟缸在一起变成缸,跟河在一起变成河,跟湖在一起变成湖……不管跟谁在一起,水从来不抱怨、从来不争执、从来不记恨,这才叫着“处众人之所恶”。
正因为,水有这种品性,所以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最接近于道,“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此,水既不利万物,也不害万物,水只是按照自己的天性做自己而已(中庸: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天下万物的生命跟水一点关系都没有,干嘛要去利,干嘛要去害,干嘛要去干涉、左右、控制、背负、掌握、决定别人的命运呢?水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做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而且不影响、不干预别人做最好的别人,这就是上善若水。
如果我们人世间,每个人都像水一样,那该多么美好啊?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天性,都可以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做最好的自己不影响不干预别人做最好的别人。
因此,读懂了水,就读懂了生命,就读懂了我们自己。

